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柯达伊理念 优化葫芦丝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shi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乐器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音乐、进行艺术实践、表现和创造音乐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多年的葫芦丝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思路,优化葫芦丝教学。实践证明,借鉴柯达伊教学法,巧用手势、借用教材、活用创编,对于丰富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升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乐器教学;葫芦丝;柯达伊理念;创造力
  课堂乐器教学是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艺术实践,它对于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葫芦丝是我国的传统乐器,其音色优美,且便于学习。因此,学校把葫芦丝这一乐器引进了音乐课堂。通过教学,学生掌握了葫芦丝的演奏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尝试拓宽课堂乐器教学的思路,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教学形式单一、教材内容缺失和教学目标失衡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激发,教师的教学难以深入拓展。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好的教学方法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享受,将渴望得到更好的音乐的热诚注入他们的心灵,这个热诚将延续至他们的一生。”在课堂乐器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积极地运用乐器去体验、感受音乐。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作为重要的音乐教学法之一,对于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特别是中小学合唱教学的训练有其独到之处。实践证明,将这个教学法恰当地运用到乐器教学中,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柯尔文手势,丰富教学形式
  柯达伊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是“柯尔文手势”,小手势具有大作用,结合柯尔文手势能够更好地进行葫芦丝教学。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保持长时记忆,以便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实践证明,合理运用柯尔文手势可以增强有声语言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一)借助手势,巧练指法
  手势能使音高视觉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在学乐器前高效地认唱音符,从而更直观地掌握音准。在低年级的识谱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手势的变化及手位的高低来学唱音符。开始,教师带着学生边唱唱名,边做手势,而后逐渐过渡到教师展示手势,学生识别音名,并及时用葫芦丝吹奏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游戏来检验、巩固学习成果,比如随机给某小组一个音名手势,让该小组的学生迅速吹准音符,或同时给出两个不同的音名手势,让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吹奏。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变化速度、力度、节奏来玩音符,使简单的音阶练习变得丰富有趣。学生在唱、奏、玩的过程中,饶有兴趣地学习了葫芦丝指法,其音准水平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二)借助手勢,解读乐谱
  (三)借助手势,精准合奏
  借助柯尔文手势,能为课堂乐器合奏教学带来更多具象性、互动性和生动性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柯尔文手势的加入,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住音乐,更稳定地吹奏各自的声部。如图2是一个简单的和声小练习,第一声部的“1 - - -”应保持不动的姿势,第二声部“0 1 3 5”则一拍一个手势,并且前后有高低变化,是一动一静的手势组合。在手势的引导下,学生能清晰地看到两个声部不同旋律的推进过程,清楚每个声部的演奏任务。由此可见,在柯尔文手势的辅助下进行音程合奏,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小乐句及乐段的合奏,深入浅出,优化学习效果。
  二、借用外国教材,拓展教学内容
  柯达伊教学法中另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对教材的选择有其独到之处。柯达伊指出,学校音乐教育要牢固地建立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他认为民歌是音乐的源泉,他提倡以民谣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儿童在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环境中成长和学习。匈牙利民谣大多为五声音阶,葫芦丝恰好适合演奏五声调式乐曲,二者十分吻合。如果能够巧妙地借用匈牙利民谣,以其作为葫芦丝的基础练习曲,就能帮助学生练好乐器学习的基本功,并将乐器与歌唱活动、聆听活动相结合,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一)选择优质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柯达伊教材作为葫芦丝基本练习的辅助材料,能够缓解葫芦丝乐器教材内容缺失的状况。比如柯达伊教材中的《二音歌》《三音歌》,如图3、图4。
  这些材料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得他们的喜爱,且长度适宜,容易吹奏。选择材料时,教师应关注其内在的联系,选择与葫芦丝契合的民谣。同时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学段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材料。
  (二)循环利用素材,优化教学内容
  优质的素材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循环利用。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形式将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对现有教材进行创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有一定演奏能力、表现力强的学生演奏主旋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尝试演奏几个骨干音或长音,或根据乐曲设计二声部进行演奏等。由此,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中获得进步,体验到合奏的美感及其带来的乐趣。比如《do、mi、sol三音歌》,如图5。
  像这样的经典民谣可以在每个学段安排学生学习。如在低段,教师可以将这首民谣安排在学生学会用葫芦丝吹奏“1、3”音符后,将其作为新学音符“5”的练习曲;在学生掌握齐奏、独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尝试加入二声部,根据班级学情,进行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感知能力。曲谱改编如图6。
  对于中段学生,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齐奏、独奏时的音色、音准、速度等要求。如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学生分层合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二声部合奏,并在掌握☆☆改编曲的基础上,再加入新的元素。谱例如图7。
  到了高段,教师可以在齐奏、独奏、二声部分奏的基础上,发展三声部,谱例如图8。
  可见,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经过二度创作,使经典素材得到了循环利用和开发。这既训练了学生的乐器基本功,又培养了学生的多声部合奏能力。
  三、采用即兴创编,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在日常的课堂乐器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识谱能力、演奏能力、欣赏能力等技能素养,这些技能素养固然重要,但柯达伊认为,在器乐教学中,活用即兴的创作、读写谱,能更好地发挥乐器教学的潜能。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获得技能素养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在二年级起始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单音节奏的即兴,向多个音的综合即兴发展。当学生慢慢熟悉了音乐材料和演奏技巧后,就可以以即兴问答的方式进行练习。比如教师演奏一句起始乐句,而后启发学生即兴接该乐句的尾音,或者从该乐句的起音处开始接,与教师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学生设计更丰富的变化,并及时记录每一条稚嫩又充满个性的创编旋律。由此,学生不断积累音乐词汇,逐渐掌握记谱的能力,创编的旋律也越来越好听。这样的创编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创作的兴趣,也增长了他们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即兴创编在葫芦丝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的听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结构和曲式的领悟力。学生的音乐体验得以丰富,创造性能力获得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学习葫芦丝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脑、口、眼、耳、手同时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识谱、听音能力都有所提高,音准亦得到加强。此外,课堂乐器齐奏、合奏的教学,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听觉能力、视唱练耳能力、审美能力和声音控制力。学生在乐声中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和相互鼓励,形成强烈的团队精神与责任感,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索妮.柯达伊教学原理与实践:通向音乐教育之门[M].高建进,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音乐基础教育的原则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乔克西.柯达伊教学法Ⅰ:综合音乐教育[M].赵亮,刘沛,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实验学校   315300)
其他文献
探究性作业能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围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这一单元,设计了画图形、讲概念、辨题目三类探究性作业.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内容能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发展,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重叠问题时,教师常常直接提出“两项一共有多少”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需要去掉重叠部分。但这样的问题不是学生自发生成的问题,而是成人的思考结果。怎样让学生发现身边的重复现象,感受重叠问题呢?可以引用以下素材。  【材料1】  有一天,小明跑去理发店:“叔叔,给我和爸爸理个发吧!”理发师可开心了。这时候又听见:“兄弟,有空给我和爸爸理个发呀!”理发师更开心了,今天生意可真好!吱
期刊
加强沟通联系,实现意义建构,是探究性作业设计的重要目标.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为例,在分析了单元中相关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呈现的常见习题后,可尝试从单元整体内容进行思考,设计前后有联系的探究性作业,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迁移,稳步进阶.
促进儿童成长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培养创新能力是未来教育的追求方向.“童创”项目校本课程以培养儿童创新能力为核心宗旨,以学生的原有经验、生活实际为起点,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融合各科课程展开.课程的开发经历了“着力”“聚力”“发力”三个阶段,形成了一条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摘 要】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上,聚焦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专题研究组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学者。问题提出的情境可以是来自于数学学科的数学情境,也可以是来自学习者熟悉的真实世界的现实情境,这在本次ICME会议的相关研究中均有涉及。各国的研究启发了后继研究者对问题提出的情境设计:无论是数学情境还是现实情境,都不能超越学习者的理解与认知;尽可能地创设真实世界的情境
教学中发现,由于选取的单位“1”不同,用分数表示教材中同样的一幅图时,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这让学生感到困惑.在对分数相关内容进行数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认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先用集合圈加标示的方式标明单位“1”,再用分数进行表征的教学微改进.调查显示,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有效地识别单位“1”所指的区分,深入理解真假分数不同的表征方式.
【摘 要】“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促进学生几何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几何表象、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活动等具体策略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空间观念;几何概念;表象;空间想象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近30%的学习内容与这一领域相关,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图形与几何一方面是
通过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教材内容和课后常见作业的分析,基于单元整体思考,对教材中的原有习题进行改编,设计了充分展现学生主体性的更开放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主动联结知识与经验,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进而把握知识本质,实现深度学习.
“平移”是“空间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教学时可以开展以下活动帮助学生从距离、方向两个维度来理解平移。  一、在“按要求画图”中认识方向和距离  1.方向确定,平移后位置不唯一  (1)画一画:三角形ABC向右移动后出现的新三角形A′B′C′。  (2)说一说:三角形ABC怎样移动可以得到三角形A′B′C′。  (3)比一比:都是向右平移,为什么大家画出来的位置会不相同?学生对比作品后发现,新得
期刊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个概念看似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其内涵并不容易,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方程的意义。  一、给算式分类,揭示方程概念  1.教师呈现几个算式并提出任务:请你按照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式子分类,可以怎么分?  ①20+30=50 ②4x=360 ③40+25120 ⑤70+90=100+60 ⑥30+x=100  学生可能会先把它们分成等式和不等式两类,在此基础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