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必要性
我国虽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对耕地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人增地减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我市正在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要实现和全国人民同步奔小康的目标,至2020年我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要保持在12-13%,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年均增长20%以上,按各县区投资密度平均150万元/亩计算,全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约5万亩,2013-2020年合计约40万亩。为严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国土资源部提出了“1+8”供地创新组合政策,“1”即新增计划用地指标,我市每年约0.7万亩,最多争取到1万亩,合计8万亩,但同时需要等量的占补平衡指标;“8”即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挖潜的八条途径,但我市各类土地后备资源均已不足,全市可作为占补平衡指标的未利用土地仅剩2.7万亩,农村工矿复垦地仅剩6万亩,城镇低效建设用地整合挖潜和闲置土地处置已实施多年,最多再置换建设用地5-6万亩,其它像低丘缓坡开发、科学围海造地我市全无资源。当前的土地供应瓶颈要求我们的城镇建设不要再“摊大饼”式地外延扩张,少些宽马路、大广场建设;也不要单纯追求GDP,盲目招商引资,为了使一些所谓的大项目尽快“落地”,不惜以违法违规为代价,闯红线、碰高压线。实现我们的小康目标在土地利用上要做到节约集约。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开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在一些地区越来越突出,耕地保护压力不断加大。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发展和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国务院已作出决定,到2020年18亿亩耕地不能减少,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这样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问题在于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为引导城乡建设集中、集约用地,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中提出“鼓励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在土地管理中要坚决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制度,就是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2000年以来,在大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探索中,逐步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部分地区为解决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与土地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在基本农田和耕地受到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开始把重点转向到农村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民的宅基地。典型做法是针对农村居民点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环境质量低劣、土地利用率低等现象,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造旧村庄,用腾退出来的农村建设用地置换经济发展用地指标。
为了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005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先行开展挂钩试点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 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进行了规范。
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成效
自2006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共开展三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全国各地自2004年开始实施挂钩试点工作,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中,前两批试点项目直接由部批准,第三次试点由部向有关省(区、市)下达周转指标,由省国土资源部门确定试点项目并报部备案。三批挂钩试点项目共下达周围指标43万亩,涉及省份共24个。据了解,到2009年底,第一批试点已拆旧复垦5.85亩,约占下达周转指标的80%;第二批试点已拆旧复垦3.84亩,约占下达周转指标的33%;各地正在组织编制第三批试点实施方案。
我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取得了如下初步成效:
一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我县在对2009年、2010年第二批次和2012年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中实现了耕地动态平衡。按照挂钩试点专项规划,农村宅基地复垦后的耕地与周边耕地接连成片,便于实施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二是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极大提高。2009年以来,我县共申报三个批次增减挂钩项目和一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的拆旧区涉及30个行政村,占地747.2809公顷。通过实施挂钩试点,将分散的自然村落人口集中,安置仅使用土地346.5851公顷,安置区人均用地降至65平方米,在留足农村发展预留地的情况下还可以节约土地近53%。
三是用地布局得到优化。城乡增减挂钩为平台,积极推进小城镇示范建设,实现了农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统筹、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设施农业集中,优化了用地结构和布局。
四是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通过挂钩试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政府公共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发挥,道路管网设施、市政公用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备,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基本实现了城乡均等化、农民工作、生活便利化,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发展的差距迅速缩短。 五是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通过挂钩试点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广大农民的长远生计,农民家庭财产和收入大幅增加,实现了“安居、乐业、有保障”。
四、问题和隐患
随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问题和隐患需要引起注意并研究解决:
一是复垦区复耕土地的产权归属问题。有的地方将原宅基地复垦之后的土地收归当地乡镇所有,有的地方将之归原村集体所有。归当地乡镇政府使用的,是否应按规定办理征地手续,土地增值的收益如何返还给农民等方面的法律依据比较模糊,有关规定缺失。
二是挂钩项目区拆迁农民安置与权益保障。挂钩试点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地方政府在实施挂钩的过程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农民搬迁意愿、能否如期复垦拆旧区,是否能按时归还周转指标上,对搬迁农民宅基地和建新占用承包地的补偿标准、承包地复垦后承包权分配、挂钩项目区内发展产业的权益是否让农民共享等问题,没有深入研究,事实上这也是挂钩实施后如何管理的问题,要推广挂钩实施的范围,还需要在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上继续总结和创新,继续深入研究和试点。
三是耕地数量虽能做到不减少,但耕地质量难以有提高。部分试点缺少推进复垦工作的有效措施。经批准开展的挂钩试点项目单位在争取周转指标时十分积极,但对拆旧、复垦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土地复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效益显现时间较长,工作开展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在土地复垦方面手段少,措施弱,制约了土地复垦工作顺利开展。复耕后的耕地质量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和提高。部分挂钩试点项目复垦的耕地数量达到了归还指标的要求,但因肥力的培育需要较长时间,复耕后的耕地质量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改造。
四是项目区设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不够。由于上轮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考虑挂钩工作,现在部分地区的规划修编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很多县或乡镇的村镇体系规划尚未进行。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城镇规划等规划相脱节,有的挂钩项目区安排与未来城镇布局、结构、发展方向还不能衔接。
五、建议
一是科学做好挂钩试点规划。挂钩专项规划一定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相衔接,以引导挂钩试点工作稳步有序地开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是协调挂钩试点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建设部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协调好各种政策。明确减免挂钩项目区“两费一税”(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进一步明确挂钩试点在税收、土地使用权证、行政许可等方面也办理相应手续的有关规定。总结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对一些成熟的管理办法和规定要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
三是积极探索后续管理新思路。随着挂钩政策的深入推进,涉及的村庄合并、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的权益分配的变更和社区管理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必须探索产权管理的新思路,明确土地权属,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折股量化,农民参与股权分红。
四是进一步加强复垦工作。研究制定能够切实快速推进复垦工作的措施,确保指标挂钩周转中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加强挂钩试点项目监理制度建设,项目实施进一步规范化,可采取国际惯例招标有资质的监管单位,对项目建新、拆旧、复垦等进行全程监控,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核。强化上级政府和部门对下级政府和部门项目参与过程中的监督检查。
五是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要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切实承担起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监测,主要是做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土地变化状况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对批多用少、占而不用的土地,坚决依法收回,重新配置。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状况。重点监测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监测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监管机制,批前要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用地指标体系等规定,对项目用地各项指标进行审查并提出预审意见,项目没有达到集约用地规定的,预审不通过,不予安排用地计划;批中要加强建设用地定额管理,严控新增用地总量,依据省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市规定的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供地数量,坚决核减超指标的用地,制止浪费土地、粗放用地行为;批后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实施全程监管,督促用地单位按集约用地的规定开发利用土地。
我们要做好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的宣传,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节约集约用地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使节约集约用地逐步成为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的自觉行动。我们要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这是关系我国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我们要以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我国虽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对耕地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人增地减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我市正在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要实现和全国人民同步奔小康的目标,至2020年我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要保持在12-13%,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年均增长20%以上,按各县区投资密度平均150万元/亩计算,全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约5万亩,2013-2020年合计约40万亩。为严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国土资源部提出了“1+8”供地创新组合政策,“1”即新增计划用地指标,我市每年约0.7万亩,最多争取到1万亩,合计8万亩,但同时需要等量的占补平衡指标;“8”即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挖潜的八条途径,但我市各类土地后备资源均已不足,全市可作为占补平衡指标的未利用土地仅剩2.7万亩,农村工矿复垦地仅剩6万亩,城镇低效建设用地整合挖潜和闲置土地处置已实施多年,最多再置换建设用地5-6万亩,其它像低丘缓坡开发、科学围海造地我市全无资源。当前的土地供应瓶颈要求我们的城镇建设不要再“摊大饼”式地外延扩张,少些宽马路、大广场建设;也不要单纯追求GDP,盲目招商引资,为了使一些所谓的大项目尽快“落地”,不惜以违法违规为代价,闯红线、碰高压线。实现我们的小康目标在土地利用上要做到节约集约。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开展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在一些地区越来越突出,耕地保护压力不断加大。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发展和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国务院已作出决定,到2020年18亿亩耕地不能减少,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这样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问题在于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为引导城乡建设集中、集约用地,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中提出“鼓励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在土地管理中要坚决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制度,就是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2000年以来,在大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探索中,逐步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部分地区为解决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与土地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在基本农田和耕地受到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开始把重点转向到农村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民的宅基地。典型做法是针对农村居民点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环境质量低劣、土地利用率低等现象,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造旧村庄,用腾退出来的农村建设用地置换经济发展用地指标。
为了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005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先行开展挂钩试点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 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进行了规范。
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成效
自2006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共开展三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全国各地自2004年开始实施挂钩试点工作,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中,前两批试点项目直接由部批准,第三次试点由部向有关省(区、市)下达周转指标,由省国土资源部门确定试点项目并报部备案。三批挂钩试点项目共下达周围指标43万亩,涉及省份共24个。据了解,到2009年底,第一批试点已拆旧复垦5.85亩,约占下达周转指标的80%;第二批试点已拆旧复垦3.84亩,约占下达周转指标的33%;各地正在组织编制第三批试点实施方案。
我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取得了如下初步成效:
一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我县在对2009年、2010年第二批次和2012年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中实现了耕地动态平衡。按照挂钩试点专项规划,农村宅基地复垦后的耕地与周边耕地接连成片,便于实施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二是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极大提高。2009年以来,我县共申报三个批次增减挂钩项目和一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的拆旧区涉及30个行政村,占地747.2809公顷。通过实施挂钩试点,将分散的自然村落人口集中,安置仅使用土地346.5851公顷,安置区人均用地降至65平方米,在留足农村发展预留地的情况下还可以节约土地近53%。
三是用地布局得到优化。城乡增减挂钩为平台,积极推进小城镇示范建设,实现了农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统筹、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设施农业集中,优化了用地结构和布局。
四是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通过挂钩试点,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政府公共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发挥,道路管网设施、市政公用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备,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基本实现了城乡均等化、农民工作、生活便利化,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发展的差距迅速缩短。 五是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通过挂钩试点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广大农民的长远生计,农民家庭财产和收入大幅增加,实现了“安居、乐业、有保障”。
四、问题和隐患
随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问题和隐患需要引起注意并研究解决:
一是复垦区复耕土地的产权归属问题。有的地方将原宅基地复垦之后的土地收归当地乡镇所有,有的地方将之归原村集体所有。归当地乡镇政府使用的,是否应按规定办理征地手续,土地增值的收益如何返还给农民等方面的法律依据比较模糊,有关规定缺失。
二是挂钩项目区拆迁农民安置与权益保障。挂钩试点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地方政府在实施挂钩的过程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农民搬迁意愿、能否如期复垦拆旧区,是否能按时归还周转指标上,对搬迁农民宅基地和建新占用承包地的补偿标准、承包地复垦后承包权分配、挂钩项目区内发展产业的权益是否让农民共享等问题,没有深入研究,事实上这也是挂钩实施后如何管理的问题,要推广挂钩实施的范围,还需要在农民权益的保障问题上继续总结和创新,继续深入研究和试点。
三是耕地数量虽能做到不减少,但耕地质量难以有提高。部分试点缺少推进复垦工作的有效措施。经批准开展的挂钩试点项目单位在争取周转指标时十分积极,但对拆旧、复垦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土地复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效益显现时间较长,工作开展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在土地复垦方面手段少,措施弱,制约了土地复垦工作顺利开展。复耕后的耕地质量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和提高。部分挂钩试点项目复垦的耕地数量达到了归还指标的要求,但因肥力的培育需要较长时间,复耕后的耕地质量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改造。
四是项目区设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不够。由于上轮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考虑挂钩工作,现在部分地区的规划修编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很多县或乡镇的村镇体系规划尚未进行。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城镇规划等规划相脱节,有的挂钩项目区安排与未来城镇布局、结构、发展方向还不能衔接。
五、建议
一是科学做好挂钩试点规划。挂钩专项规划一定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相衔接,以引导挂钩试点工作稳步有序地开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是协调挂钩试点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建设部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协调好各种政策。明确减免挂钩项目区“两费一税”(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进一步明确挂钩试点在税收、土地使用权证、行政许可等方面也办理相应手续的有关规定。总结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对一些成熟的管理办法和规定要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
三是积极探索后续管理新思路。随着挂钩政策的深入推进,涉及的村庄合并、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的权益分配的变更和社区管理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必须探索产权管理的新思路,明确土地权属,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折股量化,农民参与股权分红。
四是进一步加强复垦工作。研究制定能够切实快速推进复垦工作的措施,确保指标挂钩周转中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加强挂钩试点项目监理制度建设,项目实施进一步规范化,可采取国际惯例招标有资质的监管单位,对项目建新、拆旧、复垦等进行全程监控,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核。强化上级政府和部门对下级政府和部门项目参与过程中的监督检查。
五是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要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切实承担起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监测,主要是做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土地变化状况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对批多用少、占而不用的土地,坚决依法收回,重新配置。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状况。重点监测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监测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监管机制,批前要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用地指标体系等规定,对项目用地各项指标进行审查并提出预审意见,项目没有达到集约用地规定的,预审不通过,不予安排用地计划;批中要加强建设用地定额管理,严控新增用地总量,依据省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市规定的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供地数量,坚决核减超指标的用地,制止浪费土地、粗放用地行为;批后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实施全程监管,督促用地单位按集约用地的规定开发利用土地。
我们要做好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的宣传,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节约集约用地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使节约集约用地逐步成为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的自觉行动。我们要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这是关系我国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我们要以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