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分析近年华坪县麻风流行特征,探索有效的麻风防治措施,为麻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2—2013年全县新发现麻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新发现麻风56例,疫情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延迟期为2.21年;平均Ⅱ级畸残率44.64%。结论 华坪县麻风流行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防治任务依然艰巨,为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的目标,仍需要持续多年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 麻风 流行病学 防治效果 分析
麻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麻风在华坪县仍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进一步推进“云南省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工作进程,现将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报告的华坪县2002年—2013年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2002-2013年华坪县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直报导出的数据,并进行资料的审核、整理和分析,人口资料来源于《华坪县统计年鉴》。
1.2 方法
将2002年—2013年全县网络报告的麻风疫情监测数据导入至Excel表格中,通过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参照《麻风病防治手册》[1]的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截止2013年底,全县累计发现麻风病例919例(1950-2013年),其中多菌型(MB)560例、少菌型(PB)359例,累计复发6例;累计治愈724例,除去外迁、死亡、自愈、其它原因减少外,至2013年底现症病例6例,患病率为3.48/十万。
2.2 流行状况
2.2.1 发现率和查菌
2002年—2013年共发现56例新麻风患者,以2002年最多(10例),之后新发现病例数和发现率呈波动下降,疫情呈下降趋势。56例病例中,查菌阳性26例,阴性30例,详见表1。
2.2.2 延迟、畸残情况分析
56例新发现病例中以青壮年(15~50岁)为主,占55.36%。56例病例中,多菌型(MB)23例,少菌型(PB)33例,型比为MB: PB 为1:1.43。延迟期在2年以内的病人26例,2年及以上的30例,平均延迟2.21年,延迟期最长达17年。新发现病例中,25例有Ⅱ级畸残,Ⅱ级畸残率为44.64%,见表2。
3 讨论
麻风是一种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的慢性传染病,在我国已流行2000多年。本病往往发生在青壮年,诊治不及时常导致畸残,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界和医学的进步,麻风已成为一种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疾病[2]。
目前,在缺乏有效的保护易感人群、减少致病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措施的前提下,继续落实好“以联合化疗为中心,发现病人为重点,以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医疗与社会康复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仍然是当前麻风防治工作的重点[3]。早期发现病人、规则治疗、避免畸残、消灭传染源仍是目前消除麻风危害的根本方法和措施。
12年来华坪县新发现麻风病人平均Ⅱ级畸残率为44.64%;平均延迟期2.21年;儿童病例0例。全县每年新发麻风病人数、病人发现率波动性下降,麻风疫情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疫情仍然严重。今后要还要加强相关培训,提高麻风防治意识,早期发现麻风病人、降低畸残以及减少麻风病人的漏诊和误诊;采取多种方式普及麻风防治知识,进一步加强社区和流动人口聚集区的麻风健康教育工作,向公众宣传“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消除“歧麻恐麻”的心理,做到有麻风可疑症状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流动人口中麻风病人的发现力度及麻风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提高麻风防治工作服务质量。
虽然华坪县的麻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传染源仍然存在,对我县麻风防治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相信通过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全社会的参与和广大麻风防治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到2020年在我县全面实现消除麻风危害的目标还是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1]陈贤义,陈家琨.麻风防治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
[2]李庆生,熊立,张柱明,周玉祥,云南省2007-2012年麻风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4,36(3):58-60
[3]王景权,侯启年,番春枝等.我国麻风流病例发现策略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1):23-25
【关键词】 麻风 流行病学 防治效果 分析
麻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麻风在华坪县仍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进一步推进“云南省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工作进程,现将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报告的华坪县2002年—2013年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2002-2013年华坪县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直报导出的数据,并进行资料的审核、整理和分析,人口资料来源于《华坪县统计年鉴》。
1.2 方法
将2002年—2013年全县网络报告的麻风疫情监测数据导入至Excel表格中,通过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参照《麻风病防治手册》[1]的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截止2013年底,全县累计发现麻风病例919例(1950-2013年),其中多菌型(MB)560例、少菌型(PB)359例,累计复发6例;累计治愈724例,除去外迁、死亡、自愈、其它原因减少外,至2013年底现症病例6例,患病率为3.48/十万。
2.2 流行状况
2.2.1 发现率和查菌
2002年—2013年共发现56例新麻风患者,以2002年最多(10例),之后新发现病例数和发现率呈波动下降,疫情呈下降趋势。56例病例中,查菌阳性26例,阴性30例,详见表1。
2.2.2 延迟、畸残情况分析
56例新发现病例中以青壮年(15~50岁)为主,占55.36%。56例病例中,多菌型(MB)23例,少菌型(PB)33例,型比为MB: PB 为1:1.43。延迟期在2年以内的病人26例,2年及以上的30例,平均延迟2.21年,延迟期最长达17年。新发现病例中,25例有Ⅱ级畸残,Ⅱ级畸残率为44.64%,见表2。
3 讨论
麻风是一种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的慢性传染病,在我国已流行2000多年。本病往往发生在青壮年,诊治不及时常导致畸残,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界和医学的进步,麻风已成为一种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疾病[2]。
目前,在缺乏有效的保护易感人群、减少致病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措施的前提下,继续落实好“以联合化疗为中心,发现病人为重点,以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医疗与社会康复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仍然是当前麻风防治工作的重点[3]。早期发现病人、规则治疗、避免畸残、消灭传染源仍是目前消除麻风危害的根本方法和措施。
12年来华坪县新发现麻风病人平均Ⅱ级畸残率为44.64%;平均延迟期2.21年;儿童病例0例。全县每年新发麻风病人数、病人发现率波动性下降,麻风疫情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疫情仍然严重。今后要还要加强相关培训,提高麻风防治意识,早期发现麻风病人、降低畸残以及减少麻风病人的漏诊和误诊;采取多种方式普及麻风防治知识,进一步加强社区和流动人口聚集区的麻风健康教育工作,向公众宣传“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消除“歧麻恐麻”的心理,做到有麻风可疑症状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流动人口中麻风病人的发现力度及麻风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提高麻风防治工作服务质量。
虽然华坪县的麻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传染源仍然存在,对我县麻风防治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相信通过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全社会的参与和广大麻风防治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到2020年在我县全面实现消除麻风危害的目标还是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1]陈贤义,陈家琨.麻风防治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
[2]李庆生,熊立,张柱明,周玉祥,云南省2007-2012年麻风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4,36(3):58-60
[3]王景权,侯启年,番春枝等.我国麻风流病例发现策略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