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名字,和巫山猿人、蓝田猿人、和县猿人以及奉节智人、关渡智人、麒麟山智人、常武智人等重大考古发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根据长江流域大量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提出:中国人的发祥地在长江流域大三峡——
“200万年前,长江大三峡地区还是盆地,那时的巫山,有森林、有草地、有小河。一群猿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野果为食,靠狩猎为生。他们用打制的粗糙石器将肉从骨头上割下来食用,然后用石器将骨头砸碎,吸食骨髓。他们生活的山寨,就位于今天的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教授的这段话,让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200万年前巫山猿人的生活场景。
黄万波说,中国科学家1985年在巫山县龙骨坡发现的一段下颌骨化石经过年代测定,距今204万年,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这个惊世大发现的揭开,经过了20多年的考古挖掘和反复的科学求证。
黄万波等人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龙骨坡,他们有些激动地隐隐预感到:这里,或许孕育着更为重要的发现!
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是长江巫峡南岸群山深处一个与世无争的寂静小山村。
1984年那个炎热的夏天,龙坪村的古老山洞——龙洞迎来了一群特殊的人。在龙洞的发掘收获不大。随着一位农民的指引,他们来到一片开阔的玉米地里。
时值7月,玉米长势正旺,黄万波拨开一片茂密的玉米林,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大片星星点点的龙骨,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白光。黄万波拾起一片一看,这是一片剑齿虎的残骸,放眼望去,那里还有似乎是乳齿象的残骸。此时的黄万波,感到手里的这块骨头虽不重,却是沉甸甸的,它的分量在于,这些已经灭绝的品种的残骸,极有可能把古代生物生存的痕迹延伸到100万年以前!
回到村里,考古队立即赶到当地药店、供销社收购龙骨,供销社店员把两大筐保存完好的龙骨抬到他们面前,他们发现了一枚完整的大象牙和鬣狗的骨头,队员们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场欢呼起来。
此后,黄万波等人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龙骨坡,他们有些激动地隐隐预感到:这里,或许孕育着更为重要的发现!
黄万波等考古学家认为,发掘出的下颌骨和门齿是一老一少两个猿人的,他们是巫山猿人。他们生活的年代,在距今204万年到180万年间。
1985年10月,黄万波带着考古队员,开始了对龙骨坡的第一次系统挖掘。
10月13日,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继考古队上午发现一粒蚕豆大小的巨猿齿后,黄万波又一次有了重大发现:中午1点半,黄万波来到挖掘现场,他有个习惯,每天午休时,都要对民工挖掘出来的化石进行挑选,当他挑到第八层的一个方格,取出化石时,他的眼睛突然一亮,眼前仿佛是一段下颌骨。
化石上的泥土随着剔针轻轻落下,黄万波意识到了:这很像是一块灵长类动物的骨头。黄万波一下子激动起来,突然间,他的心跳得很快,定了定神,他用一块棉花,沾着水壶里的水,慢慢把骨头上的泥土去掉。一看,这是一块带有两颗牙齿的下颌骨。此时的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找到宝贝了!
后经分析发现:这是一块古猿人的下颌骨,无疑,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
一年后,又一颗猿人的门齿化石被发现。
根据对1985年10月13日发现的下颌骨和1986年10月24日发现的门齿的研究,黄万波等考古学家认为,他们应属于一老一少两个猿人,暂且称他们为巫山猿人。他们生活的年代,在距今204万年到180万年之间。
多年以来,考古学界都认为,生活在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是我们中国人乃至东亚人的祖先。巫山猿人的发掘,无疑揭示了一个惊世的大发现——巫山猿人,有可能是距今最远的中国人。
那么,对巫山猿人的生存年代,是如何确定的呢?年代的确定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中外学者对龙骨坡地层的测年结果,逐步消除了人们对巫山猿人生存年代的怀疑。但由于巫山猿人的化石成分稀少,缺少头骨,因此,其身份依然显得神秘。考古界有一个标准,如果在灵长类动物挖掘现场伴有打制石器的出土,就有证据证明这个灵长类动物可能是具有智慧思维的人。然而,龙骨坡出土的打制石器却只有寥寥两件。
1997年10月,考古队员又一次来到给了他们重大发现的龙骨坡。
连续三年的潜心挖掘,考古队员发现了20多块石灰岩石器。黄万波回忆:“当时,我们把这些石器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教授观察,他说,‘毫无疑问是人工制造的。如果龙骨坡一带都是石灰岩,那么以石灰岩为原料制作石器的比例就大。’”
后经考证,这些石制品代表了200余万年前混沌初开的石器工业,这被称为“龙骨坡文化”。龙骨坡文化的问世,说明200万年前中华大地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从而把中国的史前文化前推了近100万年。
随着挖掘的继续进行,出现了一片让人惊愕的奇观,重叠堆积在一起的动物化石有近两平方米……这次发现,被黄万波他们称为“最后的晚餐”。
2003年,已年过七旬的黄万波又一次来到巫山龙坪村,迎接他的,是近20年来他已熟悉的村民,这次,他带来的是一支中法联合考古队。而10月28日,这支联合考古队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让队员们感到了强烈的震撼。
这天上午,当考古队员小心地揭开一层薄薄的泥土,一节一节的食草类动物的肢骨渐渐露了出来,随着挖掘的继续,出现了一片让人惊愕的奇观,重叠堆积在一起的动物化石有近两平方米,包括象、鹿、牛的前肢和后肢,其间还有石器和石片。这次发现,被黄万波他们称为“最后的晚餐”。
这批动物化石上,有明显的石器砸削痕迹,证明有人类活动。黄万波解释说:“发现大量的大型动物只有前、后腿骨化石,说明古人思维意识的发展——在外打猎无法搬动大型动物时,就将肉最多的前后腿砍下搬回洞中。”
对随后发现的野马的马掌骨分析发现,它们极有可能被追踪而成为了巫山猿人的猎物。
通过1985-1988年、1997-2000年、2003-2006年在龙骨坡遗址的三次系统挖掘,先后出土了猿人化石、巨猿化石、120多种古脊椎动物的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器。通过对这些古代动物生存的痕迹进行片段拼接,我们仿佛看到了200万年前巫山猿人生活的场景。
虽然黄万波在考古挖掘中多次遇险,但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壮心不已。他说,希望在龙骨坡第四次发掘中,能够发现更多的古人类骨骼。
在龙骨坡20多年的挖掘生涯中,黄万波遭遇了几次惊险的经历。
2005年的一天,由于连续劳累,在龙骨坡挖掘现场的黄万波突然感到心跳加速,每分钟竟达到170次,要知道正常人的心跳可是普遍维持在每分钟60—70次啊。此时,黄万波的心脏仿佛要从胸膛中跳出来,自己都能听到“砰砰”的心跳声。
考古队员马上让黄万波坐下休息。服下随身携带的心脏药品后,黄万波的心跳才慢慢恢复了正常。
黄万波心跳过速的毛病,还是多年前在青藏高原考古时落下的。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黄万波第一次参加了青藏高原科考队,来到藏南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发现了三趾马的化石,这一发现,让黄万波异常高兴,因为这是多年以来,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第一次发现古代马群的痕迹。他们决定继续搜索。当爬到海拔6000米的高度时,黄万波突然心跳过速,考古队员赶紧把他往山下送,到达4000米的高度时,脱掉了鞋袜的黄万波在外界冰水的刺激下,心跳才慢慢恢复正常。
从那以后,一遇刺激,黄万波的心跳过速总要发作,因此,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瓶药。
2006年,黄万波带领中法联合考古队在巫山考古时,又遭遇了一次惊险的经历。那是一个中午,黄万波正在挖掘面上观察、分析,法国专家博伊达则在挖出的土坑里分析层面上的化石。
他们如此专注,全然不知,危险已经悄悄降临。
一个在工地挖掘的妇女突然发现,右边的泥层正在松动,她大叫一声:“快跑,要垮崖了!”说时迟,那时快,在土坑边缘的黄万波赶紧往外跑,一个身手敏捷的民工一把提起还在坑里的法国专家博伊达,赶紧把他从土坑往上拉。“轰隆”一声,土层塌下,把挖掘出的土坑密密实实地遮住了,博伊达的双腿还陷在泥土里,当大家七手八脚把他拉出来时,他面如土色,坐了半天才回过神来。而这边的黄万波也惊魂未定。
历经20多年的龙骨坡发掘生涯,黄万波教授已是满头华发,但他对龙骨坡的发掘工作一直痴心未改。
从上世纪80年代巫山猿人的化石被发现后,在国内外考古界,对于它是猿还是人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现在有关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的质疑中,年代测定和石器的问题已经解决,下面的工作是发现更多的古人的骨骼。”黄万波自信地说。
“我们发现的大量石器证明,中国的史前文明可以再向前推进100万年。通过考古研究,‘龙骨坡文化’得到了認可。至于‘巫山人’是猿还是人,只有等待更多的证据出现来证明。”黄万波肯定地说。
如今,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的第四个发掘阶段即将开始。“希望,在这次发掘中能够发现更多的古人类骨骼,从而为‘巫山人’正名。”黄万波说。
他说:“要全面发掘龙骨坡,起码还要20年的时间。”
而他已经76岁了!
“200万年前,长江大三峡地区还是盆地,那时的巫山,有森林、有草地、有小河。一群猿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野果为食,靠狩猎为生。他们用打制的粗糙石器将肉从骨头上割下来食用,然后用石器将骨头砸碎,吸食骨髓。他们生活的山寨,就位于今天的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教授的这段话,让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200万年前巫山猿人的生活场景。
黄万波说,中国科学家1985年在巫山县龙骨坡发现的一段下颌骨化石经过年代测定,距今204万年,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这个惊世大发现的揭开,经过了20多年的考古挖掘和反复的科学求证。
黄万波等人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龙骨坡,他们有些激动地隐隐预感到:这里,或许孕育着更为重要的发现!
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是长江巫峡南岸群山深处一个与世无争的寂静小山村。
1984年那个炎热的夏天,龙坪村的古老山洞——龙洞迎来了一群特殊的人。在龙洞的发掘收获不大。随着一位农民的指引,他们来到一片开阔的玉米地里。
时值7月,玉米长势正旺,黄万波拨开一片茂密的玉米林,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大片星星点点的龙骨,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白光。黄万波拾起一片一看,这是一片剑齿虎的残骸,放眼望去,那里还有似乎是乳齿象的残骸。此时的黄万波,感到手里的这块骨头虽不重,却是沉甸甸的,它的分量在于,这些已经灭绝的品种的残骸,极有可能把古代生物生存的痕迹延伸到100万年以前!
回到村里,考古队立即赶到当地药店、供销社收购龙骨,供销社店员把两大筐保存完好的龙骨抬到他们面前,他们发现了一枚完整的大象牙和鬣狗的骨头,队员们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场欢呼起来。
此后,黄万波等人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龙骨坡,他们有些激动地隐隐预感到:这里,或许孕育着更为重要的发现!
黄万波等考古学家认为,发掘出的下颌骨和门齿是一老一少两个猿人的,他们是巫山猿人。他们生活的年代,在距今204万年到180万年间。
1985年10月,黄万波带着考古队员,开始了对龙骨坡的第一次系统挖掘。
10月13日,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继考古队上午发现一粒蚕豆大小的巨猿齿后,黄万波又一次有了重大发现:中午1点半,黄万波来到挖掘现场,他有个习惯,每天午休时,都要对民工挖掘出来的化石进行挑选,当他挑到第八层的一个方格,取出化石时,他的眼睛突然一亮,眼前仿佛是一段下颌骨。
化石上的泥土随着剔针轻轻落下,黄万波意识到了:这很像是一块灵长类动物的骨头。黄万波一下子激动起来,突然间,他的心跳得很快,定了定神,他用一块棉花,沾着水壶里的水,慢慢把骨头上的泥土去掉。一看,这是一块带有两颗牙齿的下颌骨。此时的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找到宝贝了!
后经分析发现:这是一块古猿人的下颌骨,无疑,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
一年后,又一颗猿人的门齿化石被发现。
根据对1985年10月13日发现的下颌骨和1986年10月24日发现的门齿的研究,黄万波等考古学家认为,他们应属于一老一少两个猿人,暂且称他们为巫山猿人。他们生活的年代,在距今204万年到180万年之间。
多年以来,考古学界都认为,生活在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是我们中国人乃至东亚人的祖先。巫山猿人的发掘,无疑揭示了一个惊世的大发现——巫山猿人,有可能是距今最远的中国人。
那么,对巫山猿人的生存年代,是如何确定的呢?年代的确定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中外学者对龙骨坡地层的测年结果,逐步消除了人们对巫山猿人生存年代的怀疑。但由于巫山猿人的化石成分稀少,缺少头骨,因此,其身份依然显得神秘。考古界有一个标准,如果在灵长类动物挖掘现场伴有打制石器的出土,就有证据证明这个灵长类动物可能是具有智慧思维的人。然而,龙骨坡出土的打制石器却只有寥寥两件。
1997年10月,考古队员又一次来到给了他们重大发现的龙骨坡。
连续三年的潜心挖掘,考古队员发现了20多块石灰岩石器。黄万波回忆:“当时,我们把这些石器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教授观察,他说,‘毫无疑问是人工制造的。如果龙骨坡一带都是石灰岩,那么以石灰岩为原料制作石器的比例就大。’”
后经考证,这些石制品代表了200余万年前混沌初开的石器工业,这被称为“龙骨坡文化”。龙骨坡文化的问世,说明200万年前中华大地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从而把中国的史前文化前推了近100万年。
随着挖掘的继续进行,出现了一片让人惊愕的奇观,重叠堆积在一起的动物化石有近两平方米……这次发现,被黄万波他们称为“最后的晚餐”。
2003年,已年过七旬的黄万波又一次来到巫山龙坪村,迎接他的,是近20年来他已熟悉的村民,这次,他带来的是一支中法联合考古队。而10月28日,这支联合考古队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让队员们感到了强烈的震撼。
这天上午,当考古队员小心地揭开一层薄薄的泥土,一节一节的食草类动物的肢骨渐渐露了出来,随着挖掘的继续,出现了一片让人惊愕的奇观,重叠堆积在一起的动物化石有近两平方米,包括象、鹿、牛的前肢和后肢,其间还有石器和石片。这次发现,被黄万波他们称为“最后的晚餐”。
这批动物化石上,有明显的石器砸削痕迹,证明有人类活动。黄万波解释说:“发现大量的大型动物只有前、后腿骨化石,说明古人思维意识的发展——在外打猎无法搬动大型动物时,就将肉最多的前后腿砍下搬回洞中。”
对随后发现的野马的马掌骨分析发现,它们极有可能被追踪而成为了巫山猿人的猎物。
通过1985-1988年、1997-2000年、2003-2006年在龙骨坡遗址的三次系统挖掘,先后出土了猿人化石、巨猿化石、120多种古脊椎动物的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器。通过对这些古代动物生存的痕迹进行片段拼接,我们仿佛看到了200万年前巫山猿人生活的场景。
虽然黄万波在考古挖掘中多次遇险,但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壮心不已。他说,希望在龙骨坡第四次发掘中,能够发现更多的古人类骨骼。
在龙骨坡20多年的挖掘生涯中,黄万波遭遇了几次惊险的经历。
2005年的一天,由于连续劳累,在龙骨坡挖掘现场的黄万波突然感到心跳加速,每分钟竟达到170次,要知道正常人的心跳可是普遍维持在每分钟60—70次啊。此时,黄万波的心脏仿佛要从胸膛中跳出来,自己都能听到“砰砰”的心跳声。
考古队员马上让黄万波坐下休息。服下随身携带的心脏药品后,黄万波的心跳才慢慢恢复了正常。
黄万波心跳过速的毛病,还是多年前在青藏高原考古时落下的。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黄万波第一次参加了青藏高原科考队,来到藏南一个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发现了三趾马的化石,这一发现,让黄万波异常高兴,因为这是多年以来,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第一次发现古代马群的痕迹。他们决定继续搜索。当爬到海拔6000米的高度时,黄万波突然心跳过速,考古队员赶紧把他往山下送,到达4000米的高度时,脱掉了鞋袜的黄万波在外界冰水的刺激下,心跳才慢慢恢复正常。
从那以后,一遇刺激,黄万波的心跳过速总要发作,因此,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一瓶药。
2006年,黄万波带领中法联合考古队在巫山考古时,又遭遇了一次惊险的经历。那是一个中午,黄万波正在挖掘面上观察、分析,法国专家博伊达则在挖出的土坑里分析层面上的化石。
他们如此专注,全然不知,危险已经悄悄降临。
一个在工地挖掘的妇女突然发现,右边的泥层正在松动,她大叫一声:“快跑,要垮崖了!”说时迟,那时快,在土坑边缘的黄万波赶紧往外跑,一个身手敏捷的民工一把提起还在坑里的法国专家博伊达,赶紧把他从土坑往上拉。“轰隆”一声,土层塌下,把挖掘出的土坑密密实实地遮住了,博伊达的双腿还陷在泥土里,当大家七手八脚把他拉出来时,他面如土色,坐了半天才回过神来。而这边的黄万波也惊魂未定。
历经20多年的龙骨坡发掘生涯,黄万波教授已是满头华发,但他对龙骨坡的发掘工作一直痴心未改。
从上世纪80年代巫山猿人的化石被发现后,在国内外考古界,对于它是猿还是人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现在有关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的质疑中,年代测定和石器的问题已经解决,下面的工作是发现更多的古人的骨骼。”黄万波自信地说。
“我们发现的大量石器证明,中国的史前文明可以再向前推进100万年。通过考古研究,‘龙骨坡文化’得到了認可。至于‘巫山人’是猿还是人,只有等待更多的证据出现来证明。”黄万波肯定地说。
如今,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的第四个发掘阶段即将开始。“希望,在这次发掘中能够发现更多的古人类骨骼,从而为‘巫山人’正名。”黄万波说。
他说:“要全面发掘龙骨坡,起码还要20年的时间。”
而他已经76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