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隐性分层教学法在思想品德复习课中的运用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5_1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差异性教育越来越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既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又尽可能保护学生情感、尊重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大新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三教学经验,从隐性分组、目标分层、梯度教学、个别辅导四方面就隐性分层教学法在思品复习课中的运用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隐性分层教学 思品复习 运用
  
  很多人(包括思品老师和学生)一提及思品复习课,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即是:课堂形式单一、课堂内容枯燥、使人昏昏欲睡等等。不是吗?对学生而言,复习课去除了思品知识的趣味性,更加强调知识的识记;课堂氛围相对紧张、严肃,一节课下来带给他们的只有疲惫感,并对教师产生厌烦心理;对教师而言,由于忽视分层教学,用一刀切的形式讲解课本知识,从未自问一个问题:我的这种讲课形式,究竟有多少知识能够被学生自发的吸收并存储?而一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懒散、纪律差,甚至睡觉等现象,教师又往往会因批评这些学生而造成师生对立。
  因此,教师除了要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之外,更要注重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积极采用分层教学法,使每一位学生在复习中都得到提高,都获到发展。
  分层教学法已越来越被教师所接受,但是显性的分层教学法带来的弊端是不容忽视的:一是会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会降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会造成教育的不平等,影响师生感情,不利于教学的和谐发展。而隐性分层教学法要求采用隐性尺度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它要求教师做到心里有数,暗中就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做出安排,并针对学生实际,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隐性分层教学并非歧视、冷落部分“后进生”,相反,是促进各层次、差异性较大的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共同发展进步的要求与体现。
  对于隐性分层教学法在思想品德复习课中的具体使用,本人就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纵横交错,进行隐性分组。学生分层分组是实施隐性分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对班级学生进行如下分层:
  
  ①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平时学习主动性不强,此类学生可归为达标层,要求掌握基础知识。我们暂且叫他们学困生。
  ②针对大众学生,可归为发展层,要求能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已学知识解析对应综合题。我把他们归为中等生。
  ③对基础较好、学科兴趣浓厚、成绩处于前茅的学生,可归为拔尖层,要求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求能熟练运用知识解析综合题,而且要善于把握前后知识点的关联,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我把他们称做优生。
  隐性分层教学法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求每组成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实行组合搭配。这样既减少了差生的挫折感,又使得学生间取长补短,创造既竞争又合作的学习气氛。
  
  2、以生为本,设置目标分层。教师要充分掌握考纲要求,它在我们的复习中扮演着指向标的角色,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等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挖掘考纲中所透露出的各种信息,深入理解其各个层次的内涵和要求,按照不同动词的指向来联系课本相关知识进行复习。还要格外留意其中有无较之以往有变化的或新增加的考点,以便在基本面上不致出错。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例:在复习八年级法律知识时,我们给学困生预构了基础性目标:正确分清常用概念,如宪法、一般违法、犯罪、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财产所有权、义务教育、消费者权益、公民权利与义务等。给中等生设置了提高性目标:注重夯实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要求能用法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具体例题和材料。要求优等生完成发展性目标:要求能运用发散性思维,将前后知识点予以串联,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准确、熟练地从多角度解析相关综合题,如运用法律知识评析一个人的几种行为或几个人的某种行为。
  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逐渐出现了学困生易学、中等生乐学、优生好学的良好局面。对目标进行分层布置,运用的是阶梯原理,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设置教学目标才能使不同的学生感受到完成学习任务的喜悦。
  
  3、梯度教学,课堂实践分层。在复习中进行课堂练习是最常规的复习方法,但在隐性教学法中,教师应把握好练习题的梯度性,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2010时政精要p22:
  
  材料一:“食面埋伏”
  材料二:2008年9月曾发生了“三鹿奶粉”事件,近期又曝出“海南毒豇豆事件”,食品安全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高票通过了《食品安全法》,该法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1)漫画反映出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犯?
  (2)材料二中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食品安全法》说明了什么?
  (3)运用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国家和食品企业应如何共同来维护食品安全?
  问题1主要是针对达标层学生设置的,要求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自学,仅要求通过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查找书本知识,掌握教学大纲的基本目标。所以,此问题既体现了新课要求,又达到了回顾前面已学知识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但其立足点依然是基础知识,对学生难度也不大。
  问题2主要是针对发展层学生设置的,难度有适度提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解剖材料、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是教学大纲对大部分学生提出的要求。
  问题3主要是针对拔尖层学生设置的。试题从国家和食品企业两个角度考查,既注重了对学生基本知识的考查,又重视了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从法律、道德、价值观、公平与正义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考查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给予学生思想认识、责任意识和行为的正确引导,又从多角度考查了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
  上述三个问题的设置,就答题要求和知识难度而言,存在一定的梯度性、层次性。隐性分层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理解能力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先在原先分组的基础上在组内相互讨论。接下来,可先让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回答问题1,教师做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你真棒,这个知识点我们从学习到现在已有很长时间了,你能回忆出来真是不错。”再是一般的学生回答问题2,其他同学补充。然后让拔尖生回答问题3,再补充。但是让哪位同学回答哪一问题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并注意不能在言辞中表现出来。同时,教师的讲解、演示、操作均应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尽量采用 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化重点知识,分解难点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知识,达到学有所获,这也是隐性分层教学法的关键所在。
  
  4、个别辅导,课外落实分层。
  
  4.1 作业布置时要因层制宜。作业可分三个层次,即基础题、提高题、拔尖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在数量、内容和形式上都可有所不同,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学目标逐步完成。但不能明说,一般布置时分为必做和选做,基础题必做,拔高和拔尖因人而异,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对基础性的题目可让学生相互批改,对提高题在教师批改后课堂讲解,而对拔尖题让拔尖学生自我校对后再单独解疑。
  4.2 课堂外的辅导答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后辅导任务。辅导答疑一般以个别答疑为主,辅导的侧重点可根据达标层、发展层和拔尖层学生的特点有所不同。对达标层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法,主导思想是“牵着过河”,如教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让学生翻到教材具体页码,讲清知识脉络,熟悉书本知识。对发展层学生,注重提高自学能力,强调解题思路的培养,主导思想是“扶着过河”,如指导学生角度类的题、材料类的题、图表类的题如何解答。对拔尖层学生,主要是培养其综合性思维能力,以丰富其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导思想是“领着过河”,可以是教师出题,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悟。故而,隐性分层教学绝不是为了放弃“后进生”,恰恰是通过隐性分层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导,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实现“过河”之目的。
  以上想法既是自己在实践中的探索,也是实践中得到的收获。本人在运用这一隐性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明显地感受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均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除了成绩的提高,最使人欣慰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的程度明显增加,尤其是一些达标层学生,在肯定自我、受教师表扬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能让他们不再逃避思想品德学科,课堂中睡觉的现象极少发生。
  但需强调的一点是在隐性分层教学中,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不同隐性标准进行评价,切记只作纵向性评价,强调的是和自己竞争,鼓励学生超越自己的昨天,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对达标层和发展层学生以激励评价为主,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在指出不足的同时,指明努力方向,促进他们不断进取;对拔尖层学生以竞争评价为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做到更精细化。
  
  教学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是一条不停思索、不断追求、不时改进的路。我们在思想品德复习课中既要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长,又要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尊严,隐性分层教学法应是一种值得尝试和探究的模式。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庆幸我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我走着的正是一条充满智慧的路,我更愿意在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求我所求,使我的教学走向更高层的境界。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
期刊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开门见山,先入为主。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
期刊
摘要:数学课上听数学;数学课上看数学;数学课上想数学;数学课上算数学;数学课上说数学。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学生 耳听 眼看 脑想 手算 口说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新教材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而是学生生活的一门“学问”,数学不再是学生额外的被迫学习的负担,而是帮助学生生活的一根拐杖。所以,新数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新数学课堂在注重数学的工具性功能的同时,更强调数学的育智功能和自我完善功
期刊
摘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这其中就涉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学生的经验、能力主要来源于数学学习活动和平时生活中的积累,而数学学习活动源于实践,实践离不开生活实际,只有切合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真知。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的编排都以学生现有的数学能力为基础,结合已有经
期刊
摘要: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处事为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育的情景中,互动的情感关系是学生最终取得学业成功、教师最终实现教学成功的关键。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其自我调控能力,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
期刊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面向全体,“为一切人的数学”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
期刊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    1、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
期刊
摘要:笔者将写作引入数学教学,既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现实的时效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思维素质,可以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手段与补充。  关键词:写作 引入 数学教学    数学和写作似乎是属于不同的范畴,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而事实并非如此,教师借助写作手段来推动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数学很像写作,两者的最后成果都是要把
期刊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当今,对英语交际化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如何优化语法教学,使之还原课堂教学的本真,是摆在每个英语教师面前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标下创新语法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 情景化 活动化 任务化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是组词成句的粘合剂,起着纽带的作用。正如语言学家威逊所说:“没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教会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入手,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学建模 培养    我国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要求不仅符合数学本身发展的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