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是教学理论背景的转型,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多元教学策略已成为教学转变中关注的主题,教学转变已经在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就要创设优质的物理教学环境,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初步尝试表明,创设优质的物理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课程标准;多元教學;优质;素质教育;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0-0086-01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学过程要符合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转入青年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既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又是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生理上的显著特点是变化快、变化大,心理上显著特点是变化大、有趋向成熟的迹象。
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精神压力普遍比较大,因为他们要面对高考的竞争,他们要面对家长、面对教师、面对学校、面对同学,面对各种评比,面对各种比赛,面对方方面面的人和事。他们需要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希望老师、家长、社会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时也需要得到成人世界的保护。他们在情趣、爱好、心理、心智、技能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他们容易受感染,容易被调动,容易受激发,容易钻牛角尖,容易感情用事,容易患得患失。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个阶段学生的各方面的特点,正确地认识学生中存在的差异,差异是客观的,差异是正常的,有差异才会有和谐。
我们不能认为,教师没讲的知识学生就都不会;
我们不能要求,教师讲了的知识学生就得都会;
我们不能指望,教师讲了的内容学生就都不忘;
我们不能苛求,教师让学生想什么学生就想什么、就会想什么;
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学生,正确地对待学生,充分地理解学生,真诚地尊重学生,热情地帮助学生,积极地引导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要把握多元教学策略
(1)从“重教”向“重学”转变
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课堂上多半是学生在揣摩教师的言行,长此以往,学生就习惯于被动学习,主动性渐渐丢失。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我们就要注意学法和教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的最佳结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
(2)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行为习惯得以养成。课堂上不能只以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优劣,以成绩印象,对待学生,甑别学生。
4.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高中生由于遗传基因、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力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学生存在差异是极其客观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有差异才会有和谐,认识到这一点,差异就不再是令教师头痛的问题了,而能够成为一种财富和底蕴。
(2)承认学生是独立于教师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
教学实践使我们逐步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的认知背景和认知体系,都有各自的认知心理,都有各自的思维习惯,都有各自的实际需求。一个人认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需要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不可能代替学生用任何一个物理规律去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学习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没有主动参与,教学就可能蜕变为“条件反射式”的训练。靠重复强化简单的训练,靠外在的压力来维持学习活动,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难以保证,更严重的是会压抑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得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悦,不能体会到因主动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只是教学中的败笔。
(3)相信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一方面使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可能发展到的水平持有信心,这种信心在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可以促使教师更加重视教学的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变化,并能够对学生的变化做出激励性评价;另一方面,我们会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各种舞台,从“潜在”变成“现实”。
总之,我们应在这次转变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反思,不断重建,努力实现新旧教学方式的成功转变。
参考文献
[1]陶昌宏.高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课程标准;多元教學;优质;素质教育;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0-0086-01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学过程要符合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转入青年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既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又是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生理上的显著特点是变化快、变化大,心理上显著特点是变化大、有趋向成熟的迹象。
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精神压力普遍比较大,因为他们要面对高考的竞争,他们要面对家长、面对教师、面对学校、面对同学,面对各种评比,面对各种比赛,面对方方面面的人和事。他们需要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希望老师、家长、社会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时也需要得到成人世界的保护。他们在情趣、爱好、心理、心智、技能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他们容易受感染,容易被调动,容易受激发,容易钻牛角尖,容易感情用事,容易患得患失。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个阶段学生的各方面的特点,正确地认识学生中存在的差异,差异是客观的,差异是正常的,有差异才会有和谐。
我们不能认为,教师没讲的知识学生就都不会;
我们不能要求,教师讲了的知识学生就得都会;
我们不能指望,教师讲了的内容学生就都不忘;
我们不能苛求,教师让学生想什么学生就想什么、就会想什么;
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学生,正确地对待学生,充分地理解学生,真诚地尊重学生,热情地帮助学生,积极地引导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要把握多元教学策略
(1)从“重教”向“重学”转变
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课堂上多半是学生在揣摩教师的言行,长此以往,学生就习惯于被动学习,主动性渐渐丢失。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我们就要注意学法和教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的最佳结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
(2)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行为习惯得以养成。课堂上不能只以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优劣,以成绩印象,对待学生,甑别学生。
4.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高中生由于遗传基因、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力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学生存在差异是极其客观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有差异才会有和谐,认识到这一点,差异就不再是令教师头痛的问题了,而能够成为一种财富和底蕴。
(2)承认学生是独立于教师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
教学实践使我们逐步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的认知背景和认知体系,都有各自的认知心理,都有各自的思维习惯,都有各自的实际需求。一个人认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需要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不可能代替学生用任何一个物理规律去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学习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没有主动参与,教学就可能蜕变为“条件反射式”的训练。靠重复强化简单的训练,靠外在的压力来维持学习活动,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难以保证,更严重的是会压抑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得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悦,不能体会到因主动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只是教学中的败笔。
(3)相信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一方面使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可能发展到的水平持有信心,这种信心在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可以促使教师更加重视教学的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变化,并能够对学生的变化做出激励性评价;另一方面,我们会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各种舞台,从“潜在”变成“现实”。
总之,我们应在这次转变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反思,不断重建,努力实现新旧教学方式的成功转变。
参考文献
[1]陶昌宏.高中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