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同学在写记叙文时觉得身边小事平淡无奇,平铺直叙又乏善可陈,常常为自己的文章单调、枯燥而头疼不已。很欣赏每年高考之后刊出的优秀记叙文,但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文呢?同学们脸上全是问号?其实,高分记叙文具备的条件不外乎精准的审题、独特的选材、诗化的语言还有巧妙的构思。今天笔者将着重谈谈记叙文的构思,以下是几点浅见。
一、悬疑勾心弦
一篇文章要是被人一眼望穿,看第一段就知道最后一段是什么,那谁还有看的兴致,更别提激起阅卷老师品读的兴趣了?2016年江苏卷的两篇高分记叙文的小作者都是设悬的高手。《修钟》中别人都对小林修复的文物大加赞赏,但老王却眉头紧皱,为什么?文物修复做到复原不就达到了最佳境界了吗?为什么作为师傅的老王颇为不满呢?徒弟小林想知道,读者更想知道?一处疑点,悬住了文里文外两处人儿的心。这样一来才有了下文老王修文物的创新,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摇曳生姿,又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啤酒红烧肉》中“咱们家的红烧肉就是与众不同啊,真好吃”一句不知勾起了多少吃货想要探得啤酒红烧肉制作奥秘的求知欲。
其实设悬疑并不难,只是把原本想说的话,卖个关子,通过“我”的口,或别人的嘴以问题形式抛出来。一位同学在《摇曳在时光里》这篇文章里设悬就很成功。
吱呀,吱呀。
阳光徐徐洒在庭前那藤椅上,泛出黯淡的光,似乎可以嗅到那尘土的味道,萦绕在那藤椅上。
奶奶又安睡在老藤椅上了,午后的确适合这宁静。她总说,我就喜欢这破损的藤椅,就因为它老了,它不中用了,和自己一样。而我总狐疑。
一把破椅子,为何值得奶奶如此怜惜?
这个问题揪住了“我”的心,也揪住了读者的心。这样文章才能自然过渡到下文奶奶关于她和藤椅故事的叙述,藤椅见证了爷爷奶奶的爱情,记录了奶奶与父亲的母子情,保存了奶奶与我的祖孙情。
小作者运用悬疑法让一个老故事焕发出扣人心弦的新魅力,使读者有了阅读的冲动。这样的文章能不得高分吗?
二、误会深文意
其实最高明的艺术家莫过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生活中我们时常被假象蒙蔽,误会重生。我们可以把误会搬入记叙文写作中,让浅文显深意。下面这位同学在《藏书家》中就巧设误会,让文章复杂化,脱离了单薄地叙述。
我知道这个老馆长,他极爱藏书,书的数量,涉及的范围虽不及旧时大家,现代书馆,却也自有一番天地。这个小房子便是他为藏书专门购置的——远离城市、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加上老馆长为人稳重不失和蔼,还戴着一副金丝圆边眼镜,像极了从民国出来的风范大家。所以,每次拜访他之前我总会感叹,心想这便是钱钟书所说“藏书,乃江边二三素心人所谋之事”了吧。
我虽是无才小女子,却也喜欢在这排排书行穿梭,闻着书页里飘出的油墨与纸张的香味,手抚摸过书背,仿佛有种穿越古今的力量悄无声息的贯通全身。每当此时,我总会欣喜万分地和老馆长说他真是一个藏书人。
可不是嘛?一百平米的房子里摆满了红木书柜、书架,它们倚靠着墙摆放,或者说这些书架和书便是墙,墙即是书,书架一直顶到天花板上,有些书甚至要用梯子才能拿到。书总是排布得整整齐齐的,老馆长不容许它们有半点错乱,按朝代按大小一一排开,书与书之间不留一丝空隙。我曾翻阅过其中的一本《菜根谭》,可能是因气候潮湿,年代久远的缘故,其光洁不再,甚至有些泛黄,翻动时有咯吱声。可正因为如此,倒也可见老馆长的用心之深。
我夸他是藏书家,这赞美发自肺腑。
行文至此,“我”误会老馆长就是藏书家。如果文章写“藏书家”,只写一个爱书之人,爱买书,然后藏之高阁,文章不走题,但篇幅太单薄,文意太浅显。于是,小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误会,让读者以为老馆长就是藏书家。
门没锁,我本想轻声进去吓他一跳,却被屋内的场景惊到——明窗之下,祖父正戴着眼镜坐在竹椅上翻阅一本厚书。他左手还拿着一支放大镜,小心翼翼照着书上的字,右手捧着一瓷杯,热气袅袅。他好似一点也没有被我的贸然到来打扰到,反而一直沉浸在他的世界里,脸上表情平淡而又满足,似是在欣赏,又像是在汲取养分。
看到这里,读者和“我”心中的误会都消解了。
“藏书”如馆长者,不过将其据为己有,千百年后书作一剂齑粉,则今日之“藏”,意又何在呢?藏书如我祖父者,来过,欣赏过,用力汲取过其中的养分,虽然未曾拥有过书,却是真正地藏书。
原来藏书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祖父才是真正的藏书家。
一个误会,让文章曲折有致,使文章虽言浅而意深。
三、巧合生戏剧
下雨天,窗户没关,是巧合;私下说别人坏话,恰好被那个人听见,是巧合;酒席上口出狂言,被拍视频放网上了,是巧合……
巧合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戏剧中巧合更是一环套一环。要想让记叙文的情节波澜起伏,富于戏剧化,不妨采用巧合法。2015年江苏卷记叙文《王大爷的早餐店》就是运用巧合法的佳作。我这个傻孩子问了句“那大妈呢?”,可巧了王大爷的老伴儿恰恰去了天国,气氛有点尴尬。可没有这个巧合,又哪有下文王大爷靠开店来与街坊唠嗑、聊家常消磨孤单时光的应对困境的大智慧呢?当然巧合法还有很多的妙用,如在《让那花静静绽放》中小作者就运用了“巧合法”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又是一年清明时分。
坐车回家祭祖,踏上了乡间的泥土路,灵魂有种久违的舒畅。
父亲他们浩浩荡荡地上坟去了,留守的我也得闲四处走走。
四处弥漫着一股幽香,淡淡地窜入鼻子,我扇动着鼻翼,寻觅这香的源头。
小镇不大,顺着香气已快走到小镇的边缘,我锁了根源,推开那所半荒的园子。绕开一座假山,终究寻觅到了它——一株杏树。
讶异于它的幽香,我像小鸟般兴奋地绕着它转了几圈。它的身姿有如女子般柔美。有的枝节又像男子般苍劲有力,撷一朵杏花,含苞欲放,置于手中把玩,心中忍不住无限欢喜。 飞奔回家要了一把锯子,我快速地锯下一小段杏枝,不时放在鼻下嗅,高兴我可以将这芬芳带回城里。
清明很快过去了,我也得坐车回到城里的家,我小心翼翼地将杏枝装进袋中,扎上口,捧在怀中,倚着椅背睡着了。
回到家,已是夜晚,母亲忙着收拾东西,因为明天上学,就赶紧洗了个澡,上床睡觉了。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从老家给我带来一袋杏子,说是镇上的杏树结果了,各家都分到一些,还说今年不知哪个顽皮的小孩砍去一段杏枝,害得少收了几颗杏子。
杏树!
我猛然想起清明时从老家带来的那段杏枝,在房中翻箱倒柜找了半天,终于翻出了那个袋子。
杏花早已枯萎腐烂。
我看着手中的杏枝,一时怔住了。
当初着迷于它的芳香,执意砍下一段带回,现在却又置之不理,白害了这几朵杏花。
忽然想到《红楼梦》中的贾赦,喜爱古玩,便贪图石呆子的20把古扇,索要不得,便通过贾雨村强行夺来,夺来后不懂赏玩,只能对着扇中名诗名句空作兴叹,终究随着贾府的破败,化为笑谈。
我的折枝,何尝不是另一种“索扇”。到头来,美与芬芳没能留住,还少了几颗杏子,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或许,有些美本就难以留住,那就且记在心中,入了眼中,夜深人静时,在记忆中品味那美好。
清明回老家碰上杏花开放是机缘巧合,又因为热爱杏花而折了杏花枝,是情节的顺势发张。文章写到这儿“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可是上帝的锐眼不放过任何人的过错。当我已经遗忘了那折枝时,父亲从老家带回杏子,以一句“今年不知哪个顽皮的小孩砍去一段杏枝,害得少收了几颗杏子”的无心之言勾起我对折枝行为的反思,从而阐明文章的主旨“对美好事物的真正的拥有应该是入了眼中,记在心中的”的主旨。父亲的无心之言是小作者精心设计的巧合,但又在情理之中,毫无突兀之感。
四、对比见真谛
《雷雨》中的真与伪是对比,《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艾斯梅拉达的美丽与敲钟人的丑陋是对比,大主教的丑恶与敲钟人的善良是对比,文学作品中的对比手法比比皆是。在对比中我们能拨开迷雾,发现生活的真谛。2015年江苏卷优秀记叙文《鸡婆》就用儿媳妇对鸡婆前后态度的不同,从侧面来表现鸡婆貌似愚笨实则大智慧的主题。在《深入灵魂的热爱》一文中聪明的小作者也采用了对比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窗棂已掉落了碎红,沉醉在花下呢喃。
那一年,杏花红。老家的院落里,生长着一棵年轮已久的红杏树,而我便在这花满地的院落间长大,长大。
又值暮春,前几日在路边发现一株小杏树,便想到老屋前的那棵红杏看看。冒着晚风,我踏上了回老家的路,心里默念:“老杏,我回来了。”
暮色正浓,红日欲坠。我轻轻推开吱呀的铁门,就仿佛推开了十年的时光,眼前是另一个世界。
余晖斜射在院落,老杏的花瓣纷纷扬扬地洒落在大地。随手拂过花枝又有几片落红坠入大地的怀抱,再晚来些,恐怕就是“绿树成荫子满枝”了吧。我不免为落红而叹息。
如今的我,是真切地面对着承载我幼时光阴的老杏,老杏枝丫遒劲,万点胭脂缀于其间,恰似温婉的少女,又如风情万种的妇人。每一片花瓣都演绎着自己的动人,我欣喜地望着这满树的美好,深切地热爱着这顽强又唯美的老杏。微风拂过,又有几片花瓣飘零,轻轻吻过我的面颊。
花为人盛,人为花醉。
我轻轻捧起几片地上的落红,它们是那样娇滴怜人,难怪林黛玉会葬花苦吟。对这棵老杏的热爱,是深入灵魂的,可我不舍伤害它们,不舍将它们占为己有,因为老杏是属于大地的,而我,只会轻拾一片碎红,将热爱藏于心中。
日光渐暗,我方欲轻身告别这棵红杏树,几个面生的邻居说笑着走进院来,“你也是来摘杏花的吧?”其中一个人问我。
我为之一怔,摇了摇头。
之后的事,便是我最不忍发生的。年轻的一个人粗暴地拽下一枝红杏,折下了其中最娇艳的一簇,随意插入袋中。我心中紧紧的揪在了一起,望着眼前这棵刚刚婀娜多姿的老杏,如今在众人的摧残下凋零不已,那颤抖的花枝,便是我心灵的震痛。
而我却什么都做不了,老屋在我们搬走后已归公家,我只能叹息。
世间,美好的事物数不胜数,若欲全部采撷于囊中,尚不实际,所以何必要使美好归为己有,却束之高阁呢?
同样是热爱是杏花,我不忍伤害红杏,而那“几个面生的邻居”却因为喜欢而摧残红杏,两相对比,孰是孰非立刻见分晓。对于美好事物的拥有是蕴于心的,深入灵魂的,正如作者所言“何必要使美好归为己有,却束之高阁呢”。
眼尖的读者一定发现,《让那花静静绽放》和《深入灵魂的热爱》选取了同一题材,运用了不同的构思方法,表达同一主题,收获了同样的美好,可谓异曲同工。
当然记叙文的构思还有很多方法如抑扬法、情节翻转法、后交代法等等。虽然考场作文篇幅有限,但我们依然可以在短小的篇章里灵活运用多种技法让尺水兴波,使平文生澜。试问如此波澜起伏的文章,有谁不爱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
一、悬疑勾心弦
一篇文章要是被人一眼望穿,看第一段就知道最后一段是什么,那谁还有看的兴致,更别提激起阅卷老师品读的兴趣了?2016年江苏卷的两篇高分记叙文的小作者都是设悬的高手。《修钟》中别人都对小林修复的文物大加赞赏,但老王却眉头紧皱,为什么?文物修复做到复原不就达到了最佳境界了吗?为什么作为师傅的老王颇为不满呢?徒弟小林想知道,读者更想知道?一处疑点,悬住了文里文外两处人儿的心。这样一来才有了下文老王修文物的创新,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摇曳生姿,又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啤酒红烧肉》中“咱们家的红烧肉就是与众不同啊,真好吃”一句不知勾起了多少吃货想要探得啤酒红烧肉制作奥秘的求知欲。
其实设悬疑并不难,只是把原本想说的话,卖个关子,通过“我”的口,或别人的嘴以问题形式抛出来。一位同学在《摇曳在时光里》这篇文章里设悬就很成功。
吱呀,吱呀。
阳光徐徐洒在庭前那藤椅上,泛出黯淡的光,似乎可以嗅到那尘土的味道,萦绕在那藤椅上。
奶奶又安睡在老藤椅上了,午后的确适合这宁静。她总说,我就喜欢这破损的藤椅,就因为它老了,它不中用了,和自己一样。而我总狐疑。
一把破椅子,为何值得奶奶如此怜惜?
这个问题揪住了“我”的心,也揪住了读者的心。这样文章才能自然过渡到下文奶奶关于她和藤椅故事的叙述,藤椅见证了爷爷奶奶的爱情,记录了奶奶与父亲的母子情,保存了奶奶与我的祖孙情。
小作者运用悬疑法让一个老故事焕发出扣人心弦的新魅力,使读者有了阅读的冲动。这样的文章能不得高分吗?
二、误会深文意
其实最高明的艺术家莫过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生活中我们时常被假象蒙蔽,误会重生。我们可以把误会搬入记叙文写作中,让浅文显深意。下面这位同学在《藏书家》中就巧设误会,让文章复杂化,脱离了单薄地叙述。
我知道这个老馆长,他极爱藏书,书的数量,涉及的范围虽不及旧时大家,现代书馆,却也自有一番天地。这个小房子便是他为藏书专门购置的——远离城市、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加上老馆长为人稳重不失和蔼,还戴着一副金丝圆边眼镜,像极了从民国出来的风范大家。所以,每次拜访他之前我总会感叹,心想这便是钱钟书所说“藏书,乃江边二三素心人所谋之事”了吧。
我虽是无才小女子,却也喜欢在这排排书行穿梭,闻着书页里飘出的油墨与纸张的香味,手抚摸过书背,仿佛有种穿越古今的力量悄无声息的贯通全身。每当此时,我总会欣喜万分地和老馆长说他真是一个藏书人。
可不是嘛?一百平米的房子里摆满了红木书柜、书架,它们倚靠着墙摆放,或者说这些书架和书便是墙,墙即是书,书架一直顶到天花板上,有些书甚至要用梯子才能拿到。书总是排布得整整齐齐的,老馆长不容许它们有半点错乱,按朝代按大小一一排开,书与书之间不留一丝空隙。我曾翻阅过其中的一本《菜根谭》,可能是因气候潮湿,年代久远的缘故,其光洁不再,甚至有些泛黄,翻动时有咯吱声。可正因为如此,倒也可见老馆长的用心之深。
我夸他是藏书家,这赞美发自肺腑。
行文至此,“我”误会老馆长就是藏书家。如果文章写“藏书家”,只写一个爱书之人,爱买书,然后藏之高阁,文章不走题,但篇幅太单薄,文意太浅显。于是,小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误会,让读者以为老馆长就是藏书家。
门没锁,我本想轻声进去吓他一跳,却被屋内的场景惊到——明窗之下,祖父正戴着眼镜坐在竹椅上翻阅一本厚书。他左手还拿着一支放大镜,小心翼翼照着书上的字,右手捧着一瓷杯,热气袅袅。他好似一点也没有被我的贸然到来打扰到,反而一直沉浸在他的世界里,脸上表情平淡而又满足,似是在欣赏,又像是在汲取养分。
看到这里,读者和“我”心中的误会都消解了。
“藏书”如馆长者,不过将其据为己有,千百年后书作一剂齑粉,则今日之“藏”,意又何在呢?藏书如我祖父者,来过,欣赏过,用力汲取过其中的养分,虽然未曾拥有过书,却是真正地藏书。
原来藏书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祖父才是真正的藏书家。
一个误会,让文章曲折有致,使文章虽言浅而意深。
三、巧合生戏剧
下雨天,窗户没关,是巧合;私下说别人坏话,恰好被那个人听见,是巧合;酒席上口出狂言,被拍视频放网上了,是巧合……
巧合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戏剧中巧合更是一环套一环。要想让记叙文的情节波澜起伏,富于戏剧化,不妨采用巧合法。2015年江苏卷记叙文《王大爷的早餐店》就是运用巧合法的佳作。我这个傻孩子问了句“那大妈呢?”,可巧了王大爷的老伴儿恰恰去了天国,气氛有点尴尬。可没有这个巧合,又哪有下文王大爷靠开店来与街坊唠嗑、聊家常消磨孤单时光的应对困境的大智慧呢?当然巧合法还有很多的妙用,如在《让那花静静绽放》中小作者就运用了“巧合法”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又是一年清明时分。
坐车回家祭祖,踏上了乡间的泥土路,灵魂有种久违的舒畅。
父亲他们浩浩荡荡地上坟去了,留守的我也得闲四处走走。
四处弥漫着一股幽香,淡淡地窜入鼻子,我扇动着鼻翼,寻觅这香的源头。
小镇不大,顺着香气已快走到小镇的边缘,我锁了根源,推开那所半荒的园子。绕开一座假山,终究寻觅到了它——一株杏树。
讶异于它的幽香,我像小鸟般兴奋地绕着它转了几圈。它的身姿有如女子般柔美。有的枝节又像男子般苍劲有力,撷一朵杏花,含苞欲放,置于手中把玩,心中忍不住无限欢喜。 飞奔回家要了一把锯子,我快速地锯下一小段杏枝,不时放在鼻下嗅,高兴我可以将这芬芳带回城里。
清明很快过去了,我也得坐车回到城里的家,我小心翼翼地将杏枝装进袋中,扎上口,捧在怀中,倚着椅背睡着了。
回到家,已是夜晚,母亲忙着收拾东西,因为明天上学,就赶紧洗了个澡,上床睡觉了。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从老家给我带来一袋杏子,说是镇上的杏树结果了,各家都分到一些,还说今年不知哪个顽皮的小孩砍去一段杏枝,害得少收了几颗杏子。
杏树!
我猛然想起清明时从老家带来的那段杏枝,在房中翻箱倒柜找了半天,终于翻出了那个袋子。
杏花早已枯萎腐烂。
我看着手中的杏枝,一时怔住了。
当初着迷于它的芳香,执意砍下一段带回,现在却又置之不理,白害了这几朵杏花。
忽然想到《红楼梦》中的贾赦,喜爱古玩,便贪图石呆子的20把古扇,索要不得,便通过贾雨村强行夺来,夺来后不懂赏玩,只能对着扇中名诗名句空作兴叹,终究随着贾府的破败,化为笑谈。
我的折枝,何尝不是另一种“索扇”。到头来,美与芬芳没能留住,还少了几颗杏子,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或许,有些美本就难以留住,那就且记在心中,入了眼中,夜深人静时,在记忆中品味那美好。
清明回老家碰上杏花开放是机缘巧合,又因为热爱杏花而折了杏花枝,是情节的顺势发张。文章写到这儿“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可是上帝的锐眼不放过任何人的过错。当我已经遗忘了那折枝时,父亲从老家带回杏子,以一句“今年不知哪个顽皮的小孩砍去一段杏枝,害得少收了几颗杏子”的无心之言勾起我对折枝行为的反思,从而阐明文章的主旨“对美好事物的真正的拥有应该是入了眼中,记在心中的”的主旨。父亲的无心之言是小作者精心设计的巧合,但又在情理之中,毫无突兀之感。
四、对比见真谛
《雷雨》中的真与伪是对比,《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艾斯梅拉达的美丽与敲钟人的丑陋是对比,大主教的丑恶与敲钟人的善良是对比,文学作品中的对比手法比比皆是。在对比中我们能拨开迷雾,发现生活的真谛。2015年江苏卷优秀记叙文《鸡婆》就用儿媳妇对鸡婆前后态度的不同,从侧面来表现鸡婆貌似愚笨实则大智慧的主题。在《深入灵魂的热爱》一文中聪明的小作者也采用了对比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窗棂已掉落了碎红,沉醉在花下呢喃。
那一年,杏花红。老家的院落里,生长着一棵年轮已久的红杏树,而我便在这花满地的院落间长大,长大。
又值暮春,前几日在路边发现一株小杏树,便想到老屋前的那棵红杏看看。冒着晚风,我踏上了回老家的路,心里默念:“老杏,我回来了。”
暮色正浓,红日欲坠。我轻轻推开吱呀的铁门,就仿佛推开了十年的时光,眼前是另一个世界。
余晖斜射在院落,老杏的花瓣纷纷扬扬地洒落在大地。随手拂过花枝又有几片落红坠入大地的怀抱,再晚来些,恐怕就是“绿树成荫子满枝”了吧。我不免为落红而叹息。
如今的我,是真切地面对着承载我幼时光阴的老杏,老杏枝丫遒劲,万点胭脂缀于其间,恰似温婉的少女,又如风情万种的妇人。每一片花瓣都演绎着自己的动人,我欣喜地望着这满树的美好,深切地热爱着这顽强又唯美的老杏。微风拂过,又有几片花瓣飘零,轻轻吻过我的面颊。
花为人盛,人为花醉。
我轻轻捧起几片地上的落红,它们是那样娇滴怜人,难怪林黛玉会葬花苦吟。对这棵老杏的热爱,是深入灵魂的,可我不舍伤害它们,不舍将它们占为己有,因为老杏是属于大地的,而我,只会轻拾一片碎红,将热爱藏于心中。
日光渐暗,我方欲轻身告别这棵红杏树,几个面生的邻居说笑着走进院来,“你也是来摘杏花的吧?”其中一个人问我。
我为之一怔,摇了摇头。
之后的事,便是我最不忍发生的。年轻的一个人粗暴地拽下一枝红杏,折下了其中最娇艳的一簇,随意插入袋中。我心中紧紧的揪在了一起,望着眼前这棵刚刚婀娜多姿的老杏,如今在众人的摧残下凋零不已,那颤抖的花枝,便是我心灵的震痛。
而我却什么都做不了,老屋在我们搬走后已归公家,我只能叹息。
世间,美好的事物数不胜数,若欲全部采撷于囊中,尚不实际,所以何必要使美好归为己有,却束之高阁呢?
同样是热爱是杏花,我不忍伤害红杏,而那“几个面生的邻居”却因为喜欢而摧残红杏,两相对比,孰是孰非立刻见分晓。对于美好事物的拥有是蕴于心的,深入灵魂的,正如作者所言“何必要使美好归为己有,却束之高阁呢”。
眼尖的读者一定发现,《让那花静静绽放》和《深入灵魂的热爱》选取了同一题材,运用了不同的构思方法,表达同一主题,收获了同样的美好,可谓异曲同工。
当然记叙文的构思还有很多方法如抑扬法、情节翻转法、后交代法等等。虽然考场作文篇幅有限,但我们依然可以在短小的篇章里灵活运用多种技法让尺水兴波,使平文生澜。试问如此波澜起伏的文章,有谁不爱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