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语文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应看到,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仍是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以至多年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一直未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因而,对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将是我们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现状 对策
1、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目前,我们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是不尽如人意的,甚至可以说还处于一种贫困状态,存在不少问题,归结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观念陈旧,应试教育思想还未得到根本转变。教师教学生作文,较多考虑的是使学生在统考或中考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于是往往采取似乎能够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给学生作了限定,学生作文往往千篇一律。有的教师甚至猜题押宝,考前念上几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所谓的“应试秘诀”,如何把写过的作文改头换面,而忽视了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连真情实感都难以表达,更谈不上作文的创新了。
1.2 形式单一,作文训练为能使学生有更多的写作兴趣。多年来,教师是上作文课无非是老调重弹的三步曲。即教师作前指导,学生照框作文,最后是教师挑灯夜战,精批细改。这好比是农村大戏台上演出的戏目,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这样的作文教学,教师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听得心烦意乱。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届届如是,周而复始。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文就像要完成一项技术任务一样,写够字数,写对格式了事,毫无兴趣可言。
1.3 失去了自由,学生很难有写作中的创新。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要想写得有特色或有创造性,那“自由”是很重要的,心灵不自由、笔墨不自由就很难写出好文章。而多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有很多时候,恰恰是不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相反,倒是强行命题,框死文体、限定字数、规定写法,粗暴批改。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是不足取的。
1.4 拔高立意,提倡虚构,背离了写作的根本宗旨。学生作文训练应该写自己身边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可不少农村语文教师这样说:“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有意义的不多,让学生虚构点故事情节未尝不可,这也是培养想象力的一个有效手段。”须知,训练作文如同训练绘画一样,应该循序渐进,只有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才有助于练好他们的写作基本功,才能促使他们去认认真真的生活,细致入微得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在需要作文时做到心中有底。再者,作文如同“做人”,作文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若教师努力培养出的是一批不切实际、惯于胡编乱造的“高才生”,这与社会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2、解决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在作文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注意训练的形式和题目的设置。以往多数教师教学生写作文都限定在课堂上完成,题目固定,不考虑学生实际,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生搬硬套、苦思冥想,真正有创意的并不多。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创意呢?
2.1.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城市的学生有见识,是因为他们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农村没有摩天大楼,没有雄伟开阔的广场,可是农村有的是城市里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绿油油的秀色可餐的庄稼:郁郁葱葱清幽雅致的树林;忽高忽低展翅翱翔的飞鸟;纵横交错轻柔粗犷的河流。这些都是可作为学生观察、写作的对象。不妨让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材料,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
2.1.2 介入话题让供料作文变得开放灵活。初三学生已涉及到供料作文的写作,要对学生初一、初二作文实践能力进行适当检测,我们不妨让材料作文灵活一些,少一点限制,写写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一种崭新的作文形式,具有供料作文的一些特点,即以供料为依据,有限制性,但话题作文的限制非常有限,几乎不构成对学生作文的障碍。因而,开放性和灵活性就成了它的最大特点。一般情况下它只为学生提供话题,依据给定的话题,定什么题目、写什么、怎么写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充分的显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2.2 要注重题目的设置。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在命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对题目,学生无话可说,只得搜肠刮肚,敷衍了事。《吾家有女初长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儿作文不及格却振振有辞:又是《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题目我从小学三年级做到高中三年级,我总共才多大,有多少难忘的事可写?从此可见一斑。事实上,这个题目,我们无论哪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何止见过一面。又能有多少兴趣呢?教师出题不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无法触及学生心中的积累,他们当然无话可说了。故而,我们必须重视命题中的心理规律的研究,用恰当的命题叩开学生的心扉。要命题得法,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题目要有较强的实用性,应难易结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成功。
2.3 进行写作指导。
2.3.1 作文指导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德文风。叶老曾说写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就是力求学生在写作时做到不说假话。为达此目标,命题必须切合学生实际,知道必须根除所谓的“立意深远,深层开掘”指导。封建时代训练八股文要“代圣人立言”而不说自己的话,要培养的是“鹦鹉学舌”式的奴才,而非独立个性的人才。
2.3.2 作文指导要培养学生不同的写作个性。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个性是培养他们审美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而学生写作个性的形成与其自身条件有很大关系。
在于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人的艺术视角历来是多样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观,且因人而异。如在教学《……,我想对您说》一文时,有一位学习成绩较差而又好打架的同学这样写到,“妈妈,您总是拿我同隔壁的小强比,想让我也成为小强一样的孩子,可您生下的就是我这个不争气的我啊!您不知道,您把我同小强比一次,我对小强的恨就加深一层,我跟他打架的原因全怨您啊!”这样的作文,直来直去抒写真情,其个性可以说是展露无遗了。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现状 对策
1、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目前,我们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是不尽如人意的,甚至可以说还处于一种贫困状态,存在不少问题,归结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观念陈旧,应试教育思想还未得到根本转变。教师教学生作文,较多考虑的是使学生在统考或中考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于是往往采取似乎能够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给学生作了限定,学生作文往往千篇一律。有的教师甚至猜题押宝,考前念上几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所谓的“应试秘诀”,如何把写过的作文改头换面,而忽视了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连真情实感都难以表达,更谈不上作文的创新了。
1.2 形式单一,作文训练为能使学生有更多的写作兴趣。多年来,教师是上作文课无非是老调重弹的三步曲。即教师作前指导,学生照框作文,最后是教师挑灯夜战,精批细改。这好比是农村大戏台上演出的戏目,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这样的作文教学,教师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听得心烦意乱。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届届如是,周而复始。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文就像要完成一项技术任务一样,写够字数,写对格式了事,毫无兴趣可言。
1.3 失去了自由,学生很难有写作中的创新。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要想写得有特色或有创造性,那“自由”是很重要的,心灵不自由、笔墨不自由就很难写出好文章。而多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有很多时候,恰恰是不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相反,倒是强行命题,框死文体、限定字数、规定写法,粗暴批改。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是不足取的。
1.4 拔高立意,提倡虚构,背离了写作的根本宗旨。学生作文训练应该写自己身边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可不少农村语文教师这样说:“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有意义的不多,让学生虚构点故事情节未尝不可,这也是培养想象力的一个有效手段。”须知,训练作文如同训练绘画一样,应该循序渐进,只有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才有助于练好他们的写作基本功,才能促使他们去认认真真的生活,细致入微得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在需要作文时做到心中有底。再者,作文如同“做人”,作文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若教师努力培养出的是一批不切实际、惯于胡编乱造的“高才生”,这与社会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2、解决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在作文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注意训练的形式和题目的设置。以往多数教师教学生写作文都限定在课堂上完成,题目固定,不考虑学生实际,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生搬硬套、苦思冥想,真正有创意的并不多。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创意呢?
2.1.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城市的学生有见识,是因为他们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农村没有摩天大楼,没有雄伟开阔的广场,可是农村有的是城市里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绿油油的秀色可餐的庄稼:郁郁葱葱清幽雅致的树林;忽高忽低展翅翱翔的飞鸟;纵横交错轻柔粗犷的河流。这些都是可作为学生观察、写作的对象。不妨让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材料,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
2.1.2 介入话题让供料作文变得开放灵活。初三学生已涉及到供料作文的写作,要对学生初一、初二作文实践能力进行适当检测,我们不妨让材料作文灵活一些,少一点限制,写写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一种崭新的作文形式,具有供料作文的一些特点,即以供料为依据,有限制性,但话题作文的限制非常有限,几乎不构成对学生作文的障碍。因而,开放性和灵活性就成了它的最大特点。一般情况下它只为学生提供话题,依据给定的话题,定什么题目、写什么、怎么写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充分的显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2.2 要注重题目的设置。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在命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对题目,学生无话可说,只得搜肠刮肚,敷衍了事。《吾家有女初长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儿作文不及格却振振有辞:又是《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题目我从小学三年级做到高中三年级,我总共才多大,有多少难忘的事可写?从此可见一斑。事实上,这个题目,我们无论哪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何止见过一面。又能有多少兴趣呢?教师出题不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无法触及学生心中的积累,他们当然无话可说了。故而,我们必须重视命题中的心理规律的研究,用恰当的命题叩开学生的心扉。要命题得法,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题目要有较强的实用性,应难易结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成功。
2.3 进行写作指导。
2.3.1 作文指导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德文风。叶老曾说写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就是力求学生在写作时做到不说假话。为达此目标,命题必须切合学生实际,知道必须根除所谓的“立意深远,深层开掘”指导。封建时代训练八股文要“代圣人立言”而不说自己的话,要培养的是“鹦鹉学舌”式的奴才,而非独立个性的人才。
2.3.2 作文指导要培养学生不同的写作个性。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个性是培养他们审美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而学生写作个性的形成与其自身条件有很大关系。
在于学生思维的差异性,人的艺术视角历来是多样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观,且因人而异。如在教学《……,我想对您说》一文时,有一位学习成绩较差而又好打架的同学这样写到,“妈妈,您总是拿我同隔壁的小强比,想让我也成为小强一样的孩子,可您生下的就是我这个不争气的我啊!您不知道,您把我同小强比一次,我对小强的恨就加深一层,我跟他打架的原因全怨您啊!”这样的作文,直来直去抒写真情,其个性可以说是展露无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