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在别处』的昆明。昆明的混合,杂糅,温和,疏离,轻盈,怪异,漫不经心全合了这三个字。
云
昆明人和菜头曾在旧文中写道:“如果从南方飞来,你能看到滇池如同双手张开,捧着小小的昆明。”
朋友果然从南方飞来,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她没看见巨大水泽边夜晚泛着幽蓝暗光的昆明,见面把行李丢给我,不和我拥抱,不和我叙旧情,只连连惊诧到:昆明的天这么好看!好看!太好看了!真他妈好看!……
我惊诧于她的词语贫乏和对老友的视若无睹,“怎么个好看法?”
这家伙终于低下了她远远大于45度角仰望天空的头,小心翼翼地说:“就像钻石。”
我理解她说的透明,清冽,但钻石太过耀眼,我只得纠正她:“不,这是冰,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冰。”
这块巨大的蓝冰悬在海拔1891米的昆明上空,由梅里雪山的冰雪和西双版纳的热浪调和而成,澄澈光亮,对自己的颜色和质地毫不珍惜,就那样随随便便地找个随随便便的日子铺开来。
在这种蓝色晕染下,昆明的阳光、雨水、云朵也变得异样,毫不拖泥带水,完全按照自己的性子在城里游荡玩耍。阳光均匀流溢,轻盈跳跃,雨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而昆明的云,是最变化多端,惟其多变反而见出单纯。小时候和哥哥爬上屋顶,坐在倾斜的瓦面上,顶着高原的紫外线,头顶,一头狮子,一场古代的战役,一个破旧的童话女巫,一条镶在房子、群山上的花边,一个个离奇的故事一次次上演……最记得的,却是几年前一个夏天,整个傍晚只有一朵又薄又小的云,在深蓝的天空中瞎晃,像一个捉迷藏躲得太隐秘的小孩,大家找不到他散了之后,他才悻悻然地溜出来,又得意又寂寞,我眼巴巴看着他直到消逝……
1938年,沈龙朱随母亲张兆和来到昆明找到父亲沈从文的时候,仅有四岁,生活恶劣,河流漂下来的死尸,铁丝穿过手掌连成一串的贵州壮丁,席子下面奄奄一息的逃兵……父亲力图让孩子的眼睛忽视黑暗,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带着年幼的兄弟俩看昆明的云。父子俩留下了很多写云的文字。有云的日子,老人说,那是天神的大口袋破了一个洞,里头的羽毛一边走一边掉,其形状、颜色、风度,皆有灵性,就像这个庞大、无动于衷的世界对你微小执念的回响一样,昆明人就躺在天神宽大的衣袖里,被庇佑。仗着这温柔的庇佑,昆明人理直气壮地像头顶的云朵一样晃晃悠悠,活过一日一日。
懒
昆明人确实是懒散的,文化巷、钱局街、翠湖周边,毫不理会朝九晚五,随时可见不慌不忙的人,发呆的,晒太阳的,坐坎子上喝酒的,遇见熟人了站定就开始吹牛侃山……老友开玩笑:怎么会没事做?是不是政府花钱请他们来街上摆造型塑形象的?时间淌得缓慢,没什么紧着马上要办的事情,悠悠地来悠悠地走,不急。据说民国时期,昆明警察兼任的另一个职责便是每天早上拿着火钳敲开那些迟迟不开的店门。时至今日,未见改观,21世纪的昆明市开门最早的关门最晚的营业时间最长的店面,都不是昆明人的。
读书期间学校调整作息,早上八点即开始上课,临到冬日,起床时天色仍暗,老教授发话:第一节课起不来别着急,你们就赶第二节课再来。下一周,第一节课没来的全是几个昆明同学。这种不进取常被外地人嘲笑:你们的钱都被别人跑到家门口拿走啦!昆明人笑笑不在意。一边笃厚地由着外地移民大军占领昆明的高楼大厦,大街小巷,早上的包子铺晚上的烧烤摊,一边由着他们为昆明的懒散找出气候的、地理的、心理的种种依据,证明唯此一懒,别无他法。
米线、菌子
很多时候,昆明是游人的中转站。即便如此,昆明也不容许起早贪黑,睡觉睡到自然醒,这是一个馈赠。在日出之后,整个昆明的米线都热气腾腾,耐心地在锅里、在碗里、在罐罐里等着你醒来。
昆明人吃米线,如同化学实验,仗着四季不断的新鲜菜蔬,各式做法,各种汤料,各色菜式,想到的没想到的,统统给我到碗里来。固定下来的吃法已然上百种,小锅米线,过桥米线,豆花米线,凉米线,卤米线,炒米线,砂锅米线,罐罐米线……光是热米线,又分出了焖肉、脆哨、三鲜、肠旺、杂酱、卤肉、鳝鱼、菊花等。昆明人热爱米线众所周知,它是我们的早点,正顿,晚饭,夜宵,我们的零嘴。所以,如果你在下午三点这个不搭嘎的时间,在昆明宝善街“建新园”店门外,看见一堆昆明人端着米线,蹲在街边,晒着太阳,边吸边嚼边划拉的场景,不要奇怪不要围观,大步走到窗口,对着收银的姑娘叫一声:给我来个凉米线,大碗!
今年夏天昆明的雨水终于多了起来,和雨水一起来的,是菌子。夏季的雷雨就像一声号令,把它们从睡梦中惊醒,松茸,鸡枞菌,干巴菌,青头菌,牛肝菌,竹荪菌纷纷从云南广袤的森林野地里探出头来,伞盖吸足了山林的野莽之气,根部沾着泥巴,马不停蹄地奔赴昆明餐桌。我最爱红色牛肝菌,又名“捏捏青”,顾名思义,手捏过的地方会变成铜绿色,这质朴松软的绰号,实则暗藏危险。上学时同桌食用不当,整个下午眼睛盯着桌面,看彩色的小人在桌面跳来跳去,这是轻微中毒导致的幻觉。昆明人仍大胆地爱这危险的美味,如乡野探险,每年如期赴约,真正“宁可眼睛瞎,不让嘴放塌”。
马普
许是云朵太软阳光太轻,容易让人飘起来落不在地上。昆明方言一开口就故意说得又重又狠要把自己一扣一扣砸在地上才罢。电影院门口,一急吼吼少年指着前面慢悠悠走过来的一人,大喝:“憨贼!你给是踩着你家11路公交车悠着来呢?说两分钟就到给我等半日!过来,跪的!”慢悠悠少年过来一把搂住急吼吼少年的脖子回道:“你冒挨我扯朵朵(‘别胡说瞎扯’的意思),你喊哪个跪着?”两人用普通话的腔调混着昆明方言的发音,是为马普,你一句我一句勾肩搭背扬长而去,留下老友呆立在旁,等我解释。
昆明方言的“狠”确属故意,好像如此便可见西南夷血性义气之端倪,但语言上的这种“狠”容不得推敲,对话时间稍长,便被打回原形,再生气不过“鬼火绿”(生气),再感慨不过“么么三”(类似“哇噻”之类的感慨词),没有缭绕卷舌打得你心猿意马,没有前后鼻音整得你猫抓火燎,说话平整温吞,性情和舌头一样耿直。
一个昆明人若待你好,便没有虚实并进的花招,日常的平实妥帖,吃到好吃的,记着带你来,买到好用的,会有你一份,你有伤心事,赶半夜车带着酒和烧烤来看你,你被欺负了,和你站一起。不温情不凌厉,不僵直不模糊。
但昆明这个城市的内里仍是冷漠,它对谁都温和,但其实它谁都不关心。贩夫走卒达官贵人任其自生自灭。它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但其实它什么都不在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时尚娱乐,那些好的坏的,中的西的,新的旧的,一起在昆明混合杂糅,相安无事,没有沉甸甸的拷问,没有精雕细琢的修饰,没有扭曲异化身份丧失的焦虑,对此,昆明大概就是:你好,谢谢,再见。
喏,你看,这是一个“在别处”的昆明。昆明的混合,杂糅,温和,疏离,轻盈,怪异,漫不经心全合了这三个字。这不是怒骂,恰恰相反。因了这三个字,昆明一直都可以做个孩子,住在里面的人总能有大把时间看云喝酒,闲逛瞎晃,养草蹓狗,碌碌无为,懒惰的例外和云朵一般大胆奇异的想象力,被一部分人花在如何把花、果、草、茶、鱼、虫、鸟、兽、菌做成好吃的,一部分人则如昆虫一样搜遍大街小巷,找到它们,呼朋唤友,下菜佐酒。
任世事的肉汤如何熬煮。
云
昆明人和菜头曾在旧文中写道:“如果从南方飞来,你能看到滇池如同双手张开,捧着小小的昆明。”
朋友果然从南方飞来,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她没看见巨大水泽边夜晚泛着幽蓝暗光的昆明,见面把行李丢给我,不和我拥抱,不和我叙旧情,只连连惊诧到:昆明的天这么好看!好看!太好看了!真他妈好看!……
我惊诧于她的词语贫乏和对老友的视若无睹,“怎么个好看法?”
这家伙终于低下了她远远大于45度角仰望天空的头,小心翼翼地说:“就像钻石。”
我理解她说的透明,清冽,但钻石太过耀眼,我只得纠正她:“不,这是冰,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冰。”
这块巨大的蓝冰悬在海拔1891米的昆明上空,由梅里雪山的冰雪和西双版纳的热浪调和而成,澄澈光亮,对自己的颜色和质地毫不珍惜,就那样随随便便地找个随随便便的日子铺开来。
在这种蓝色晕染下,昆明的阳光、雨水、云朵也变得异样,毫不拖泥带水,完全按照自己的性子在城里游荡玩耍。阳光均匀流溢,轻盈跳跃,雨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而昆明的云,是最变化多端,惟其多变反而见出单纯。小时候和哥哥爬上屋顶,坐在倾斜的瓦面上,顶着高原的紫外线,头顶,一头狮子,一场古代的战役,一个破旧的童话女巫,一条镶在房子、群山上的花边,一个个离奇的故事一次次上演……最记得的,却是几年前一个夏天,整个傍晚只有一朵又薄又小的云,在深蓝的天空中瞎晃,像一个捉迷藏躲得太隐秘的小孩,大家找不到他散了之后,他才悻悻然地溜出来,又得意又寂寞,我眼巴巴看着他直到消逝……
1938年,沈龙朱随母亲张兆和来到昆明找到父亲沈从文的时候,仅有四岁,生活恶劣,河流漂下来的死尸,铁丝穿过手掌连成一串的贵州壮丁,席子下面奄奄一息的逃兵……父亲力图让孩子的眼睛忽视黑暗,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带着年幼的兄弟俩看昆明的云。父子俩留下了很多写云的文字。有云的日子,老人说,那是天神的大口袋破了一个洞,里头的羽毛一边走一边掉,其形状、颜色、风度,皆有灵性,就像这个庞大、无动于衷的世界对你微小执念的回响一样,昆明人就躺在天神宽大的衣袖里,被庇佑。仗着这温柔的庇佑,昆明人理直气壮地像头顶的云朵一样晃晃悠悠,活过一日一日。
懒
昆明人确实是懒散的,文化巷、钱局街、翠湖周边,毫不理会朝九晚五,随时可见不慌不忙的人,发呆的,晒太阳的,坐坎子上喝酒的,遇见熟人了站定就开始吹牛侃山……老友开玩笑:怎么会没事做?是不是政府花钱请他们来街上摆造型塑形象的?时间淌得缓慢,没什么紧着马上要办的事情,悠悠地来悠悠地走,不急。据说民国时期,昆明警察兼任的另一个职责便是每天早上拿着火钳敲开那些迟迟不开的店门。时至今日,未见改观,21世纪的昆明市开门最早的关门最晚的营业时间最长的店面,都不是昆明人的。
读书期间学校调整作息,早上八点即开始上课,临到冬日,起床时天色仍暗,老教授发话:第一节课起不来别着急,你们就赶第二节课再来。下一周,第一节课没来的全是几个昆明同学。这种不进取常被外地人嘲笑:你们的钱都被别人跑到家门口拿走啦!昆明人笑笑不在意。一边笃厚地由着外地移民大军占领昆明的高楼大厦,大街小巷,早上的包子铺晚上的烧烤摊,一边由着他们为昆明的懒散找出气候的、地理的、心理的种种依据,证明唯此一懒,别无他法。
米线、菌子
很多时候,昆明是游人的中转站。即便如此,昆明也不容许起早贪黑,睡觉睡到自然醒,这是一个馈赠。在日出之后,整个昆明的米线都热气腾腾,耐心地在锅里、在碗里、在罐罐里等着你醒来。
昆明人吃米线,如同化学实验,仗着四季不断的新鲜菜蔬,各式做法,各种汤料,各色菜式,想到的没想到的,统统给我到碗里来。固定下来的吃法已然上百种,小锅米线,过桥米线,豆花米线,凉米线,卤米线,炒米线,砂锅米线,罐罐米线……光是热米线,又分出了焖肉、脆哨、三鲜、肠旺、杂酱、卤肉、鳝鱼、菊花等。昆明人热爱米线众所周知,它是我们的早点,正顿,晚饭,夜宵,我们的零嘴。所以,如果你在下午三点这个不搭嘎的时间,在昆明宝善街“建新园”店门外,看见一堆昆明人端着米线,蹲在街边,晒着太阳,边吸边嚼边划拉的场景,不要奇怪不要围观,大步走到窗口,对着收银的姑娘叫一声:给我来个凉米线,大碗!
今年夏天昆明的雨水终于多了起来,和雨水一起来的,是菌子。夏季的雷雨就像一声号令,把它们从睡梦中惊醒,松茸,鸡枞菌,干巴菌,青头菌,牛肝菌,竹荪菌纷纷从云南广袤的森林野地里探出头来,伞盖吸足了山林的野莽之气,根部沾着泥巴,马不停蹄地奔赴昆明餐桌。我最爱红色牛肝菌,又名“捏捏青”,顾名思义,手捏过的地方会变成铜绿色,这质朴松软的绰号,实则暗藏危险。上学时同桌食用不当,整个下午眼睛盯着桌面,看彩色的小人在桌面跳来跳去,这是轻微中毒导致的幻觉。昆明人仍大胆地爱这危险的美味,如乡野探险,每年如期赴约,真正“宁可眼睛瞎,不让嘴放塌”。
马普
许是云朵太软阳光太轻,容易让人飘起来落不在地上。昆明方言一开口就故意说得又重又狠要把自己一扣一扣砸在地上才罢。电影院门口,一急吼吼少年指着前面慢悠悠走过来的一人,大喝:“憨贼!你给是踩着你家11路公交车悠着来呢?说两分钟就到给我等半日!过来,跪的!”慢悠悠少年过来一把搂住急吼吼少年的脖子回道:“你冒挨我扯朵朵(‘别胡说瞎扯’的意思),你喊哪个跪着?”两人用普通话的腔调混着昆明方言的发音,是为马普,你一句我一句勾肩搭背扬长而去,留下老友呆立在旁,等我解释。
昆明方言的“狠”确属故意,好像如此便可见西南夷血性义气之端倪,但语言上的这种“狠”容不得推敲,对话时间稍长,便被打回原形,再生气不过“鬼火绿”(生气),再感慨不过“么么三”(类似“哇噻”之类的感慨词),没有缭绕卷舌打得你心猿意马,没有前后鼻音整得你猫抓火燎,说话平整温吞,性情和舌头一样耿直。
一个昆明人若待你好,便没有虚实并进的花招,日常的平实妥帖,吃到好吃的,记着带你来,买到好用的,会有你一份,你有伤心事,赶半夜车带着酒和烧烤来看你,你被欺负了,和你站一起。不温情不凌厉,不僵直不模糊。
但昆明这个城市的内里仍是冷漠,它对谁都温和,但其实它谁都不关心。贩夫走卒达官贵人任其自生自灭。它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但其实它什么都不在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时尚娱乐,那些好的坏的,中的西的,新的旧的,一起在昆明混合杂糅,相安无事,没有沉甸甸的拷问,没有精雕细琢的修饰,没有扭曲异化身份丧失的焦虑,对此,昆明大概就是:你好,谢谢,再见。
喏,你看,这是一个“在别处”的昆明。昆明的混合,杂糅,温和,疏离,轻盈,怪异,漫不经心全合了这三个字。这不是怒骂,恰恰相反。因了这三个字,昆明一直都可以做个孩子,住在里面的人总能有大把时间看云喝酒,闲逛瞎晃,养草蹓狗,碌碌无为,懒惰的例外和云朵一般大胆奇异的想象力,被一部分人花在如何把花、果、草、茶、鱼、虫、鸟、兽、菌做成好吃的,一部分人则如昆虫一样搜遍大街小巷,找到它们,呼朋唤友,下菜佐酒。
任世事的肉汤如何熬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