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恐的雨燕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pal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50年的夏天,位于北京的皇家避暑园林清漪园里,大清朝乾隆皇帝看着漫天飞舞的雨燕,作出了一项决定:改建清漪园。1764年,清漪园改建完成,乾隆皇帝将其更名为颐和园。(图1)
  250年前的颐和园,夜晚由大把照明。到了2004年,由于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为了满足大量游客的游园需求,颐和园准备改变250多年从来没有亮灯的传统,在夜间设置大量照明灯接待游客。然而,这个改变却遭到一部分人的坚决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竟然是因为雨燕,而且同时还提到了一个词“光污染”。
  我们知道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各种污染,光污染究竟是什么?
  光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夜间用灯饰美化城市和公园,更给人带来一种美的视觉感受。然而,在光线交织而成的穹顶之下,一种污染悄然而至,它就是光污染。它不仅影响人类的视觉环境和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动物的迁徙和生存。
  因此,当北京颐和园准备增设夜最照明的时候,光污染问题也被提了出来。天津大学建筑学家马剑教授接手了“关于颐和园夜景照明和雨燕生存”这个特殊的课题。
  马剑教授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夜景渐渐地向这些园地渗透,控制不好,极有可能产生光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颐和园中增设夜景照明,究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与北京雨燕又有什么关系呢?马教授接到这个课题后,开始了大最的资料查阅工作。
  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全园以西山群峰为背景,将昆明湖与万寿山融为一体,环绕山湖间是一组组精美的建筑,无论规模还是山水搭配。造园艺术都可说是登峰造极。在颐和园中,水景面积占了四分之三,恰恰是这种设计,造就了一种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湿地。也成了生物多样性密集的区域。
  马教授说,颐和园有山,有昆明湖,有占全国植物种类60%的植物,还有二十几种动物。水里还有浮游生物、藻类,有一个:作常丰富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生物链。
  颐和园中孕育了许多物种,其中包括大量的昆虫,而这正是北京雨燕的食物。在育椎季节,每个雨燕家庭要吃掉至少25万只昆虫,颐和园也因此成了雨燕的集中地。而颐和园独特的建筑结构,又为雨燕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
  目前在北京发现的燕子达9种。其中3种与老北京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家燕、金腰燕和北京雨燕。家燕和会腰燕喜欢生活在市并之中,习惯和嘈杂的人群混居。而北京雨燕却只选择在高耸的古塔、牌楼、城楼以及高宅大院中生活。于是,北京人也把这些喜欢住在城楼中,发出沙沙声音的雨燕叫作楼燕或沙燕。其实,雨燕表现出的这种贵族化倾向,却是由其身体构造决定的。(图2、3)
  


  鸟类脚趾通常是三趾朝前,一趾在后。不仅利于抓握,又是一个很好的起落架。而北京雨燕是四个脚趾朝前,这使它们保留了祖先攀爬和悬挂的本领,却无法在平地上起飞,也无法在树枝和电线上站立。
  实际上,雨燕的起飞是一种坠落,必须依靠自由落体在空中获得速度才能飞起来。而高大的楼宇恰好满足了这一条件。同时,古代术结构斗拱之间构成的深而暗的空间,又便于雨燕筑巢。
  在进化中,雨燕进化出了翅长、腿短的结构。它擅长飞翔。觅食、甚至交配都在白天的飞翔中进行。夜间,雨燕需要安静的环境,受干扰较少的高大建筑恰好是它们的理想栖息之地。久而久之,雨燕便成了似乎只住琼楼玉宇的贵族了。独特的习性,使北京雨燕成为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
  在颐和园,湿地环境以及亭台楼阁,构成了北京雨燕生存的绝佳环境。在2002年的一次调查中,分布在北京的3000多只北京雨燕中,有近五分之一居住在颐和园。因此,在颐和园中设置夜景照明要更为慎重。
  如果在颐和园夜景建设里引入光元素,究竟引入多少合适呢?
  要研究光照对雨燕的影响,首先要弄清楚雨燕对光的习性。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马教授决定先从观测人手,观察雨燕出巢和回巢时的光照情况。
  马教授说,从雨燕开始出巢,到天空飞满了雨燕,这时我们记录天空的照明情况:晚上观察它回巢。天渐渐暗下来时,昆明湖上都是雨燕,随着天更睹下来,它们都消失回巢了,这时我们弱记录天空情况。
  观测发现,雨燕的出行与时间早晚无关,却与天空照明度的变化有着稳定的关系。这意味着,增加夜景照明肯定会影响雨燕的出行。
  了解具体的影响,要在尽量减少对雨燕伤害的前提下,进行光照实验。
  一位遛鸟的老人引起了马教授的注意。既然光干扰实验会影响北京雨燕的生存,何不先在其它的鸟身上做预备实验?等摸索出实验方法后,再对雨燕进行实验,显然这样可以极大减少对雨燕的影响。
  马教授的博士生刘刚主动承担起找鸟的工作。在对鸟市一番调查后,刘刚找到了和北京雨燕有着许多共同习性的鸟——文鸟和虎皮鹦鹉。刘刚决定用它们进行实验。
  在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里,一场光干扰实验就此开始了。为达到实际效果,课题组选用的都是夜景照明中常见的灯光,观察光照对文鸟和虎皮鹦鹉的影响。
  在不同颜色的光照射中,鸟类对红色光反应最强烈;在紫外光下,鸟似乎表现出自残的行为,不停地啄羽毛;而在频闪的灯光下,鸟类显得很恐惧,整个身体处于紧张状态。
  在人工光的照射下,鸟类这些弱小的生灵,用其特殊的表现方式震撼了课题组,这让每个成员都更觉得这项研究责任重大。
  马教授说,假如我们的光照把雨燕照跑了,就见不到雨燕了。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课题组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此时,马教授认为对雨燕进行实验的时机成熟了。
  为谨慎起见,马教授的课题组决定在对雨燕进行实验前,对颐和园园区进行小范围的人工照射实验,观察动物在受到人工光干扰后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当人工光源开启后,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昆虫和小飞虫,还在光源附近发现了鸟类的飞走和鸣叫。这次实验,为最终实验提供了重要的照明参考数据。
  在颐和园里,最适合北京雨燕聚居的就是廓如亭。它位于十七孔桥一端,里面的房梁橼柱层层叠叠,从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情景,是雨燕居住的理想之地。马教授决定在这里进行定量的夜景照明实验。(图4)
  马教授说,对雨燕的栖息地加光干扰,看它到多大程度的时候,开始惊醒。
  多种情景照明模式按照预定的方案逐一进行。结果,雨燕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了不同的反应。
  马教授说,当照明度达到5个勒克斯至10个勒克斯的时候,大量雨燕会惊醒,躁动不安,雨燕开始叫,有些雨燕从亭子里飞出来。5个勒克斯至10个勒克斯是多大的照明度呢?它比我们一般小区道路的照明度还要低一些。然后加大光的强度,有的雨燕就在亭子里面转、有的雨燕撞在柱子上,它们叫的声音更加激烈。再加大光的强度就有更多的雨燕飞出来了。
  通过实验,马教授课题组给颐和园夜景照明提供了详实的控制参数,既能够保护北京雨燕,又让园林更显美丽。尽管如此,完成了夜景照明建设的颐和园,灯光仍然很少开放。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让城市的夜晚如同白昼。然而,当我们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人工夜景时,却在无意中打乱了许多生命的昼夜规律。
  


  虽然灯光褪去了夜的黑暗,但却失去了对夜间环境的保护。如何避免光污染,让生命重归原本适应的宁静而黑暗的夜晚呢?
  通过长达4年的艰苦实验,马剑教授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光污染不仅仅伤害了我们的奥运吉祥物雨燕,而且确实一直在危害着整个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作用。我们不应该只是保护一个颐和园,全国还有60多个这样的生态园林需要我们去保护。(图5)
  为此,马教授专门把他在颐和园研究的课题结集成《颐和园与光生态环境保护》一书。在书中他把自己建立的光生态保护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取得的成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供我国众多面临人工照明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生态园的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参考。
  

其他文献
印度诗人泰戈尔推崇备至的清末“同光体”诗派领袖、一代宗师陈三立,曾以一句“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表明自己出离乱世,淡泊人生的志向。然而,当日军的铁蹄踏入北平,他终究还是放弃了自己的隐逸之梦,以一种悲壮的方式走向生命的归宿。  日本人借陈三立的好友,另一位诗坛巨匠郑孝胥之口,传递了邀请其出任日伪政府要职的信息。陈痛骂其“背叛中华,自图功利”,与50年的好友割袍断交。愤懑不已的陈三立开始绝
期刊
传说,分布在喇嘛山山顶大大小小的坑洞,是天上的仙女下凡时用来沐浴的澡盆。  1997年夏天,几位地质学家前往河北省坝上草原度假,他们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喇嘛山风景区休息时,景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向他们介绍说,喇嘛山景色很美,而且山顶还有一些天池,传说是仙女下凡沐浴的天露池。出于职业的本能,地质学家们对花岗岩石山上的天然洞穴十分感兴趣,决定上山看一看天露池。  去天露池的路并不好走,虽然有一条近路,却
期刊
它是百姓家中常备的中成药;是夏季感冒的良方、急腹症时的神药。它看似平和,却可以救命;它家喻户晓,却少有人知道已有千年历史。  1960年,湖南长沙的盛夏,持续酷暑天气。湖南湘雅医学院急症室突然来了一位腹胀、急剧腹痛的农民,他已经疼了两天,疼得全身无力,不停地颤抖。家里人特别着急。  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说,那时,医疗仪器没有这么先进,查不出原因,只能剖腹探查,这是医生常规化的一种方法。作为病人,把肚
期刊
从古到今,人类无数次地仰望天空,并寄予了天空永远是宁静和谐的美好想象。直至50年前,天文学家也仍然认为宇宙是个安宁的地方。  但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眼里,宇宙有着另一番景象:物质聚集的地方充满了暴力,有壮丽的出生和惨烈的暴死。宇宙和我们的自然界一样,也是弱肉强食。  1666年,牛顿在花园散步时,突然想到重力,它的作用让一个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重力是否仅局限于在地球周围的有限距离里,难道不能延伸到更
期刊
在巴哈马群岛比米尼岛的海岸不远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进化奇迹。数百万年来,鲨鱼进化出了突出的下巴和锋利的牙齿。然而,鲨鱼不仅仅是猎杀机器,它们还是性爱先锋。  五亿年前,鲨鱼的祖先就有了人们所说的爱情。  人们不太了解鲨鱼,觉得鲨鱼是“死亡之鱼”。其实,鲨鱼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庞大动物。鲨鱼不仅有复杂的导航、交流系统,还是最早拥有全新交配形式的动物之一。  四亿年前,在最早进化出阴茎的脊椎动物中,鲨
期刊
岛主原是船老板    在北京什刹海的后海,常年生活着一群野鸭,湖中的小岛就是它们的家。小岛的主人叫曲喜翠,大伙儿都喜欢称他曲岛主。其实他的真正身份是后海码头的船老板。每到存天野鸭繁殖的季节,他经常站在岸边拿望远镜观察野鸭在岛上孵蛋的情况,每一只小鸭子的诞生,都会带给他莫大的喜悦。曲喜圣既不是学畜牧专业的,也没干过养殖,他为什么会照顾这群野鸭?这还得从10年前他与野鸭的一次邂逅说起。  曲喜圣毕业于
期刊
在哈勃望远镜的镜头中:星系的舞蹈,像小丑抛球一样的黑洞喷流,引力的魔镜——这一幕幕盛大的宇宙马戏表演,让观众兴致勃勃。但人们不免要发出终极的疑问:在茫茫宇宙中,我们能看到的、能理解的,到底有多少呢?  时间有尽头吗?宇宙的开始和结束是什么样的?古往今来,无数人试图进行完美的解释;而哈勃太空望远镜20年对宇宙的观测有哪些新发现?对这些时空的终极问题又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具空中光速传播最快,但光速是
期刊
1977年4月的一天,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村通往县城的乡间小路上,一个叫李铁旦的农民,肩上扛着几十斤重的麻袋,急匆匆地赶往县城。  李铁旦的老家裴李岗村,世代居住着李姓和裴姓两大家族,在他的记忆中,两个家族多年都和和睦睦。可就在前几天,裴、李两家却为一件事伤了和气。    那天,村民们正在村外东南的岗地上平整土地,突然,一个裴姓村民挖到了一些坚硬的砖头,他清除了周围的土层和残砖烂瓦后,发现下面是一座
期刊
在地球之外600公里,飞行着一只智慧的机械“眼睛”——哈勃太空望远镜,它把目光投向了无垠的宇宙深处。跟随着它的视线,我们将进行一次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探索之旅。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离开地球去做一次星际旅行,冲出大气层,先来到月亮,之后是火星、太阳、半人马座、银河系。如果把天体分成若干层次,离我们最近的是太阳系内的行星系统,包括像地球、土星、木星这样的大行星,及小行星、慧星等天体;下一个层次的天体是恒
期刊
在北美平原肆虐了一千万年,有着铡刀般双颚的超级捕食者,是一种令人胆颤心寒的动物……  2300万年前,渐新世刚刚开始,和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气候更加温暖,两极没有冰盖,南极是一片广袤葱郁的松林。  不过,随后气候变化,北美茂密林地变得稀疏,大地开始裸露。开阔的地势和成群的猎物,让这片土地成为食肉动物的天堂。那时的北美大陆动物繁多,有人把它比作现在的非洲热带草原。  这群哺乳动物如果放在今天,肯定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