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浙江省“春泥计划”旨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本文以兰溪为例,以外来居民为主要调查对象,深入了解流动民工及其子女的成长现状及教育思想。不难发现,当地传统文化在流动民工子女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本文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 流动民工子女 成长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21-01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兰溪当地传统文化现状的分析
调研显示,大多数居民表示当地传统文化仍有积极意义,但仍有少部分居民对当地传统文化表示不关心。由此可见,在兰溪生活的绝大部分居民对兰溪传统文化认识及重视程度较高,但仍有继续提高的空间,可以加强文化引导。
(二)流动民工子女成长健康状况
从分析结果看,近半数居民觉得流动民工子女的心理可能存在自卑的不健康因素,还有部分居民对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在意。可见社会对于民工子女的关注度仍然不够。
(三)兰溪传统文化对流动民工子女成长教育的影响
据统计,超过半数居民认为兰溪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具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培养意志及道德的作用,其余作用包括自我认知与自我塑造能力的开发、榜样的力量、自信心的建立、独立性的完善和其他,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所以有必要为流动民工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二、调查结论及分析
(一)兰溪传统文化对当地民工子女成长教育影响的分析
流动民工子女成长状况不乐观的原因分为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两大块。就家庭因素而言,大多数民工文化素质不高,对教育市场缺乏了解,不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再加上民工父母资本匮乏,导致在子女的教育投资中处于不利地位。自身因素方面:一是自卑感作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二是最佳教育时间错过,价值观念出现偏差;三是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得学习没有动力;四是对抗情绪的存在,容易出现问题行为。[1]
(二)发挥当地传统文化在流动民工子女成长中积极作用的建议
1.制定完善政策,加大教育比重
当今的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学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文化”的现象。为了能够防止中小学校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有以下几点:(1)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全新的文化教育体系。(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体系。[2]
2.定期开展活动,加强文化交流
首先,可以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纪念性的宣传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兰溪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次,学校、社区等场所可举办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丰富的活动,调动流动民工子女对兰溪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加强文化的交流。鼓励流动民工子女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让流动民工子女能更好融入兰溪传统文化,以适应兰溪生活。
3.增开相关课程,确保良好实施
流动民工子女正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阶段,大部分知识来源于在校学习的课本。因此,学校方面可以增开与兰溪当地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在开设该课程的同时,要确保该课程的良好实施。在学校方面,要利用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杜绝出现文化课程被主课替代的现象。
4.加强媒体宣传,重视家庭教育
可以通过大众媒体资源开展广泛宣传,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重视、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得流动民工子女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和学习兰溪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从民工家长做起,通过民工家长对子女的影响,发挥传统文化对流动民工子女的正面塑造作用。
三、结束语
调查发现,兰溪传统文化对流动民工子女的成长教育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方面。在发挥当地传统文化积极作用过程中,应注意只有综合个人、学校、社会和政府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提高民工子女的文化素养,改善他们的成长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雷雨佳.流动农民工的教育观念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2007,(03).
[2]辜小花,杨利平.理工类高校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之我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关键词]传统文化 流动民工子女 成长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21-01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兰溪当地传统文化现状的分析
调研显示,大多数居民表示当地传统文化仍有积极意义,但仍有少部分居民对当地传统文化表示不关心。由此可见,在兰溪生活的绝大部分居民对兰溪传统文化认识及重视程度较高,但仍有继续提高的空间,可以加强文化引导。
(二)流动民工子女成长健康状况
从分析结果看,近半数居民觉得流动民工子女的心理可能存在自卑的不健康因素,还有部分居民对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在意。可见社会对于民工子女的关注度仍然不够。
(三)兰溪传统文化对流动民工子女成长教育的影响
据统计,超过半数居民认为兰溪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具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培养意志及道德的作用,其余作用包括自我认知与自我塑造能力的开发、榜样的力量、自信心的建立、独立性的完善和其他,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所以有必要为流动民工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二、调查结论及分析
(一)兰溪传统文化对当地民工子女成长教育影响的分析
流动民工子女成长状况不乐观的原因分为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两大块。就家庭因素而言,大多数民工文化素质不高,对教育市场缺乏了解,不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再加上民工父母资本匮乏,导致在子女的教育投资中处于不利地位。自身因素方面:一是自卑感作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二是最佳教育时间错过,价值观念出现偏差;三是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得学习没有动力;四是对抗情绪的存在,容易出现问题行为。[1]
(二)发挥当地传统文化在流动民工子女成长中积极作用的建议
1.制定完善政策,加大教育比重
当今的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学校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文化”的现象。为了能够防止中小学校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有以下几点:(1)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全新的文化教育体系。(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体系。[2]
2.定期开展活动,加强文化交流
首先,可以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纪念性的宣传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兰溪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次,学校、社区等场所可举办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丰富的活动,调动流动民工子女对兰溪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加强文化的交流。鼓励流动民工子女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让流动民工子女能更好融入兰溪传统文化,以适应兰溪生活。
3.增开相关课程,确保良好实施
流动民工子女正处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阶段,大部分知识来源于在校学习的课本。因此,学校方面可以增开与兰溪当地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在开设该课程的同时,要确保该课程的良好实施。在学校方面,要利用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杜绝出现文化课程被主课替代的现象。
4.加强媒体宣传,重视家庭教育
可以通过大众媒体资源开展广泛宣传,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重视、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得流动民工子女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和学习兰溪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从民工家长做起,通过民工家长对子女的影响,发挥传统文化对流动民工子女的正面塑造作用。
三、结束语
调查发现,兰溪传统文化对流动民工子女的成长教育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方面。在发挥当地传统文化积极作用过程中,应注意只有综合个人、学校、社会和政府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提高民工子女的文化素养,改善他们的成长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雷雨佳.流动农民工的教育观念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2007,(03).
[2]辜小花,杨利平.理工类高校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失衡之我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