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鉴”小考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yuqi0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鉴”一词来源于《诗经·大雅·荡》。该诗的作者借文王之口,对于商纣王及其贵族的暴虐、荒淫、昏愦,造成民怨沸腾、内忧外困、国势将倾的局面,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现实的警告。诗里说:“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多少凶暴强横贼,敲骨吸髓又贪赃。窃据高位享厚禄,有权有势太猖狂。……殷商镜子并不远,就在夏桀那一王。”在这里,诗人深刻地指出,由于商纣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骄奢淫逸,引起了全国人民,乃至外族鬼方的愤怒和敌视,最后作者归结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殷人灭夏,殷人的子孙,应该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即夏代的灭亡,就是殷代的前车之鉴。
  该诗作者更深层的意思是周也要以殷为借鉴。后来形成“殷鉴不远”的成语,用来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前人失败之事,告诫人们决不可忘记历史的教训。《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诗中告诫周统治者要以殷灭亡为镜子,要懂得天命得之不易,注意修德以配天命。

商汤和伊尹吸取夏亡的教训


  “殷鉴”一词虽然来源于《诗经·大雅·荡》,但其渊源可追溯到殷初。殷初经历了一次政权的更替、社会的动荡和盛衰的演变,所以,殷商的开国之君商汤以夏为鉴,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而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商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荀子·解蔽》篇中说,成汤有鉴于夏桀败亡的教训,很有主见,谨慎地治理国家,并长期任用一代贤相伊尹,所作所为合乎大道。伊尹为殷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辅助商汤灭夏,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殷初统治者是如何以夏为鉴的?《古文尚书·汤誓》中说,夏桀耗尽民力,盘剥夏国的人民。商汤有鉴于夏桀滥用民力、横征暴敛而导致民怨的教训,践天子位后不近声色,不聚货财;任用有德行的人,犒赏有功劳的人;用人之言像自己说的一样,改正过错毫不吝惜;能宽能仁,把他的诚信昭示于万民。
  商汤去世以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两王,之后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太甲继位,不遵先祖商汤的大政方针,昏庸无道。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他放逐到成汤墓葬之地桐宫,伊尹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并作《伊训》《太甲》《咸有一德》等对太甲进行训诫。他通过分析夏桀失天下而成汤得天下的原因,告诫太甲要吸取教训,居安思危,修德勤政,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等。《说命下》也记载了殷王武丁时的贤相傅说告诫武丁的话:“要学习古训,才会有得;建立事业不效法古訓而能长治久安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果您能够借鉴先王的成法,将不会有失误。”以上史料都反映了殷人的以史为鉴思想。

周公的天命观


  到了西周初年,周公还政于成王后,先后作了《康诰》《酒诰》《洛诰》《立政》和《无逸》等诰文,直接指出要吸取殷人的教训。
  《酒诰》是周公命令康叔去卫国宣告戒酒的诰词,因此称之为《酒诰》。殷末风气奢华,酗酒败德,纣王更是昏醉于酒池肉林,自招速亡。正是有鉴于此,周公在诰词中指出:“殷人没有明德芳香的祭祀升闻于上天,只有老百姓的怨气、群臣私自饮酒的腥气升闻于上。所以,上天对殷邦降下了灾祸,不喜欢殷国,就是因为统治者淫乐的缘故。”《无逸》篇中,周公历数殷代贤王中宗、高宗、祖甲,更举出了周室先祖太王、王季、文王,他们都能勤劳国事、体察民情、接受批评、改正过失,这样国家既能繁荣昌盛,诸王也得康宁长寿,于国家于王身都大为有益。反之则殷末诸王好逸恶劳、骄奢淫逸、无视民间疾苦,国事日非,终致丧亡,诸王本身也是“罔或克寿”,短命夭折。最后,周公训诫周成王及其后继者要牢记这一历史教训。《尚书·君奭》载周公说:“君啊,我是非常信任你太保奭的,希望你能够尊重我所说的,和我一道吸取殷商亡国的教训,时时顾虑上天的惩罚。”
  《尚书·召诰》的主旨仍然是以夏殷兴亡为鉴,劝勉成王勤勉为政,敬德保民。《召诰》从历史经验出发,先回顾了夏命转移到商的过程—观察古时候的先民夏代,上天教导顺从慈保,努力考求天意,现在夏已经丧失了王命。接着又考察了殷命移周的历史—现在观察殷代,上天教导顺从嘉保,努力考求天意,现在殷也已经丧失了王命。最后把这种历史的鉴戒提升到了“夏监”“殷监”的高度:“我们不可不鉴戒夏代,也不可不鉴戒殷代。我不敢说,夏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说,夏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政,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我不敢说,殷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说,殷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政,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现今大王继承了治理天下的大命,我们也该思考这两个国家的命运,继承他们的功业。”《召诰》在这里系统地提出了“夏监”“殷监”,即夏鉴、殷鉴的历史鉴戒思想,告诫周初的为政者,周要以夏、殷的兴亡为借鉴,总结夏、殷两代的历史经验教训,才能保持天命和国运的长久。这些话都反映了周公摄政以来的天命观及其以史为鉴的意识,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历史理性精神,其目的是为了避免重蹈夏、商灭亡的覆辙,并实现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总之,周人以夏、殷的兴亡为借鉴,通过总结夏、殷两代的历史经验教训并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从最初的“殷人以夏代覆亡为镜鉴”,演变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以史为鉴”思想,这从整体上反映了周初历史意识的强化和历史理性精神的觉醒。

殷鉴意识传之后人


  西周以后,“殷鉴”也就成为历代思想家、为政者和广大人民总结、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代名词。《国语·楚语上》中强调对太子进行历史教育时说:“教导太子《春秋》,是为了扬善抑恶,用来劝诫教导人的本心;教导太子《世》是为了彰显德行而摒弃昏昧,用来约束人的行为。……教导太子《语》,使他知道仁德的作用,从而知道上古圣王是如何用仁德治理民众的。教导太子《故志》,使其知道兴废之事而能够警惕自己的行为。”其中的《春秋》《世》《语》《故志》,都是当时的史书。
  《孟子·离娄上》云:“夏桀、殷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民众的拥戴;之所以失去了民众的拥戴,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民心是有方法的,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并让他们积蓄起来;他们憎恶的,就不强加给他们,仅此而已。残害自己的百姓过于厉害,自己就会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使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称为周代昏乱之君的幽王与厉王,即使后代有孝顺仁慈的子孙,历经百世后,其恶名也无法更改。《诗经》上说:‘殷商的借鉴并不遥远,就在那夏桀统治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都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殷鉴”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充分说明“殷鉴”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选自《学习时报》2018年8月29日)
其他文献
提到安徽滁州琅琊山,马上让人想到欧阳修,因为那篇《醉翁亭记》流传千古,已深入人心了。然而,经过一次旅游,我才认识到琅琊山不仅有欧阳修,还有王禹偁。  琅琊山确实像欧阳修写的那样,群山连绵起伏,树木郁郁葱葱,小溪水声潺潺。在书有“千年醉翁亭”五个大字的巨石后面,有溪水自山间流来,溪南侧有两泉,左右并列,周围用石块砌成两个方池,上方有清康熙朝滁州知州王赐魁题的“让泉”的碑刻,这就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期刊
《说苑》的编纂目的  《说苑》是西汉刘向主持校理皇家图书期间编成的一部历史故事集。在《说苑序奏》中,刘向说道:“所校中书《说苑杂事》,及臣向书、民间书、诬校雠,其事类众多,章句相溷,或上下谬乱,难分别次序。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者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令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新苑》,皆可观。臣向昧死。”  《说苑序奏》是《说苑》的
期刊
颜之推,字介,山东临沂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颜氏家训》包含着丰富的家风家训内容,在古代家庭教育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家教思想很多,我们将分期予以讲解。本期讲解两条具有纲领性的家训。  在颜之推看来,治家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它如同治国一样重要且不易。“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
期刊
关于“俭”的意义,从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收集的资料来看,本来是指“约束、限制、节制”。所以,古人所说的“俭”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各个方面的自我约束。  那么,在老子看来领导者之“俭”有哪些内涵呢?  首先,老子认为,领导者追求奢侈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好处,会伤身。老子叮嘱领导者要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即“去甚,去奢,去泰”。他语重心长地说:“五颜六色的东西都要去看,就会眼花缭乱;
期刊
初,上之立非宰相意a,故楊嗣复、李珏相继罢去b,召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c。九月,甲戌朔d,至京师。丁丑,以德裕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e。  庚辰,德裕入谢,言于上曰:“致理之要,在于辩群臣之邪正。夫邪正二者,势不相容。正人指邪人为邪,邪人亦指正人为邪,人主辩之甚难。臣以为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故正人一心事君,而邪人竞为朋党。先帝深知朋党之患,然所用卒皆朋党之人f,良由执
期刊
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①,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也。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②。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③,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 
期刊
不起眼的第八章  《茶经》中很多篇章,常常被人忽略,第八章就属于这种情况。别看它字数不少,但认真读下来的人却不多。这一章名叫“八之出”,顾名思义是讲茶叶产地的问题。陆羽生活在唐代,《茶经·八之出》自然主要反映了唐代茶产地的情况。  正是由于这一章写的是唐代的情况,因此“时效性”过强,“八之出”仿佛成了《茶经》中最早过时的章节。茶经过了千余年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若拿“八之出”当一份
期刊
四、会昌首相:摧抑藩镇  李德裕在浙西、西川任上的政绩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从太和七年(833)二月到八年九月,李德裕做了一年多时间的宰相,后被李宗闵取代。李宗闵从兴元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同时出李德裕为兴元节度使,未及赴任,再改检校尚书左仆射、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苏常杭润观察等使。其间,还因漳王问题被贬黜。李训事件之后,文宗又任命李德裕为浙西节度使。这已经是他十年之间第三次出任浙西节度使了。
期刊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这四句诗,奉劝世人虚己下人,勿得自满。古人说得好,道是:“满招损,谦受益。”俗谚又有四不可尽的话。那四不可尽?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你看如今有势力的,不做好事,往往任性使气,损人害人,如毒蛇猛兽,人不敢近。他见别人惧伯,没奈他何,意气扬扬,自以为得计。却不知八月潮头,也
期刊
从藏书票文化发展史来看,藏书票不是一种单纯的版画艺术表现形式,而是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它尽管画面较小,却可以在方寸之间令人从中感悟东西文化的缤纷映影,品藻古今书趣逸情,追寻神话与历史的缩影,观察人物爱书的心迹和图书馆藏书的源流,体验人文与艺术融合的升华……  藏书票作为一种载体,源自西方的藏书文化传统,是依附于图书而衍生出的艺术作品,是寄托了图书收藏者主观愿望的表现物。票主不仅将此作为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