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口的迁徙在促使文化发展的同时,形成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文化圈、不同族别的人们在交往时,文化会发生碰撞,相互吸收对方的“养分”,语言也不例外。推广普通话自然就成了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首要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就要坚决贯彻国家规定用普通话教学,杜绝用方言进行教学。
关健词:西北 语言 文化 接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a)-0000-00
人类从其产生开始,语言和文化就被同时创造了出来。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史表明,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是同时产生的。语言与文化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但文化和语言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对待关系。在众多文化现象中,语言具有明显的特性,诸如系统性、任意性等。可以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同时,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方面是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属于文化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另一方面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文化中得到反映,语言的运用能够跨时间、跨民族、跨地域地传播和积累,从而使人类能够把远祖的智慧和经验积累下来。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如在甘肃话中:称呼父亲,有叫“阿搭”的,有叫“搭搭”(或“搭”)的,有叫“爹”的;而“爸爸”是对“叔叔”的称谓。 “甜”在甘肃话中,既指酸甜的“甜”,又指咸淡的“淡”:“饭里的盐甜了(饭做淡了)。” 甘肃河西地区将“腰”叫“腰节骨”、“脚”叫“脚板子”、“笼子”是指“小木桶”。兰州地区的 “碗子”(指盖碗茶或扣肉,视语境而定,“刮碗子”指茶,“扣碗子”指肉)等等。
人口的迁徙在促使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不同的方言。方言记录了地域人的社会生活,诸如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经济交往等。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方言的产生往往是从移民开始的。这里以甘肃白龙江流域的汉语方言为例。本流域的汉民是明、清时期从四川、陕西等地迁徙而来的,至今有许多四川话和陕西话的特征词还存活在该流域的汉语方言中。我们采用明代李实的《蜀语》(巴蜀书社,成都,1992)、清代人张慎仪著(当代人张永言点校)的《蜀方言》(巴蜀书社,成都,1987)为参照,来比照本流域汉语方言中的四川话成分;采用辛世彪的《关中方言特征词》(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0届年会论文,1999年)为参照,透视现今仍存活在白龙江流域方言中的陕西话的成分。
《蜀语》中有的:
坝bà(平原为“坝”) 拓tuò(手承物为“拓”)
剁duò(用刀砍为“剁”) 喘zhuǎn (答应)
争zhēng(欠、差) 碾niǎn(追赶为“碾”)
撇脱piětuō(干脆、利落) 颠东diāndōng(糊涂)
场chǎng(村市为“场”,入市交易为“赶场”) 不尔ěr(不理睬为“不尔”)
《关中方言特征词》中有的:
(1)关中独有:喔(那)、喔些(那些)、喔门(那么)、喔个(那个)、致(这)、致些、致个、致门、伢(人家)、啊(哪)、啊里、啊搭、啊些、啊个、咋(怎么);试火(试一试)、细发(节俭)、遗了(丢失了)、不卯(不和)、不受活(不舒服)、耍(玩)、大猛儿(大概)、窝踡quán(狭窄)、枵xīao薄(不结实)。
你致人咋致? 你这人怎么是这样的?
伢把个日子过地细发很。 人家過日子很节俭。
一个娃娃家,咋致懒地! 小孩子怎么这么懒。
致个人歪地很,不信你试火下。 这个人厉害得很,不相信你试一试。
(2)中原共有:垐cí实(结实)、日鬼(捣鬼)、屎扒牛(屎壳郎)、燍气(变馊)、 耳屎、皮实(结实)、 吸乎儿(差一点儿)、 打锤(打架)、草驴(母驴)、骒马(母马)、恶水(泔水)、握wé(弄弯)、戳chuō弄(怂恿)、活套(灵活)、背锅子(驼背)、老哇(乌鸦)、挑担(连襟)、沟子(屁股)、垢痂(污垢)、 抠掐(节省)、怄气(生气)、妗(jìn)子(舅母)、搌布子(抹布)。
正因为上述语词频繁地出现在当地人的口头上,外地人听的时候,时而觉得像四川话,时而觉得像陕西话。这也跟本流域的经济活动有紧密关系。下游地区跟四川经济往来多,共处于同一个经济活动带,四川话的色彩就很浓厚;上游地区则跟天水同属于一个经济带,而天水话跟陕西话很接近,所以陕西话的色彩就很明显。这充分说明社会群体的文化背景对语言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不同的文化圈、不同族别的人们在交往时,文化会发生碰撞,相互吸收对方的“养分”,语言也不例外。一方的语言或被另一方同化,或者虽没被同化,却产生了明显的变异。在甘肃省有很多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人们因受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较大,方言中“把”字句的适用范围较普通话就宽泛得多。甘肃话“把”字句的动词,不一定要有“处置”的意思,甚至一些感知动词、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都能作“把”字句的谓语中心词。
普通话 方言
你赶快吃饭! 你把饭吃!
受少数民族语序特点的影响普通话中出现在动词之后作宾语的成份,在甘肃话中普遍出现在动词之前,“你给他给给三块钱(你给他三块钱)” 。普通话否定副词是置于表示情态、方式、时间、范围、程度的状语之前的,而甘肃话总是直接加在动词、形容词上,“我马上不走,明天再走(我不马上走,明天再走)”等等。上述跟普通话有别的句子,都是因为受了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及长期劳动生活中沿袭发展、相互融合、借鉴所致。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其规范化程度和标准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推广普通话自然就成了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首要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就要坚决贯彻国家规定用普通话教学,杜绝用方言进行教学。要改变方言言语习惯,说好普通话,首先应该对我们自己所讲的方言情况有所认识,并将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差异落实到日常的生活、教学工作之中。
参考书目
[1] 程祥徵,田小琳著.现代汉语.
[2] 白继忠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程.
关健词:西北 语言 文化 接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a)-0000-00
人类从其产生开始,语言和文化就被同时创造了出来。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史表明,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是同时产生的。语言与文化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但文化和语言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对待关系。在众多文化现象中,语言具有明显的特性,诸如系统性、任意性等。可以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同时,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方面是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属于文化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另一方面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文化中得到反映,语言的运用能够跨时间、跨民族、跨地域地传播和积累,从而使人类能够把远祖的智慧和经验积累下来。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如在甘肃话中:称呼父亲,有叫“阿搭”的,有叫“搭搭”(或“搭”)的,有叫“爹”的;而“爸爸”是对“叔叔”的称谓。 “甜”在甘肃话中,既指酸甜的“甜”,又指咸淡的“淡”:“饭里的盐甜了(饭做淡了)。” 甘肃河西地区将“腰”叫“腰节骨”、“脚”叫“脚板子”、“笼子”是指“小木桶”。兰州地区的 “碗子”(指盖碗茶或扣肉,视语境而定,“刮碗子”指茶,“扣碗子”指肉)等等。
人口的迁徙在促使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不同的方言。方言记录了地域人的社会生活,诸如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经济交往等。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方言的产生往往是从移民开始的。这里以甘肃白龙江流域的汉语方言为例。本流域的汉民是明、清时期从四川、陕西等地迁徙而来的,至今有许多四川话和陕西话的特征词还存活在该流域的汉语方言中。我们采用明代李实的《蜀语》(巴蜀书社,成都,1992)、清代人张慎仪著(当代人张永言点校)的《蜀方言》(巴蜀书社,成都,1987)为参照,来比照本流域汉语方言中的四川话成分;采用辛世彪的《关中方言特征词》(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0届年会论文,1999年)为参照,透视现今仍存活在白龙江流域方言中的陕西话的成分。
《蜀语》中有的:
坝bà(平原为“坝”) 拓tuò(手承物为“拓”)
剁duò(用刀砍为“剁”) 喘zhuǎn (答应)
争zhēng(欠、差) 碾niǎn(追赶为“碾”)
撇脱piětuō(干脆、利落) 颠东diāndōng(糊涂)
场chǎng(村市为“场”,入市交易为“赶场”) 不尔ěr(不理睬为“不尔”)
《关中方言特征词》中有的:
(1)关中独有:喔(那)、喔些(那些)、喔门(那么)、喔个(那个)、致(这)、致些、致个、致门、伢(人家)、啊(哪)、啊里、啊搭、啊些、啊个、咋(怎么);试火(试一试)、细发(节俭)、遗了(丢失了)、不卯(不和)、不受活(不舒服)、耍(玩)、大猛儿(大概)、窝踡quán(狭窄)、枵xīao薄(不结实)。
你致人咋致? 你这人怎么是这样的?
伢把个日子过地细发很。 人家過日子很节俭。
一个娃娃家,咋致懒地! 小孩子怎么这么懒。
致个人歪地很,不信你试火下。 这个人厉害得很,不相信你试一试。
(2)中原共有:垐cí实(结实)、日鬼(捣鬼)、屎扒牛(屎壳郎)、燍气(变馊)、 耳屎、皮实(结实)、 吸乎儿(差一点儿)、 打锤(打架)、草驴(母驴)、骒马(母马)、恶水(泔水)、握wé(弄弯)、戳chuō弄(怂恿)、活套(灵活)、背锅子(驼背)、老哇(乌鸦)、挑担(连襟)、沟子(屁股)、垢痂(污垢)、 抠掐(节省)、怄气(生气)、妗(jìn)子(舅母)、搌布子(抹布)。
正因为上述语词频繁地出现在当地人的口头上,外地人听的时候,时而觉得像四川话,时而觉得像陕西话。这也跟本流域的经济活动有紧密关系。下游地区跟四川经济往来多,共处于同一个经济活动带,四川话的色彩就很浓厚;上游地区则跟天水同属于一个经济带,而天水话跟陕西话很接近,所以陕西话的色彩就很明显。这充分说明社会群体的文化背景对语言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不同的文化圈、不同族别的人们在交往时,文化会发生碰撞,相互吸收对方的“养分”,语言也不例外。一方的语言或被另一方同化,或者虽没被同化,却产生了明显的变异。在甘肃省有很多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人们因受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较大,方言中“把”字句的适用范围较普通话就宽泛得多。甘肃话“把”字句的动词,不一定要有“处置”的意思,甚至一些感知动词、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都能作“把”字句的谓语中心词。
普通话 方言
你赶快吃饭! 你把饭吃!
受少数民族语序特点的影响普通话中出现在动词之后作宾语的成份,在甘肃话中普遍出现在动词之前,“你给他给给三块钱(你给他三块钱)” 。普通话否定副词是置于表示情态、方式、时间、范围、程度的状语之前的,而甘肃话总是直接加在动词、形容词上,“我马上不走,明天再走(我不马上走,明天再走)”等等。上述跟普通话有别的句子,都是因为受了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及长期劳动生活中沿袭发展、相互融合、借鉴所致。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其规范化程度和标准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推广普通话自然就成了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首要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就要坚决贯彻国家规定用普通话教学,杜绝用方言进行教学。要改变方言言语习惯,说好普通话,首先应该对我们自己所讲的方言情况有所认识,并将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差异落实到日常的生活、教学工作之中。
参考书目
[1] 程祥徵,田小琳著.现代汉语.
[2] 白继忠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