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是个体在未来面对不确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与必备品格。核心素养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而习得的,是关键的、共同的素养,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是教育内容与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要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多年来,学校和家长在人才培养上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培养出的人多是会考试的人,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不高,健康水平不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缺失,片面发展严重,高分低能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薄弱。国际上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找到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互相依赖。其中,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即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
价值观是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观念、准则、规范,它是一个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品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必须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全面认识价值观。学校老师要充分理解不同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符合社会生活和生存需求的价值理解、价值准则,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第二,要提高价值辨别分析能力。学校老师要正确引领学生做出理性的、恰当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从正面的角度直接引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并且即对学生不正确、片面的价值观进行价值澄清。第三,把价值观引领融入学科教学。学校老师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背后的价值因素,把教学内容中内隐的价值因素挖掘出来,形成价值目标。
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教育教学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倡导原问题的教学,改变以知识授受为任务和以“记—练—考”为特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知识点背后的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自己對知识点的全面认识,而不是仅仅学习孤立、静止的学科知识内容。
品格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为人形象,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品质、有品位的人,这才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分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的思想、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心灵。素养导向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对社会肩担道义,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困难愈挫愈勇,对他人团结合作,对自我勤奋进取且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非常关键,一个孩子的成绩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学校老师,家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校园围墙内的事,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来没有可以离开社会环境的成长,也从来没有可以离开家庭环境的教育。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我们每个家长都无形中承担了教师的角色,我们每个家庭都在对孩子施加教育和影响。家长即教师,家庭即学校。为此,家长应主动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一是家庭道德启蒙。家长在与孩子的讨论交流中,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传统美德的认同和传承,坚持倡导和践行积极向上、向善、向学的人生价值观,坚持培育孩子的文化气质和精神气节,让孩子立志、立德、立人。二是家庭带领阅读。“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们的家长应有计划地开发家庭阅读课程,家庭成员应养成读书之风,形成读书习惯,建立读书激励机制。三是家庭习惯训练。家庭应成为培养好习惯的训练场,并着力培养三大习惯:一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培养良好交往习惯,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家庭讨论氛围。孩子在家时每天与孩子一起看报、看电影新闻,然后就一些社会问题、时政问题、生活现象开展讨论交流,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与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孩子的表达交流能力,更能亲近孩子、缩短与孩子的距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是为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做好树人的工作,树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树人,这是教育,也是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只有坚持核心素养的理念走在前面,让对价值、意义的认识走在前面,中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既怀着激情又带着理性行走,走得更好更远。在教育大业中,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好的教育制度,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问题解决。家长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互为环境互为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从自身改起,从现在做起。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要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多年来,学校和家长在人才培养上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培养出的人多是会考试的人,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不高,健康水平不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缺失,片面发展严重,高分低能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薄弱。国际上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找到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互相依赖。其中,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即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
价值观是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观念、准则、规范,它是一个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品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必须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全面认识价值观。学校老师要充分理解不同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符合社会生活和生存需求的价值理解、价值准则,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第二,要提高价值辨别分析能力。学校老师要正确引领学生做出理性的、恰当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从正面的角度直接引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并且即对学生不正确、片面的价值观进行价值澄清。第三,把价值观引领融入学科教学。学校老师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背后的价值因素,把教学内容中内隐的价值因素挖掘出来,形成价值目标。
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教育教学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倡导原问题的教学,改变以知识授受为任务和以“记—练—考”为特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知识点背后的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自己對知识点的全面认识,而不是仅仅学习孤立、静止的学科知识内容。
品格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为人形象,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品质、有品位的人,这才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分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的思想、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心灵。素养导向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对社会肩担道义,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困难愈挫愈勇,对他人团结合作,对自我勤奋进取且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非常关键,一个孩子的成绩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学校老师,家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校园围墙内的事,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来没有可以离开社会环境的成长,也从来没有可以离开家庭环境的教育。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我们每个家长都无形中承担了教师的角色,我们每个家庭都在对孩子施加教育和影响。家长即教师,家庭即学校。为此,家长应主动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一是家庭道德启蒙。家长在与孩子的讨论交流中,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传统美德的认同和传承,坚持倡导和践行积极向上、向善、向学的人生价值观,坚持培育孩子的文化气质和精神气节,让孩子立志、立德、立人。二是家庭带领阅读。“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们的家长应有计划地开发家庭阅读课程,家庭成员应养成读书之风,形成读书习惯,建立读书激励机制。三是家庭习惯训练。家庭应成为培养好习惯的训练场,并着力培养三大习惯:一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培养良好交往习惯,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家庭讨论氛围。孩子在家时每天与孩子一起看报、看电影新闻,然后就一些社会问题、时政问题、生活现象开展讨论交流,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与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孩子的表达交流能力,更能亲近孩子、缩短与孩子的距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是为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做好树人的工作,树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树人,这是教育,也是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只有坚持核心素养的理念走在前面,让对价值、意义的认识走在前面,中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既怀着激情又带着理性行走,走得更好更远。在教育大业中,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好的教育制度,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问题解决。家长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互为环境互为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从自身改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