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岁儿子“窝里横”,怎么办?
江苏扬州市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3岁了,在家蛮不讲理,经常跟我们对着干,可在外面却老实许多,非常乖巧,是典型的“窝里横”。我也是外弱内强的性格,由于胆小,对外人不敢太凶,对家人却又凶又发脾气。没想到宝宝也遗传这样的性格,我要怎么帮助儿子改变呢?
答:“窝里横”在很多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出现过,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有时候也会在家人面前肆无忌惮,在外人面前知书达理。这其实是人本性的一部分,我们觉得家人不会跟我们计较,无论怎样撒泼,家人还是家人,他们会接纳自己,最多是当下生气,过后也会原谅自己。这个时候我们行为的指导原则更多是怎么快乐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做。而在外人面前,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行为的指导原则是怎样做才会在别人眼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我们常常无意识的按照他人的期望扮演自己,而不是本来的自己。
对于一个刚3岁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孩子在平常的观察中明白了越是耍横的行为越能影响家长。比如,当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在地上打滚。如果长辈们没有达成共识的话,就会有人为了平息“冲突”,而满足孩子的需求。间接的获益让孩子感觉自己的行为很有力量。当以后有类似需求的时候,就会再次使出这个“招式”来。而当孩子在外面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耍横没用,可能不被其他人喜欢,可能会遭到小朋友的排挤,于是孩子在外面就会老实得多。
这位家长的困惑是把孩子的这些表现和自己的性格联系起来,甚至想到遗传的因素,而非很多孩子的共同规律。家长对于自己胆小的性格并不接纳,认为胆小不好。其实,任何一种性格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胆小可以让我们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保护自己,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因此,家长无需去改变孩子的性格,而是当孩子与他人产生冲突时,教会孩子如何有效的解决冲突。
如何处理孩子传递“爱”的小纸条?
山东日照市一家长来信咨询:老师将我和一名男生的家长叫到了学校,原来12岁的女儿和这个男孩在课堂上传递小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你是否也爱我?我的心你不懂吗?好好猜猜吧。了解情况之后,我很生气,不知道说什么好。女儿这么小,怎么会有这种举动?请问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这种“爱”的小纸条呢?
答:孩子对于爱的解读,与我们成人世界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成人在讲爱的时候,常常会和刻骨铭心、牵肠挂肚的情感纠葛联系起来,甚至我们会跟情爱、性爱这样的词汇产生联想。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去解读孩子的行为,家长的恐慌是在所难免的。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孩子之间表达爱更多的意义是,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放学回家,你是否愿意和我同桌,相互赠送代表两人关系的礼物。这样做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终于与众不同了,也有的小学生把这个当作自豪的资本,以获取别人的赞赏。
家长的焦虑源自对孩子的了解滞后于孩子的发展。就是说,孩子其实在不断成长变化,而家长还停留在过去的认知。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的性心理会开始发展。表现为开始关注异性,喜欢的对象容易投注到异性身上。男孩欣赏的对象往往是那些漂亮的女孩,女孩欣赏的是那些帅气干净的男孩。当我们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时,首先对孩子给予肯定,肯定孩子长大了,会欣赏异性美了。同时告诉孩子这样的美一定要好好的珍惜。珍惜的方式就像酿造美酒一样,将酒存封在地下多年,最后才会香飘四溢。所以,女孩可以把这个纸条放在自己的抽屉和日记里好好珍藏,多年后再来欣赏和感受这份美。家长还可以和教师沟通,在班上开展更多关于男孩女孩如何交往的主题班会,让同伴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影响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多与其他男同学交往,一旦孩子扩大了异性交往的范围,就不会在某个男同学身上集中更多的注意力,还会在和其他男同学的比较中,削弱那个特定男孩的光环和对他的心理感觉。
(作者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
江苏扬州市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3岁了,在家蛮不讲理,经常跟我们对着干,可在外面却老实许多,非常乖巧,是典型的“窝里横”。我也是外弱内强的性格,由于胆小,对外人不敢太凶,对家人却又凶又发脾气。没想到宝宝也遗传这样的性格,我要怎么帮助儿子改变呢?
答:“窝里横”在很多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出现过,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有时候也会在家人面前肆无忌惮,在外人面前知书达理。这其实是人本性的一部分,我们觉得家人不会跟我们计较,无论怎样撒泼,家人还是家人,他们会接纳自己,最多是当下生气,过后也会原谅自己。这个时候我们行为的指导原则更多是怎么快乐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做。而在外人面前,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行为的指导原则是怎样做才会在别人眼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我们常常无意识的按照他人的期望扮演自己,而不是本来的自己。
对于一个刚3岁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孩子在平常的观察中明白了越是耍横的行为越能影响家长。比如,当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在地上打滚。如果长辈们没有达成共识的话,就会有人为了平息“冲突”,而满足孩子的需求。间接的获益让孩子感觉自己的行为很有力量。当以后有类似需求的时候,就会再次使出这个“招式”来。而当孩子在外面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耍横没用,可能不被其他人喜欢,可能会遭到小朋友的排挤,于是孩子在外面就会老实得多。
这位家长的困惑是把孩子的这些表现和自己的性格联系起来,甚至想到遗传的因素,而非很多孩子的共同规律。家长对于自己胆小的性格并不接纳,认为胆小不好。其实,任何一种性格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胆小可以让我们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保护自己,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因此,家长无需去改变孩子的性格,而是当孩子与他人产生冲突时,教会孩子如何有效的解决冲突。
如何处理孩子传递“爱”的小纸条?
山东日照市一家长来信咨询:老师将我和一名男生的家长叫到了学校,原来12岁的女儿和这个男孩在课堂上传递小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你是否也爱我?我的心你不懂吗?好好猜猜吧。了解情况之后,我很生气,不知道说什么好。女儿这么小,怎么会有这种举动?请问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这种“爱”的小纸条呢?
答:孩子对于爱的解读,与我们成人世界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成人在讲爱的时候,常常会和刻骨铭心、牵肠挂肚的情感纠葛联系起来,甚至我们会跟情爱、性爱这样的词汇产生联想。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去解读孩子的行为,家长的恐慌是在所难免的。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孩子之间表达爱更多的意义是,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放学回家,你是否愿意和我同桌,相互赠送代表两人关系的礼物。这样做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终于与众不同了,也有的小学生把这个当作自豪的资本,以获取别人的赞赏。
家长的焦虑源自对孩子的了解滞后于孩子的发展。就是说,孩子其实在不断成长变化,而家长还停留在过去的认知。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的性心理会开始发展。表现为开始关注异性,喜欢的对象容易投注到异性身上。男孩欣赏的对象往往是那些漂亮的女孩,女孩欣赏的是那些帅气干净的男孩。当我们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时,首先对孩子给予肯定,肯定孩子长大了,会欣赏异性美了。同时告诉孩子这样的美一定要好好的珍惜。珍惜的方式就像酿造美酒一样,将酒存封在地下多年,最后才会香飘四溢。所以,女孩可以把这个纸条放在自己的抽屉和日记里好好珍藏,多年后再来欣赏和感受这份美。家长还可以和教师沟通,在班上开展更多关于男孩女孩如何交往的主题班会,让同伴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影响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多与其他男同学交往,一旦孩子扩大了异性交往的范围,就不会在某个男同学身上集中更多的注意力,还会在和其他男同学的比较中,削弱那个特定男孩的光环和对他的心理感觉。
(作者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