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劝学》中说到: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意为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疫情在家办公学习期间,我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就像“绳”与“砺”一般,让我沉下心来学习,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自省,更获知了如何设计行之有效恰到好处的教学设计。
一、知——知“理解”之意
以往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时常常会用到理解一词,但扪心自问到底何为理解?知道和理解有何区别?我们却也是一知半解,这个疑惑终于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找到了我答案。
1.理解和知道的区别
理解和知道的意思肯定是不同的,理解的含义更为广泛,知道是其子内容。理解是智力结构的层面的建构,是人脑为了弄懂许多不同的知识片段而进行的抽象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从认识的内涵上来看,知道更倾向于现象,理解则偏向更深层的思想内涵。例如中班主题《在农场》有两条主题目标:1.观察比较,了解家禽与家畜不同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喜爱动物,有兴趣了解家禽、家畜和人们生活的关系。这里需要幼儿知道的是家禽与家畜不同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需要幼儿尝试理解的则是家禽、家畜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理解和知道的关系
理解和知道虽有不同,但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与知道的知识内容相关但又从中分理出的其他事物。从程度上由浅入深来讲,先要知道,才能理解。理解是知道的延伸、拓展。。。仔细研磨了书中第三十九页的图表之后,我更加明晰了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意义的结果,它的核心是方法与结果的关系。理解是幼儿突破自我认知更进一步的挑战!
厘清两者关系之后,再回看我之前指教的中班活动《花儿好看我不摘》中,目标制定为:1.了解花、草等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2.理解花儿好看我不摘的道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在学习了此书之后,我觉得之前的目标用词不够精准,有欠考虑。
应调整为:1.知道花儿好看我不摘的道理,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2.理解花、草等植物与人类的重要性。
3.我们可以做什么
之前为了达成“理解”这一目标,我运用最多的方法可能就是通过语言与幼儿进行互动,直接告诉幼儿一些结论,他们是被动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现在学习之后,我有了些许不同的思考,作为教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呢?
(1)多以儿童视角进行思考
无论是活动内容的选择还是环节的设计,只有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才能知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在理解的过程中,他们可能遇到的障碍又是什么?因此,我们唯有多观察、多倾听与幼儿多交流才能更好地理解幼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幼儿在“理解”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收获成功。
(2)明晰教学设计目标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活动中哪些经验是需要幼儿知道,哪些经验幼儿要理解的,教师务必要做到心中有数。一个清晰的目标能够帮助我们在设计时有所聚焦,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指导有目的的行为朝预期结果发展。
正如书中十八页中所说: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
二、行——行“逆向”之法
UBD逆向设计包括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依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从这三个阶段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该设计思路基本是对传统设计思路的一个逆转。UBD是从确定预期结果开始设计,即此设计将达到什么目标,幼儿需要理解哪些问题,大概念是什么,基于此,教师还应该设计相应的基本问题;第二步,是确定合适的评估依据,这中间就涉及到表现性任务,设计恰当的表现性任务是检测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有其他的证据,例如记录、作品等来证明幼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里也要关注幼儿对不同时期的自我评估。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基础上,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在设计学习活动的同时,我们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在确定了目标和评估的依据以后,我们需要思考幼儿需要哪些技能和知识来达到目标,什么样的活动才能让他们高效获取。
以我原创的小班艺术活动《踩水塘》为例反观UBD的三个阶段,活动中有第一阶段活动预期的结果:幼儿乐意想象,大胆添画春天的景物。有第三阶段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情境——雨天踩水塘,利用雨鞋进行拓印。
学习之后我才恍然大悟,设计中忽略了逆向设计的第二阶段——确定合适的评估依据。活动前我是否对幼儿进行了正确的评估?是否准确地知道幼儿的拓印经验到了什么水平?对于春天的事物的了解又有多少?活动中仅仅凭借最后的添画作品就能代表活动的目标达成吗?
當我们谈到面向预期结果的证据时,不仅仅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性任务,它还包括活动前后许多正式、非正式的评估而收集起来的证据。而缺少了这一环节,整个UBD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就是不完整,这势必影响活动的质量与幼儿的理解。因此,在践行逆向设计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确保每个环节的实施,从而使预期结果、关键表现以及教与学体验之间产生更大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进行理解。
回看本文题目,知行合一,所谓的知就是知道,行就是行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诚。正如哲学家王阳明所做的一样,我们要将所知所学付诸行动。即将理解之意与逆向之法进行融会贯通,把理解的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 思考中,培养幼儿“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从确定目标出发,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知行合一,止于理解!
一、知——知“理解”之意
以往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时常常会用到理解一词,但扪心自问到底何为理解?知道和理解有何区别?我们却也是一知半解,这个疑惑终于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找到了我答案。
1.理解和知道的区别
理解和知道的意思肯定是不同的,理解的含义更为广泛,知道是其子内容。理解是智力结构的层面的建构,是人脑为了弄懂许多不同的知识片段而进行的抽象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从认识的内涵上来看,知道更倾向于现象,理解则偏向更深层的思想内涵。例如中班主题《在农场》有两条主题目标:1.观察比较,了解家禽与家畜不同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喜爱动物,有兴趣了解家禽、家畜和人们生活的关系。这里需要幼儿知道的是家禽与家畜不同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需要幼儿尝试理解的则是家禽、家畜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理解和知道的关系
理解和知道虽有不同,但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与知道的知识内容相关但又从中分理出的其他事物。从程度上由浅入深来讲,先要知道,才能理解。理解是知道的延伸、拓展。。。仔细研磨了书中第三十九页的图表之后,我更加明晰了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意义的结果,它的核心是方法与结果的关系。理解是幼儿突破自我认知更进一步的挑战!
厘清两者关系之后,再回看我之前指教的中班活动《花儿好看我不摘》中,目标制定为:1.了解花、草等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2.理解花儿好看我不摘的道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在学习了此书之后,我觉得之前的目标用词不够精准,有欠考虑。
应调整为:1.知道花儿好看我不摘的道理,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2.理解花、草等植物与人类的重要性。
3.我们可以做什么
之前为了达成“理解”这一目标,我运用最多的方法可能就是通过语言与幼儿进行互动,直接告诉幼儿一些结论,他们是被动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现在学习之后,我有了些许不同的思考,作为教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呢?
(1)多以儿童视角进行思考
无论是活动内容的选择还是环节的设计,只有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才能知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在理解的过程中,他们可能遇到的障碍又是什么?因此,我们唯有多观察、多倾听与幼儿多交流才能更好地理解幼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幼儿在“理解”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收获成功。
(2)明晰教学设计目标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活动中哪些经验是需要幼儿知道,哪些经验幼儿要理解的,教师务必要做到心中有数。一个清晰的目标能够帮助我们在设计时有所聚焦,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指导有目的的行为朝预期结果发展。
正如书中十八页中所说: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
二、行——行“逆向”之法
UBD逆向设计包括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依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从这三个阶段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该设计思路基本是对传统设计思路的一个逆转。UBD是从确定预期结果开始设计,即此设计将达到什么目标,幼儿需要理解哪些问题,大概念是什么,基于此,教师还应该设计相应的基本问题;第二步,是确定合适的评估依据,这中间就涉及到表现性任务,设计恰当的表现性任务是检测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有其他的证据,例如记录、作品等来证明幼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里也要关注幼儿对不同时期的自我评估。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基础上,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在设计学习活动的同时,我们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在确定了目标和评估的依据以后,我们需要思考幼儿需要哪些技能和知识来达到目标,什么样的活动才能让他们高效获取。
以我原创的小班艺术活动《踩水塘》为例反观UBD的三个阶段,活动中有第一阶段活动预期的结果:幼儿乐意想象,大胆添画春天的景物。有第三阶段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情境——雨天踩水塘,利用雨鞋进行拓印。
学习之后我才恍然大悟,设计中忽略了逆向设计的第二阶段——确定合适的评估依据。活动前我是否对幼儿进行了正确的评估?是否准确地知道幼儿的拓印经验到了什么水平?对于春天的事物的了解又有多少?活动中仅仅凭借最后的添画作品就能代表活动的目标达成吗?
當我们谈到面向预期结果的证据时,不仅仅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性任务,它还包括活动前后许多正式、非正式的评估而收集起来的证据。而缺少了这一环节,整个UBD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就是不完整,这势必影响活动的质量与幼儿的理解。因此,在践行逆向设计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确保每个环节的实施,从而使预期结果、关键表现以及教与学体验之间产生更大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进行理解。
回看本文题目,知行合一,所谓的知就是知道,行就是行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诚。正如哲学家王阳明所做的一样,我们要将所知所学付诸行动。即将理解之意与逆向之法进行融会贯通,把理解的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 思考中,培养幼儿“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从确定目标出发,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知行合一,止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