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让整本书阅读意趣盎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luoyanyu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上,教师经常会这样问学生:“根据课文题目猜猜看,你觉得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 ”这就是在进行预测。预测策略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对故事的结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文章的观点等多方面进行猜想和验证。在整本书阅读课程的指导中使用预测策略,会使课堂充满生趣,学生读有兴趣,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品质。
  一、导读伊始,预测激活儿童的阅读期待
  德国接受美学创始者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理论,初读整本书,教师有意识地教学生进行预测,创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究、品读的氛围,激活的是学生期待阅读的冲动,为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提供了动力。
  1.细看封面猜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从一年级最初的“和大人一起读”,过渡到自己读整本书,文字多、故事长,学生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会有畏难情绪。教师借助预测策略,带领学生走进整本书,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孤独的小螃蟹》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学生必读书目之一。初次接触,教师和学生可先赏赏封面、夸夸作者,接着根据目录提供的线索让学生猜一猜:小螃蟹为什么孤独?预测书中人物可能发生的事件,巧妙地达成读前引趣的目的。
  2.首尾对读猜发展,引发阅读乐趣
  打开一本书,学生读了开头,最想知道的当然就是结局,可知道了结局,就可能将书束之高阁。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将开头和结局对比着读,然后预测中间情节的发展,学生奇妙的想象空间被打开,在寻找线索和验证预测之间比对着,定会手不释卷。
  如,《时代广场的蟋蟀》一书,师生共读前两章后,主人公蟋蟀柴斯特終于出现了。跳过整本书读最后一章《奥尔甫斯》的结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和第一章“奇怪的声音”部分进行对比阅读,并预测:书的开始描写两个人发现蟋蟀,觉得声音奇怪,而结尾描写整个车站倾听蟋蟀的演奏却变得安静,猜猜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让人们有这么大的变化?学生的猜测也许是散乱的,但散乱中激发的是学生亢奋的阅读“前状态”。
  导读课开篇之“导”,预测是阅读的起点。唤醒阅读期待,才能让学生真正愿意走进整本书,在阅读的期待中寻觅、探究。
  二、读中交流,预测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运用预测策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推进,应尽可能地敞开、擦亮每个学生的自我理解,与书对话,与作者对话。
  1.借“预测学习单”,外显学生的思维
  学生利用两周时间持续阅读《水浒传》一书,常常会被武打情节所吸引,教师就顺势而为,抓住学生持续阅读中感兴趣的内容,设计“预测学习单”(如表1),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更积极地深入阅读。每一项预测内容,都要求学生先写出自己的预测结果和依据,旨在让学生发现作者在书中留下的线索,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合理的预测。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奋点不再仅仅是情节,而是分析、整合分散在书中各个角落的零散信息,并用自己独立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思”,推测出洪教头和林冲行为、语言背后的品质,进而预测人物未来的命运。
  2.用“图式阅读单”,内塑阅读的质量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的导读课后,学生在持续阅读中概括出了主人公第一次报复的对象和原因、报复的方式和结果。读中交流课上,师生再一次细细品读罗伯特当年的遭遇和他的报复方式,极具喜剧色彩的戏剧表现形式,为学生预测罗伯特第二次、第三次报复提供了内容和结构上的支架——“以牙还牙”“创造意外”。交流课上,学生结合“维恩图”不断地“预测—阅读—验证—再预测—再验证”,从读情节、读结构走向读人物、读思想。对整本书信息内化加工的过程,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持久不衰,思维的严谨度也得到发展。
  读中交流之“思”,预测方式多样,唤起学生产生联想,融入自我,在持续阅读中主动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三、读后分享,预测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指出:“阅读不仅仅是手段,是技能,它还是生活,是发展,是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展开。”读后分享课,预测策略的使用也常常会令人眼前一亮。
  《时代广场的蟋蟀》的最后一章《奥尔甫斯》写蟋蟀柴斯特的最后一次演奏。读懂这段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看封面图和文字,趁机引导学生预测:“柴斯特退休后,会不会回到家乡?如果你是柴斯特,组建支持或放弃对话小组,开展“头脑风暴”。创设情境,书写蟋蟀、猫、老鼠角色心情日记,进行“心灵对白”和“阅读回应”,表达温暖与感动。还可以顺势推荐本书的姊妹篇《塔克的郊外》,继续新的阅读之旅。
  读后分享之“续”,预测不再仅仅是满足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理解和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香江花城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其他文献
一、创设情境,激发交际  1.师生打招呼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声音很响亮,很有礼貌!  【评析:口语交际课从打招呼开始,关注学生说话的声音大小,关注学生说话的礼仪。】  2.采访学生  师:老师前几天要大家每人都带一本课外书来,你们都带了吗?  生:带了。  师:你们都带了什么书?介绍之前,大家要做到“一听二记三说”,就是先认真听别人讲,记住别人所讲的话,然后补充发言。(板书:
经常有老师问我这样一个问题:“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时,(填空时)音节上标了声调对不对?”  看来,很多老师对这个问题很纠结。  因为,这样的题型在试卷上经常出现,而标准答案往往又很机械,所以老师们看到学生“画蛇添足”加了声调,总是不忍心扣分。  这不,前两天又有一位外省的老师发来微信,征求我的意见:  “陈老师,有一个语文的知识点想讨教一下,关于小学生查字典,写‘音节’的时候,音节是有声调还是没有声
六月六日这天,恰逢礼拜六休班。卢六一大早就坐公交出门了,回来时手里就多了一个方便袋,等他把里面簇新的连衣裙递给小丽时,她竟一脸的不解。这不年不节的,你给我买裙子干啥?还是红色的,这多招人眼啊。小丽说归说,还是把裙子抖开紧紧地贴在自己胸前左看右看,竟不愿放下手来了。裙子把她的小脸映得红红的,竟多了几分妩媚。   卢六说,看你这记性,今天六月六,咱俩的结婚纪念日啊。我再怎么没本事,买条裙子还是可以的。
刚入学的学生,最让教师头疼的就是他们的习惯培养,除了定班规、讲道理,还能做些什么呢?  “爱读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如果在每天清晨最宝贵的时光里,我们以国学经典,以浪漫的诗歌,以琅琅的书声唤醒学生内在的秩序感,习惯的培养会不会事半功倍呢?  我打算先从国学经典《弟子规》入手。虽然像“骑下马,乘下车”这样的规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适用,但其中绝大多数礼仪规则仍然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后于人类文明的长河里熠
摘 要: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具有应用型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巨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构建立体式、多元化课程体系、“项目 基地 企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团结协作的创新育人环境等途径提高高职学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驱动 高职院校 应用型创新能力  为把我国建设成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
统编本教材发下来后,发现部分课文还是人教版所采用过的老课文。老课文怎么教?现在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鞋走老路”,部分教师仍然沿袭过去的教法,用过去的课件及教学设计来教学;一种是“力不从心”,很想有新的教法,但是却抓不准教学要点,用不好新教材。笔者担任六年级的教学,使用新教材差不多已有大半个学期,六年级上册的老课文有《草原》《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桥》等,如何教好老课文?让老课文散发她的语
阅读素养是学生为达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它侧重于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书面信息的能力。阅读素养是学生面向未来的基础能力。阅读是通向更多知识的路径。只有掌握了阅读的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2011年版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青少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应届毕业研究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征和分析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阐述有效改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建议,从而引导艺术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提高毕业生就业意识,推动高校就业工作。  关键词: 艺术类研究生 就业指导 创业辅导 有效建议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艺考热”逐年升温,招生规模
【教材分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融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6小节诗按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诗歌易读易懂,节奏感强,韵脚整齐,富有韵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学情分析】  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朗读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正确、流利,但在通过朗读理解和体会作者情感方面还需要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教学目标】  1.正确
课标强调,教师是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教师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要能够依据学段目标、单元任务、文本特点、真实学情重新审视教材,在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性质的前提下,使教材真正成为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载体,实现用教材教语文。要想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为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目标服务,教师可对现有教学内容增、删、改、换乃至重构。  一、教学内容重构的重要依据  1.突出学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