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分析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p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流动人口已达到2.1个亿,进入到一个高峰期。在这个大趋势下,西宁市流动人口也增加到了45.44万,对于一个常住人口只有231.08万的城市来说,流动人口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造成流动人口不得不做出去留选择。除此之外,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因素很多,本文基于流动人口居留需求意愿多样化的态势的前提下,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特征、经济因素等原因,对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中庞大的流动人口的去向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西宁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
  在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之中,人口的流动现象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在各种术语充斥学术界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流动人口进行了表述,如:外来人口、流迁人口、农民工等。由此可见,流动人口的概念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是以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从其构成要素来看,流动人口的界定是以户籍所在地的住所为标志的,其空间上的流动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域划分为范围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概念具有离而复归、双向往返的流动特点。从宏观意义而言,流动人口是跨越了一定的地域界限,但是没有改变常住户口的人群;从微观层面来看,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人口流入和流出两大类,其存在前提是以不改变人口常住地为目的流动行为,其流动的目的是以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为目标的人群。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是一种较难测量的概念,它要考虑各种实际的情况,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习俗的实际状态,进行长期居住或者不长期居住的意愿,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长期永久性居住意愿、非永久性居住意愿、没有居留打算的意愿。当然,这种居留意愿的前提也是在不改变常住地的前提下,对未来迁居的自我愿望和想法。
  西宁市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人口迁移活动,形成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迁移,这些城市的流动人口何去何从?是一个当前需要思考的课题,对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掌握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特点,分析流动人口的居留影响因素,根据他们的居留意愿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以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为依据,对这些影响因素进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西宁市流动人口现状
  青海省流动人口流动迁移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海东地区,西宁市是多民族文化的结合部,是一个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根据2014年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西宁市流动人口中拿到暂住证的人口数量是45.44万人,2014年迁入人口25762人,迁出22141人,占有相当大份额的流动人口迁移数量。通过对西宁市随机抽查的900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可以得出如下专项调查结果:
  (一)流动人口中的男性比女性的数量要高
  在随机抽查的900名流动人口中,男性占据了57.6%,女性为总数的42.4%。在打工成为普遍现象的社会发展状态下,男性流动人口大多从事建筑装修业、洗车行业、送货行业等,同时,女性进入西宁市的流动人口数量明显增加,同时,由于西宁市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拓展,企业对于女性的用工需求也呈现旺盛的趋势,如:家政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段来看,18-22岁的流动人口占28.7%,23-27岁的流动人口占27.9%,28-32岁的流动人口占21.8%,显现出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二)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
  在西宁市的流动人口之中,主要是高中程度的教育水平,然而,随着西宁市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西宁市的流动人口受教育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其中,初中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占44.7%;高中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占29.6%;大专及其以上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占13.3%,具有较低小学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较少,仅有12.4%。
  (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以户籍所在地为主
  在西宁市的流动人口之中,已婚人口占56.1%,在子女入学的问题方面,有59.7%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户籍所在地就学,而在父母打工所在地就学的占38.2%,另外还有2.1%的流动人口子女辍学。这反映了流动人口在工作所在地的城市的子女入学问题上还存在许多阻滞。
  (四)流动人口居住状况较差
  在西宁市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具有明显的边缘性特征,他们主要是根据从事职业的认同感或者职业的部分需要而居住在一个区域之內,形成了“城中村”的居住格局。另外,还有一些流动人口,如:从事工程项目建设的务工人员,由于工作的性质和需要,则分散在工作的临时宿舍之中。
  二、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特点分析
  总体而言,城市的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中,有84.4%的流动人口希望居留在城市,而仅有15.6%的流动人口打算回归故里。从流动人口的居留时间的打算来看,有36.5%的流动人口希望永久居留于城市;12.7%的流动人口选择工作到退休再回归户籍所在地;打算在城市居留10年以后再回归户籍所在地的流动人口占13.7%,另外,还有一部分没有确定打算的流动人口,他们尚处于不确定的边缘状态。
  (一)就年龄构成而言
  流动人口中有永久居留意愿的以50岁以上的人口为主,其次是30-39岁的流动人口,其他年龄段的流动人口的永久居留意愿相对较低。而在打算非永久居留的流动人口之中,40-49岁的流动人口相对比例要大,然后依次为30-39岁、20-29岁年龄段的流动人口,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有永久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有增加的趋势。
  (二)就受教育程度而言
  大专学历的流动人口的永久居留意愿最高,而文盲和小学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意愿最低。可见,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于流动人口的永久居留意愿影响也较大。
  (三)就性别而言
  女性流动人口的永久居留的意愿比男性流动人口要高。
  (四)就户口性质而言
  永久居留意愿最高的是非农业户口,而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的非永久居留意愿较高。   (五)就经济收入而言
  在城市工作收入有4000元及以上的流动人口的永久居留意愿最高,较低收入的流动人口的非永久居留意愿较高。随着流动人口城市工作收入的增加,永久居留的意愿则会相应增加。
  (六)就居留时间而言
  永久居留意愿最高的是打算居留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最少的是1年以下的流动人口。
  (七)就居留空间而言
  永久居留意愿最高的是自购房的流动人口,其次是独租房主、合租房主,而永久居留意愿最低的是单位的临时宿舍流动人口。
  三、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庞大的流动人口聚集在城市之中,他们的居留意愿如何,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个庞大的群体该如何去留呢?又有些什么影响因素在左右他们的想法呢?我们以西宁市为例,经过调查研究,将这些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因素划归为两大类,即:来自于个人的内部因素和来自于社会的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个人特征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心理因素、时间因素等等。
  (一)个人因素
  由于流动人口中个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等状况的不同,而导致人口流动的差异性和居留意愿的不一致性。就年龄状况而言,年轻的流动人口更容易产生流动。就性别而言,男性较女性的流动人口更容易流动。就受教育程度而言,学历较高的人口更趋向于流动。就婚姻状况而言,未婚的女性较易流动。还有个人的专业技术培训影响因素以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获取情况,都会造成对流动人口流动的影响。
  (二)工作因素
  职业种类是影响流动人口流动的因素之一,流动最多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其次是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还有少量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就从业状况来看,雇员的流动性较大,占总体的48.2%。另外,对于工作的满意度也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之一。
  (三)自我评价因素
  城市流动人口的幸福水平指数正在呈上升的趋势,对于社会公平的认知也表现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努力程度是相对称的,即感觉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四)社会因素
  城市流动人口对于社会的信任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大部分的流动人口认为社会是可以信任的。对于城市的安全感的体验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基本感受居留愉快的流动人口占总体的78.7%。还有在工作当地的朋友数量也是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因素,有44.72%的流动人口认为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可以有1-5个朋友提供帮助。
  (五)心理因素
  对于城市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心理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是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感觉模糊,觉得自己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不被城市所认同和接受,这种心理认知对于这些流动人口的影响较大。
  (六)經济因素
  它对于城市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影响最为突出,期望工资是导致人口迁移和流动的重要因素,对于工资预期的不满足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同时,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时代下,人们寻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便出现了发展型迁移,如:开阔眼界、掌握更多、更高层次的技能等,在这个因素影响之下,起初是缘于经济因素的工资预期所导致的人口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因素也掺杂其中,对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日益增加。
  (七)户籍制度因素
  在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之下,流动人口的户籍是影响他们居留的重要因素,尽管他们流动在城市,然而他们的户籍却并没有迁移到工作城市,这便影响到这些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但是,户籍制度并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一些流动人口即使没有户籍制度的阻滞,他们也没有将工作居住地视为最终目的地,可见户籍制度改革对于流动人口的居留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也是有限和有条件的,它需要用时间效应来加以考察:短时期来看,户籍因素对于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不大,但是由长远来看,流动人口的户籍因素却是很重要的,随着他们滞留城市的时间延长,在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便显现出来了。
  (八)与社会融合度的因素
  在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考虑之中,与社会融合度的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流动人口的城市工作场所中,与社会的融合和适应并不是简单的同化涵义,而是流动人口的一个重新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些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要具有三个方面的前提,即:其一,在城市有稳定的职业;其二,职业经济收益要使其能够以此为纽带,作为与工作场所的社会人群进行交往的方式;其三,在基于经济层面的认可之下,流动人口要形成与当地社会相融合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它需要从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逐步实现与城市的融合,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心理上和文化上的适应,从而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四、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对策建议
  (一)遵循公平、平等、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在对西宁市流动人口的管理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平、平等地对待西宁市的庞大流动人口群体,要赋予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等的政治地位和待遇,在社会事务管理活动中拥有相等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单纯依靠清理、整顿,而不重视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这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社会发展格局。为了促进城市的稳定发展,要坚持依法行政、综合管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要制定相应的法规体系,由封闭式管理转为开放式、服务性的综合管理方式,提升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的意愿和能力。
  (二)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重构统一、权威的流动人口管理组织机构
  在西宁市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要全面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实施常住人口的居住地人口登记制度,完善“身份证管理”的人口登记制度,引导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有序流动和合理的分布,增强流动人口在西宁市的融合意愿和能力。同时,还要重构权威、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组织机构,促使流动人口享受与流入城市同等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劳动保障等待遇,构建流动人口的长效管理机制和流动人口预警信息机制,以增强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的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之中,我们要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各个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涉及流动人口的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经济因素、社会融合因素、制度因素等,这些相关的影响因素对于流动人口的居留有直接的关联性,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进程中显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为此,我们需要做好对流动人口的调查、分析和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树茁,王维博,悦中山.自雇与受雇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4(02).
  [2]钱文荣,李宝值.初衷达成度,公平感知度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基于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调研数据[J].管理世界.2013(09).
  [3]王玉君.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十二个城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3(04).
  [4]蔚志新.分地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比较研究——基于全国5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人口与经济.2013(04).
  [5]秦广强,陈志光.语言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
  [6]夏显力,姚植夫,李瑶,贺强.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2(04).
  [7]黄晨熹.城市外来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西北人口.2011(06).
其他文献
摘 要:面对公共文化资源有限的现实,文化馆如何转变观念实现文化服务最大化,是当前开展群众文化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从黔东南州文化馆工作实践的经验阐述相关思路,并认为只有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才能解决公共文化资源有限的瓶颈,才能促成文化服务最大化,加快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进程。  关键词:公共文化资源;群众文化;文化服务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逐年上升,与之匹配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大,限于各
期刊
摘 要:旅游业目前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旅游业也已经成为能够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由此城市形象的好坏也成为人们衡量一个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及旅游文化水平的重要依据。本文旨在论证动态标志在鞍山市城市形象传播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同时也提到了未来动态标志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的重要性。文章阐述了在新媒体背景下城市形象的传播方式和城市形象的构建形式,从两个大方向和多个角度出发,来讲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企业人性化管理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之间的联系、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对人性化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后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刍议  关键词:刍议;人性化管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平等,是人权被尊重的体现。同时在很多的企业公司,人性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好评和推崇。同时,因为人性化的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方面有相同的目标,只是在体现方式上不同,所以人性化管理也逐渐融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群众文化已然成为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基层文化中不断的开展群众文化,才能使群众文化工作在整体质量上得到不断的提升,进而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意义,并提出了开展群众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意义;策略  群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用以满足自身知识及文明需求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建设工
期刊
摘 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重视激励问题,激发员工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本文将以激励的理论为根本,深入分析企业核心员工的激励误区以及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企业员工;激励误区;管理对策;分析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更准确地说是核心员工的竞争。所谓核心员工,是指这些员工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如财务总监和优秀的技术开发人员,
期刊
摘 要:旅游是把双刃剑,民族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共同发展是发展民族旅游的关键。尤其是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但这也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真性遭到破坏,民族文化变迁严重。本文通过对西北民族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分析,提出西北民族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实现双赢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西北地区;民族旅游;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民族旅游业作为我国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的特
期刊
摘 要: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织锦中最主要的一类,采用的是传统的古代织机编织,并且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人更注重了对民族文化的追求和保护。西兰卡普,这个承载着土家历史和文化精神的土家织锦,更应抓住时代的契机,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西兰卡普;产业化;传统工艺  西兰卡普是我国西南地区土家族特有的织锦,对于土家历史以及巴楚文化有着极高历史研究价值,也有着独特的
期刊
摘 要:通过对运城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矿藏等地脉条件分析,得出了运城“古中国”形成的地脉特点:两水相汇造就“古中国”最早三都;黄河转弯孕育“古中国”之温床;河谷盆地培育“古中国”之摇篮;肥沃黄土助推“古中国”之繁衍;露天盐矿催化“古中国”之兴盛。通过对文脉的分析得出了:运城是古代文明产生的宝地,是世界最早的人类发源地,是中国最早产生国家的地方,是中国农耕文化起源地。  关键词:运城;古中国;地
期刊
摘 要:黄龙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伴随着知名度和开发力度的增大,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水量减少,钙华变黑,沙化,藻类繁盛,边石坝变薄等问题,本文首先在对黄龙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类型和成因作了简要介绍的前提下,提出了景区在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黄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黄龙;钙华;景观;可持续发展  一、概况  在102038′E-104015′E,32005′N
期刊
摘 要: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来保障,而人才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在自身业务领域中的生存位置和档次,并直接决定了企业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人才队伍;生存;发展  随着公司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和新产品新设备更新换代,在新形势下更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职工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加快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