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经典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语文教学融合国学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结合使语文教学更具魅力,同时也让语文教学成为传播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桥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和语文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同时也为国学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可从以下几个层面渗透。
一、在课前诵读中渗透国学经典
学生最初是通过朗读来学习国学经典的,所以国学教育要在学生记忆力发展最好的时期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不同于阅读现代课文的语气诵读古文经典,如果缺乏正确的范读引领,学生就无法正确理解文段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掌握正确的诵读方式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诵读的节奏,积累语感,沉淀情感,同时还要消除学生因为反复诵读而出现的无聊情绪。
我国从古代蒙学教育开始,对经典诵读的断句,都是采取先抑后扬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文言文句型,教师要紧抓结构分层,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这样学生才能在之后的国学学习中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但是小学生知识积累有限,诵读经典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诵读,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为每天的晨读准备好材料,坚持每周读一定量的古诗、成语、古代名人名言等。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类既优美又饱含深意的诗句,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经常接触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一些容易理解的诗词歌赋,通过晨读使学生对经典的诗词歌赋特有的语言和旋律有初步的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水平,让学生体会欣赏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和祖国的壮丽河山,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感受国家的富强之路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对国学作品的兴趣。学生通过日常阅读经典的练习,能提高他们的谈吐和思想高度。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
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选什么样的材料、怎样选择材料是需要仔细考虑的。父母和家庭是一个很好的素材,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宠溺,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对于这种观念,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用特殊的素材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例如,教师可利用《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容易理解的词句让学生重新建立对家的认识,并鼓励他们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些细小的心理变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句子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对好词佳句或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到笔记本上作为写作素材,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理解摘抄下来的名言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主动运用。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国学时,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他们体会学习国学的魅力和趣味,激發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对于语文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更加有信心和动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和思想修养,促进多元化教学。此外,以语文的方式深化国学教育,才能使教学更加有韵味。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可以作为国学教育的开端,抓住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国学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在民族精神学习中渗透国学经典
当下的教育走向不仅仅要求教师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和道德品行,所以我们要把握住国学经典的教育作用,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行和礼仪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是国学的经典之作,《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为作为儿女要在小时候亲近父母、师长、朋友,多学习一些处事的礼仪规范。《弟子规》中有“父母教,须敬听”指的是身为子女要遵循最基本的孝道,一种为人的规范,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完成品德教育。可以说国学典藏是国粹,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在中国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传承中华文化、传播民族精神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和国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一名语文教师的职责,这也要求教师要更加精通国学教育的宗旨和内涵,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以便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学段学生需要背诵160余篇古诗文。诵读国学经典,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还可以更好地感知情感和意境,如名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在小学生记忆最好的时期进行经典文化的学习,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涵养,比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表达的情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所体会不到的,还有名作《春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要做到忠孝仁义。学生在国学故事中可以体会到未曾体验的人生百态,汲取各个方面的智慧和人生道理。
四、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不乏长篇大论,也有诸多短篇的诗词歌赋,小学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国学思想,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国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便是诵读,诵读可以深化古诗文教学,促进小学生思政道德与审美素养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尤其是文言文的诵读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课程设置可以考虑在固定课程中加入朗诵课。也需要把部分晨读时间交给国学经典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学经典,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诵,为学生制造一个安谧祥和的书香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国学知识,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教学中,可以由教师领读,或者教师挑选几个“朗读小队长”领读,还可以将语文教学内容融入诵读活动,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三字经》《弟子规》等进行朗读,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儒学经典《论语》《孟子》等进行朗读。
总之,学生人格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利用国学经典中的典故开展国学教育,使每位学生的心里萌生一朵“文明之花”,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在课前诵读中渗透国学经典
学生最初是通过朗读来学习国学经典的,所以国学教育要在学生记忆力发展最好的时期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不同于阅读现代课文的语气诵读古文经典,如果缺乏正确的范读引领,学生就无法正确理解文段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掌握正确的诵读方式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诵读的节奏,积累语感,沉淀情感,同时还要消除学生因为反复诵读而出现的无聊情绪。
我国从古代蒙学教育开始,对经典诵读的断句,都是采取先抑后扬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文言文句型,教师要紧抓结构分层,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这样学生才能在之后的国学学习中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但是小学生知识积累有限,诵读经典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诵读,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为每天的晨读准备好材料,坚持每周读一定量的古诗、成语、古代名人名言等。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类既优美又饱含深意的诗句,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经常接触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一些容易理解的诗词歌赋,通过晨读使学生对经典的诗词歌赋特有的语言和旋律有初步的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水平,让学生体会欣赏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和祖国的壮丽河山,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感受国家的富强之路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对国学作品的兴趣。学生通过日常阅读经典的练习,能提高他们的谈吐和思想高度。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
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选什么样的材料、怎样选择材料是需要仔细考虑的。父母和家庭是一个很好的素材,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宠溺,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对于这种观念,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用特殊的素材进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例如,教师可利用《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容易理解的词句让学生重新建立对家的认识,并鼓励他们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些细小的心理变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句子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对好词佳句或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到笔记本上作为写作素材,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理解摘抄下来的名言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主动运用。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国学时,教师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他们体会学习国学的魅力和趣味,激發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对于语文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更加有信心和动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和思想修养,促进多元化教学。此外,以语文的方式深化国学教育,才能使教学更加有韵味。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可以作为国学教育的开端,抓住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国学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在民族精神学习中渗透国学经典
当下的教育走向不仅仅要求教师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和道德品行,所以我们要把握住国学经典的教育作用,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行和礼仪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是国学的经典之作,《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为作为儿女要在小时候亲近父母、师长、朋友,多学习一些处事的礼仪规范。《弟子规》中有“父母教,须敬听”指的是身为子女要遵循最基本的孝道,一种为人的规范,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完成品德教育。可以说国学典藏是国粹,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在中国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传承中华文化、传播民族精神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和国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一名语文教师的职责,这也要求教师要更加精通国学教育的宗旨和内涵,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以便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学段学生需要背诵160余篇古诗文。诵读国学经典,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还可以更好地感知情感和意境,如名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在小学生记忆最好的时期进行经典文化的学习,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涵养,比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表达的情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所体会不到的,还有名作《春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要做到忠孝仁义。学生在国学故事中可以体会到未曾体验的人生百态,汲取各个方面的智慧和人生道理。
四、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不乏长篇大论,也有诸多短篇的诗词歌赋,小学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国学思想,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国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便是诵读,诵读可以深化古诗文教学,促进小学生思政道德与审美素养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尤其是文言文的诵读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课程设置可以考虑在固定课程中加入朗诵课。也需要把部分晨读时间交给国学经典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学经典,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诵,为学生制造一个安谧祥和的书香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国学知识,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教学中,可以由教师领读,或者教师挑选几个“朗读小队长”领读,还可以将语文教学内容融入诵读活动,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三字经》《弟子规》等进行朗读,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儒学经典《论语》《孟子》等进行朗读。
总之,学生人格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利用国学经典中的典故开展国学教育,使每位学生的心里萌生一朵“文明之花”,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