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中设置了“空间与图形”新的教学内容,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1-3年级)来说,就是要在具体目标指导下,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形成几何概念,通过几何图形本身来帮助学生形成和理解几何图形,促进学生图形认知结构的形成。本文分析和探讨来小学低年级在空间和图形认知方面的特点,并对如何进行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空间和图形;教学
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对空间和图形提出来基本要求,基本属于直观几何,和成人或更高年级的几何学习有着明显的区别,受到儿童几何思维水平的制约,在目标制定、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有着特殊性,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因材施教。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认知特点
如前文所述,低年级儿童在学习空间和图形时,受到其几何思维能力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空间思维水平发展有着阶段性特点。
小学生在几何思维发展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水平0阶段。这一阶段属于前认知阶段,儿童只能感觉几何形态,受到其感觉活动的不足,只能注意到对象的形状的直观特征的某一个部分。对于这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思维依赖对象的具体想象和自己的触觉刺激。第二,水平1阶段。属于直观化阶段,儿童根据外观来识别图形,不关心图形的几何形状或一类图形的本质特征,思维以知觉为主,仅从外观和形状来认知。如,他们无法区分二维和三维的图形,他们会认为“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形状是一样的。第三,水平2阶段。属于描述和分析阶段,這一阶段儿童能够在观察、测量、搭建或绘画的基础上,掌握图形性质,并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用语描述出来,能将这些性质与一类图形建立联系。
2、对空间图形的想象需要借助直观物体。低年级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认知和想象,还需要借助直观的物体来帮助其理解,如在小学几何的学习中大都是从“二维图”开始的,但儿童却对“三维”几何经验丰富,因此在进行“二维”图形的学习中,还需要借助相应的直观物体的帮助(类似长方形和长方体物体的对应)。
从以上可以看出,儿童对空间的认知体现出对直观依赖性较强的特点,其次是借助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者概念,对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1、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小学生熟悉的实物例子
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简单图形;在第二学段要求能认识上述图形。这些属于了解水平,因此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实例,如在学习“物体分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直观辨认物体的四种形状和名称,可以选择生活中的篮球、积木块、文具盒和茶叶罐,让学生形成对几何体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观察、触摸生活中见到的几何体,提高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在脑海中真正建立对四种几何体的认知。
2、实际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新课标中,对测量进行来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测量如铅笔盒的长度、课桌长度等,或者借助“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1000米有多长,让学生分成小组来测量和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计算黑板面积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用剪刀剪纸和折纸,通过转一转、拼一拼、移一移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从亲身体验中建立对图形和空间的认知
3、导入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的恰当引入可以有效的课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并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和认知正方形、长方形、圆和三角形时,教师可以邀请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游戏,教师演示一张作品,让学生猜猜看这个图形时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是什么形状,通过这种竞猜游戏让学生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和三角形。
4、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恰当的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直观鲜艳的图片、声音、视频等,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直观而形象,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的想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性,在进行空间和图形学习方面有着特殊性,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借助实例、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和体验等方式,来加强学习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引导低年级学生学好空间和图形。
参考文献:
[1]王吉良.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细节提高教学实效[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2]王艳林.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6)
[3]刘东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兴趣培养的几点体会[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4)
[4]郑雪飞.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构建空间观念的过程[J]. 北京教育(普教).2011(09)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空间和图形;教学
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对空间和图形提出来基本要求,基本属于直观几何,和成人或更高年级的几何学习有着明显的区别,受到儿童几何思维水平的制约,在目标制定、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有着特殊性,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因材施教。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认知特点
如前文所述,低年级儿童在学习空间和图形时,受到其几何思维能力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空间思维水平发展有着阶段性特点。
小学生在几何思维发展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水平0阶段。这一阶段属于前认知阶段,儿童只能感觉几何形态,受到其感觉活动的不足,只能注意到对象的形状的直观特征的某一个部分。对于这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思维依赖对象的具体想象和自己的触觉刺激。第二,水平1阶段。属于直观化阶段,儿童根据外观来识别图形,不关心图形的几何形状或一类图形的本质特征,思维以知觉为主,仅从外观和形状来认知。如,他们无法区分二维和三维的图形,他们会认为“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形状是一样的。第三,水平2阶段。属于描述和分析阶段,這一阶段儿童能够在观察、测量、搭建或绘画的基础上,掌握图形性质,并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用语描述出来,能将这些性质与一类图形建立联系。
2、对空间图形的想象需要借助直观物体。低年级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认知和想象,还需要借助直观的物体来帮助其理解,如在小学几何的学习中大都是从“二维图”开始的,但儿童却对“三维”几何经验丰富,因此在进行“二维”图形的学习中,还需要借助相应的直观物体的帮助(类似长方形和长方体物体的对应)。
从以上可以看出,儿童对空间的认知体现出对直观依赖性较强的特点,其次是借助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者概念,对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1、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小学生熟悉的实物例子
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简单图形;在第二学段要求能认识上述图形。这些属于了解水平,因此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实例,如在学习“物体分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直观辨认物体的四种形状和名称,可以选择生活中的篮球、积木块、文具盒和茶叶罐,让学生形成对几何体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观察、触摸生活中见到的几何体,提高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在脑海中真正建立对四种几何体的认知。
2、实际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新课标中,对测量进行来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测量如铅笔盒的长度、课桌长度等,或者借助“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1000米有多长,让学生分成小组来测量和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计算黑板面积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用剪刀剪纸和折纸,通过转一转、拼一拼、移一移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从亲身体验中建立对图形和空间的认知
3、导入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的恰当引入可以有效的课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并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和认知正方形、长方形、圆和三角形时,教师可以邀请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游戏,教师演示一张作品,让学生猜猜看这个图形时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是什么形状,通过这种竞猜游戏让学生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和三角形。
4、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恰当的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直观鲜艳的图片、声音、视频等,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直观而形象,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的想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特性,在进行空间和图形学习方面有着特殊性,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借助实例、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和体验等方式,来加强学习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引导低年级学生学好空间和图形。
参考文献:
[1]王吉良.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细节提高教学实效[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2]王艳林.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6)
[3]刘东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兴趣培养的几点体会[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4)
[4]郑雪飞.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构建空间观念的过程[J]. 北京教育(普教).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