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为使数学课堂教学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创设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课改要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下面是我在课堂中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环境,适当扩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课堂教学改为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并培养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位置”一课,主题图是教室的场景。针对于此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做课间操时,数一数自己排在班级的第几行第几个?”“做课间操时,数一数自己的好朋友排在班级的第几行第几个?”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注重探究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要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从而获取数学知识。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获取过程的练习。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在商店里有各种玩具,有2个小朋友来买玩具,题中问:“我有35元,买1个小象玩具还剩多少元?”“我有20元,如果买一个洋娃娃还差多少元?”此类例题的教学我一般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精心设计的问题。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学困生只要有需要更要给予提问的机会。当一位学生说:“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与个位有关。”“真的与个位有关吗?”“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会大胆质疑,并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四、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充分发扬学生个性
算法多样化的实质是希望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能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好方法。
例如教学14-9,学生会出现许多方法:
方法1:把9分成4和5,14-4=10,10-5=5。方法2:把14分成10和4,10-9=1,1+4=5。方法3:从14开始一个一个地减。方法4:14-10=4,14-9=5。方法5:9+5=14,所以14-9=5。
对于不同的方法,我们都应给予适当认可,因为它们都包含了学生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包括对减法的意义、加法与减法的关系的理解。
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认真听讲、仔细做题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
例如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课上让学生在小组中经历说一说、摸一摸、搭一搭、玩一玩、猜一猜、拼一拼等过程,让学生通过拼、摆、摸等活动感知图形的特点,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美,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一切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
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健康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机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几”,通过生活中的排队买票为场景展开教学活动,此时我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主题图是学生每天都要经历的生活场景,通过对钟表的认识,教育学生要养成“遵守时间规定、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等等。对小学生而言,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是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并得到最直接的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课改要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下面是我在课堂中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环境,适当扩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课堂教学改为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并培养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位置”一课,主题图是教室的场景。针对于此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做课间操时,数一数自己排在班级的第几行第几个?”“做课间操时,数一数自己的好朋友排在班级的第几行第几个?”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注重探究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要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从而获取数学知识。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获取过程的练习。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两位数”一课,在商店里有各种玩具,有2个小朋友来买玩具,题中问:“我有35元,买1个小象玩具还剩多少元?”“我有20元,如果买一个洋娃娃还差多少元?”此类例题的教学我一般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精心设计的问题。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学困生只要有需要更要给予提问的机会。当一位学生说:“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与个位有关。”“真的与个位有关吗?”“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会大胆质疑,并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四、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充分发扬学生个性
算法多样化的实质是希望每个学生能独立思考,能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好方法。
例如教学14-9,学生会出现许多方法:
方法1:把9分成4和5,14-4=10,10-5=5。方法2:把14分成10和4,10-9=1,1+4=5。方法3:从14开始一个一个地减。方法4:14-10=4,14-9=5。方法5:9+5=14,所以14-9=5。
对于不同的方法,我们都应给予适当认可,因为它们都包含了学生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包括对减法的意义、加法与减法的关系的理解。
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认真听讲、仔细做题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
例如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课上让学生在小组中经历说一说、摸一摸、搭一搭、玩一玩、猜一猜、拼一拼等过程,让学生通过拼、摆、摸等活动感知图形的特点,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美,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一切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
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健康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机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几”,通过生活中的排队买票为场景展开教学活动,此时我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主题图是学生每天都要经历的生活场景,通过对钟表的认识,教育学生要养成“遵守时间规定、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等等。对小学生而言,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是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并得到最直接的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