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核心素养”和“校本课程”
当前“核心素养”一词炙手可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正成为引领未来课改工作的关键。
校本课程也叫学校课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对它们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二、发展需求
我校怀着让学生多元发展的愿望,早在2012年就尝试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1、明晰教育教学理念
我校根据自身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最终实现知识、能力与人格完整统一的教育理念。
2、考虑调查学生需求
校本课程设计的起点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这对于确定课程目标具有指导性意义。
三、总体目标
1、学生的发展目标: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2、教师的发展目标:学会学习、反思、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学校的发展目标: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品位。
四、开发原则和总体规划
1、学生课程意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方向,并进行归类整理,形成校本课程的开发“菜单”,以供学生选择。
2、制订课程开发方案。内容包括课程指导思想、目标、师资、课程组织、实施及评价等。
3、教师申报课程。教师根据学校课程开发方案申报课程,经学校审批同意,撰写课程实施计划。
4、学校对校本课程评价指导。学校根据教师撰写的课程实施计划进行督导检查、指导评价,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五、课程结构
我校采取“情智教育、育情智人”和“情智教学、慧教乐学”的教育教学策略,严格落实三级课程。
(一)融入动态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结合我校校本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分为基础、拓展和情智三大类课程。学科教师根据学生对校本课的开设需求,自行开发校本教材如:《足球》、《巧手编织》、《礼仪》、《生活十字绣》、《舞蹈》等。七、八年级分别在每周二、周四安排1课时,一学期共10课時,每门课程的班级规模限定为40人左右。同时,我们将纪念日活动、法制、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动态内容融入到体系中,全面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二)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
课改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为此从2016年开始,我校在部分学科上做出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将七年级音乐、美术每周1课时的单一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分出5门艺术课程,分别为合唱、舞动青春、节奏律动、国画工笔、卡通设计,每周三1.5小时的大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一门课程,五个大课时为一个周期,授课形式实行学生走班制,结束后再进行重新的选课。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受教师人数所限,课堂学生数又太多,实际效果差。
于是,半年后,我们又增设了五门体育课,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毽球,每门课程的班级规模限定学生人数为40人左右。整合课的授课内容完全由教师根据课标和教材自主开发。
2017年9月开始,我们又尝试在七年级开设物理兴趣课,在八年级开设化学兴趣课,并各设立一个实验教学班,逐步完善了“思维+理念,兴趣+实验,观察+体验,试点班+校本课”运行模式,效果突出。
(三)德育课程系列化
围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育人目标,我们逐步完善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以“诚信教育”为重点、以“榜样引领”为驱动力、以“多维阳光评价”为导向的情智共生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如:格韵快乐种植课、格韵讲坛课等,并编有德育校本课教材。而且,我校在市新华书店建立首家初中生社会实践基地,连续5年承担明德堂公益讲座和义工服务课程。
六、课程实施
第一阶段:确定学年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制定教学目标,确定课程门类、内容、授课教师、时间和地点。
第二阶段:每学年开学后第三周起到学年度结束,全年共计20周的课时。
第三阶段:次年的6月末,结束学年度的校本课程,认真总结、查找和梳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此调整和丰富下一学年的《实施方案》。
七、课程评价
(一)教师评价
1、教师执教务必有计划、教案、考勤和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
5、学校通过听课、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二)学生评价
我校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优秀、良好、合格”记入成长册,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作品、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予以表彰。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结构,统筹兼顾,将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师评价结合,逐步建立完善的课程建设和激励机制;不断推进课程评价改革,使新课程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创建和谐阳光校园,让教师体验职业幸福,让学生享受高品位教育,让学校得到高远发展。
当前“核心素养”一词炙手可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正成为引领未来课改工作的关键。
校本课程也叫学校课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对它们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二、发展需求
我校怀着让学生多元发展的愿望,早在2012年就尝试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1、明晰教育教学理念
我校根据自身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最终实现知识、能力与人格完整统一的教育理念。
2、考虑调查学生需求
校本课程设计的起点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这对于确定课程目标具有指导性意义。
三、总体目标
1、学生的发展目标: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2、教师的发展目标:学会学习、反思、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学校的发展目标: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品位。
四、开发原则和总体规划
1、学生课程意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方向,并进行归类整理,形成校本课程的开发“菜单”,以供学生选择。
2、制订课程开发方案。内容包括课程指导思想、目标、师资、课程组织、实施及评价等。
3、教师申报课程。教师根据学校课程开发方案申报课程,经学校审批同意,撰写课程实施计划。
4、学校对校本课程评价指导。学校根据教师撰写的课程实施计划进行督导检查、指导评价,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五、课程结构
我校采取“情智教育、育情智人”和“情智教学、慧教乐学”的教育教学策略,严格落实三级课程。
(一)融入动态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结合我校校本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分为基础、拓展和情智三大类课程。学科教师根据学生对校本课的开设需求,自行开发校本教材如:《足球》、《巧手编织》、《礼仪》、《生活十字绣》、《舞蹈》等。七、八年级分别在每周二、周四安排1课时,一学期共10课時,每门课程的班级规模限定为40人左右。同时,我们将纪念日活动、法制、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动态内容融入到体系中,全面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二)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
课改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为此从2016年开始,我校在部分学科上做出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将七年级音乐、美术每周1课时的单一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分出5门艺术课程,分别为合唱、舞动青春、节奏律动、国画工笔、卡通设计,每周三1.5小时的大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一门课程,五个大课时为一个周期,授课形式实行学生走班制,结束后再进行重新的选课。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受教师人数所限,课堂学生数又太多,实际效果差。
于是,半年后,我们又增设了五门体育课,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毽球,每门课程的班级规模限定学生人数为40人左右。整合课的授课内容完全由教师根据课标和教材自主开发。
2017年9月开始,我们又尝试在七年级开设物理兴趣课,在八年级开设化学兴趣课,并各设立一个实验教学班,逐步完善了“思维+理念,兴趣+实验,观察+体验,试点班+校本课”运行模式,效果突出。
(三)德育课程系列化
围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育人目标,我们逐步完善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以“诚信教育”为重点、以“榜样引领”为驱动力、以“多维阳光评价”为导向的情智共生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如:格韵快乐种植课、格韵讲坛课等,并编有德育校本课教材。而且,我校在市新华书店建立首家初中生社会实践基地,连续5年承担明德堂公益讲座和义工服务课程。
六、课程实施
第一阶段:确定学年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制定教学目标,确定课程门类、内容、授课教师、时间和地点。
第二阶段:每学年开学后第三周起到学年度结束,全年共计20周的课时。
第三阶段:次年的6月末,结束学年度的校本课程,认真总结、查找和梳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此调整和丰富下一学年的《实施方案》。
七、课程评价
(一)教师评价
1、教师执教务必有计划、教案、考勤和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
5、学校通过听课、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二)学生评价
我校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优秀、良好、合格”记入成长册,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作品、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予以表彰。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结构,统筹兼顾,将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师评价结合,逐步建立完善的课程建设和激励机制;不断推进课程评价改革,使新课程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创建和谐阳光校园,让教师体验职业幸福,让学生享受高品位教育,让学校得到高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