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性文章,它们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对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此类文章教学的研究,通过充分挖掘文本教学价值,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习得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整体感知,明晰文章思路
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性文章,在内容的呈现上多以儿童视角和儿童思维方式来安排,纲举目张,层次清晰。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及文章的结构层次,培养学生的梳理概括能力。
1.圈点勾画提信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圈点勾画等方法进行学习,以此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说明性文章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同时辅以列提纲、画图表等形式来提炼与整合文章信息,进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例如,教学《恐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课文围绕恐龙先写了 ,再写了 ,然后写了 ,最后写了 。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出重要词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图表等形式,引导学生提取与整合文章信息。
例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教师就可设计相关表格,引导学生围绕“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哪些困境,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开发利用海洋的”这些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完成表格,从而实现对文本关键信息的提取与整合。
2.巧抓关键理脉络。
不少说明性文章在布局谋篇方面也很丰富,有的文章会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来组织文章内容,有的文章则按照时间顺序对事物展开介绍,还有的则巧妙使用过渡段、设问句、总起句等进行上下文的衔接,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语言更加流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关键性的句子,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例如,《秦兵马俑》这篇课文从布局结构上来看,是以“总-分-总”的形式展开描述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其中,“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中心句也是过渡句,将全文贯穿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这个中心句,以此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落实朗读训练,品味语言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强调的是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而说明性的文章语言准确、简明、缜密,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选用词语、准确描述事物训练的好素材。同时,文章中多样化说明方法的使用,也需要学生在悉心品味中感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读”这个法宝,通过扎实开展各种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领悟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朗读感悟品语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感知文本内容,品味文章语言的重要手段。说明性文章语言准确而生动,需要用心体察,细细品味。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通過读来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例如,《麋鹿》一课中描写麋鹿传奇经历的语段“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就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中,“根据科学家考证”“几乎”等词句,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紧紧“抠”住这些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在准确说明事物特点的前提下,不少说明性文章还大量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如,在《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中,作者将科学常识融于童话故事中,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拟人化的语言使文章生动而有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性,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丰富情感。
2.对比朗读悟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说明性文章的学习明确提出,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在进行说明性文章教学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中说明方法的使用及表达效果。
例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教师就围绕“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进行了改写,改写后的句子为:“这座金字塔很高很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朗读,并让学生思考:“哪句话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学生在对比朗读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金字塔的高及文中说明方法的巧妙。
三、强化语言运用,提升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在教学说明性文章时,教师应紧密结合文本特点,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提高表达能力。
1.适时引导训练“说”。
说明性文章独有的语言特点,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练习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语言训练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说”的训练,不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例如,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文章内容基础上,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仿照文本语言形式“科学家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之所以……是因为……”“ 从 中获得启发,设计出 ”等句式,来向学生介绍人类的其他老师,从而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巩固课文的基本语言范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又如,在学习《麋鹿》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模拟讲解员来向大家介绍麋鹿,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适度拓展练习“写”。
除了开展各种“说”的练习外,教师还可通过加强“写”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迁移练习,从而让学生在“写”的实践中,内化语言,提高能力。
例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未来的海底城市会是什么样的?”为主题,来进行补写练习。又如,在学习《恐龙》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描写雷龙的方法,来写一写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总之,说明性文章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准确解读教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注重突出说明性文章的趣味性,体现语文味,达到言意兼得的效果,努力打造扎实而灵动的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山西省陵川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岳 舒)
一、注重整体感知,明晰文章思路
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性文章,在内容的呈现上多以儿童视角和儿童思维方式来安排,纲举目张,层次清晰。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及文章的结构层次,培养学生的梳理概括能力。
1.圈点勾画提信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圈点勾画等方法进行学习,以此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说明性文章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同时辅以列提纲、画图表等形式来提炼与整合文章信息,进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例如,教学《恐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课文围绕恐龙先写了 ,再写了 ,然后写了 ,最后写了 。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出重要词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图表等形式,引导学生提取与整合文章信息。
例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教师就可设计相关表格,引导学生围绕“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哪些困境,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开发利用海洋的”这些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完成表格,从而实现对文本关键信息的提取与整合。
2.巧抓关键理脉络。
不少说明性文章在布局谋篇方面也很丰富,有的文章会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来组织文章内容,有的文章则按照时间顺序对事物展开介绍,还有的则巧妙使用过渡段、设问句、总起句等进行上下文的衔接,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语言更加流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关键性的句子,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例如,《秦兵马俑》这篇课文从布局结构上来看,是以“总-分-总”的形式展开描述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其中,“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中心句也是过渡句,将全文贯穿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这个中心句,以此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落实朗读训练,品味语言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强调的是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而说明性的文章语言准确、简明、缜密,是对学生进行正确选用词语、准确描述事物训练的好素材。同时,文章中多样化说明方法的使用,也需要学生在悉心品味中感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读”这个法宝,通过扎实开展各种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领悟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朗读感悟品语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感知文本内容,品味文章语言的重要手段。说明性文章语言准确而生动,需要用心体察,细细品味。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通過读来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例如,《麋鹿》一课中描写麋鹿传奇经历的语段“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就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中,“根据科学家考证”“几乎”等词句,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紧紧“抠”住这些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在准确说明事物特点的前提下,不少说明性文章还大量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如,在《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中,作者将科学常识融于童话故事中,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拟人化的语言使文章生动而有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生动性,体会文字背后所传达的丰富情感。
2.对比朗读悟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说明性文章的学习明确提出,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在进行说明性文章教学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中说明方法的使用及表达效果。
例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教师就围绕“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进行了改写,改写后的句子为:“这座金字塔很高很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朗读,并让学生思考:“哪句话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学生在对比朗读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金字塔的高及文中说明方法的巧妙。
三、强化语言运用,提升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在教学说明性文章时,教师应紧密结合文本特点,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提高表达能力。
1.适时引导训练“说”。
说明性文章独有的语言特点,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练习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语言训练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说”的训练,不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例如,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文章内容基础上,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仿照文本语言形式“科学家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之所以……是因为……”“ 从 中获得启发,设计出 ”等句式,来向学生介绍人类的其他老师,从而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巩固课文的基本语言范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又如,在学习《麋鹿》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模拟讲解员来向大家介绍麋鹿,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适度拓展练习“写”。
除了开展各种“说”的练习外,教师还可通过加强“写”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迁移练习,从而让学生在“写”的实践中,内化语言,提高能力。
例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未来的海底城市会是什么样的?”为主题,来进行补写练习。又如,在学习《恐龙》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描写雷龙的方法,来写一写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总之,说明性文章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准确解读教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注重突出说明性文章的趣味性,体现语文味,达到言意兼得的效果,努力打造扎实而灵动的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山西省陵川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