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是动态的,变化发展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让传统的枯燥的数学丰富起来,灵动起来,还课堂给学生,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数学思想和方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让关爱充满课堂,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生活,让孩子们成为課堂的主人,在快乐中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体味到快乐。
【关键词】课堂教学 自主 交流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换句话说,数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就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让课堂充满爱。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理想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游刃有余的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的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之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在课堂创新实践。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给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生:愿意。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生:可以。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爸爸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生:是的。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生:很大,非常宽松 。很温馨 ,感觉自己长大了师: 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 (学生很惊讶,会笑)师:你们笑什么?生:我的衣服太小了,爸爸穿不上 爸爸太胖,会把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得更清楚。此案例中教师以“我在家里,我女儿爱穿爸爸的衣服,你们在家也这样吗”这句话,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课堂变得融洽了。“愿意吗?”“可以吗”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不用怀疑,这堂课老师和学生一定是发挥到淋漓尽致,让听课的老师无不赞叹。
其次,融入生活,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记得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时,让学生先报数,并请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发现,有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再让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说自己报的数:6、12、18、…很快学生发现他们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像这样的数还有24、30、36…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以及后来的最小公倍数。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报数游戏开始,把生活融入教学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使课堂活跃起来。因为有的同学站了两次,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最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课堂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教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收到异曲同工之妙,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巩固利用所学的知识。
此外,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和培养人。教师的每一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老师只能多用心,多观察,只有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因势利导,做到润物细无声,给学生更多的尊重,向学生心灵更深处漫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让他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教学 自主 交流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换句话说,数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就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让课堂充满爱。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理想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游刃有余的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的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之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在课堂创新实践。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给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生:愿意。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生:可以。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爸爸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生:是的。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生:很大,非常宽松 。很温馨 ,感觉自己长大了师: 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 (学生很惊讶,会笑)师:你们笑什么?生:我的衣服太小了,爸爸穿不上 爸爸太胖,会把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得更清楚。此案例中教师以“我在家里,我女儿爱穿爸爸的衣服,你们在家也这样吗”这句话,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课堂变得融洽了。“愿意吗?”“可以吗”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不用怀疑,这堂课老师和学生一定是发挥到淋漓尽致,让听课的老师无不赞叹。
其次,融入生活,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记得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时,让学生先报数,并请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发现,有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再让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说自己报的数:6、12、18、…很快学生发现他们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像这样的数还有24、30、36…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以及后来的最小公倍数。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报数游戏开始,把生活融入教学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使课堂活跃起来。因为有的同学站了两次,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最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课堂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教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收到异曲同工之妙,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巩固利用所学的知识。
此外,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和培养人。教师的每一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老师只能多用心,多观察,只有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因势利导,做到润物细无声,给学生更多的尊重,向学生心灵更深处漫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让他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