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句话强调了朗读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朗读指导扎实而灵动?笔者结合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朗读要注重示范
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好的范读不仅能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学生,更能使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还潜移默化地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可见,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读好课文,吸引学生,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的范读平平淡淡,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全国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无法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甚至会误导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先过“朗读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朗读要创设情境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声韵和谐,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可以先请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朗读要适时导悟
“导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达到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下面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长相思》中的朗读导悟。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学生齐读)
王老师的言语引导朴实、适时,在一次次的点拨中,自然轻松地教给了学生朗读的方法,学生也在王老师的引领下明白了什么才是“有板有眼”的朗读。
四、朗读要彰显个性
以往的朗读指导,教师都喜欢整齐划一:节奏该多缓多急,声音该多高多轻,哪些字词应该读重音,甚至声音该达到怎样的饱和度等等。有时候学生的朗读达不到标准,教师总会一遍又一遍地范读,直到满意。
其实,在学生未真正走进文中,未真切体悟文章情感之前,很难把书读好,因为语音的适切变化是和情感变化相一致的。带有(真实的、自然的感情朗读课文,本质上是通过语音的艺术变化来演绎情感的变化。而感情是在体验中、感染中、共鸣中自然生发的,不是靠外在的命令产生的。下面,请欣赏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
师:既然你说他“可以读得更好”,说明还有余地呀,加个“更”字。(众笑)你还有什么别的见解?
生2: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是你有的地方并没有把他的脾气的暴怒无常读出来,像:“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他就是——很平淡的语气来读的,没有读出动作的暴怒。这就是一点不好的地方(该生“暴怒”地读了起来,众鼓掌)。
师:怎么样?人家对你的评价,你怎么看?
生1:我觉得你说得很正确。谢谢!
师:你对他的态度满意吗?
生2:满意。
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我们再读读。
师: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的读,就是这样,可是在那位同学的朗读中就是那样。
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滋味,我们把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应该说你读得很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
“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所以,我们要在朗读指导上力求扎实而灵动,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气勃勃,愈发灵性跳动。
(责任编辑:梁 媛)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朗读指导扎实而灵动?笔者结合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朗读要注重示范
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好的范读不仅能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学生,更能使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还潜移默化地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可见,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读好课文,吸引学生,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的范读平平淡淡,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全国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无法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甚至会误导学生。因此,教师一定要先过“朗读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朗读要创设情境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声韵和谐,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可以先请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朗读要适时导悟
“导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达到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下面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长相思》中的朗读导悟。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学生齐读)
王老师的言语引导朴实、适时,在一次次的点拨中,自然轻松地教给了学生朗读的方法,学生也在王老师的引领下明白了什么才是“有板有眼”的朗读。
四、朗读要彰显个性
以往的朗读指导,教师都喜欢整齐划一:节奏该多缓多急,声音该多高多轻,哪些字词应该读重音,甚至声音该达到怎样的饱和度等等。有时候学生的朗读达不到标准,教师总会一遍又一遍地范读,直到满意。
其实,在学生未真正走进文中,未真切体悟文章情感之前,很难把书读好,因为语音的适切变化是和情感变化相一致的。带有(真实的、自然的感情朗读课文,本质上是通过语音的艺术变化来演绎情感的变化。而感情是在体验中、感染中、共鸣中自然生发的,不是靠外在的命令产生的。下面,请欣赏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
师:既然你说他“可以读得更好”,说明还有余地呀,加个“更”字。(众笑)你还有什么别的见解?
生2: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是你有的地方并没有把他的脾气的暴怒无常读出来,像:“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他就是——很平淡的语气来读的,没有读出动作的暴怒。这就是一点不好的地方(该生“暴怒”地读了起来,众鼓掌)。
师:怎么样?人家对你的评价,你怎么看?
生1:我觉得你说得很正确。谢谢!
师:你对他的态度满意吗?
生2:满意。
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我们再读读。
师: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的读,就是这样,可是在那位同学的朗读中就是那样。
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滋味,我们把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应该说你读得很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
“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所以,我们要在朗读指导上力求扎实而灵动,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气勃勃,愈发灵性跳动。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