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模式是多样化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阐述历史‘1+1’ 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历史‘1+1’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024-02
2019年4月,广东新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台,除了彰显“选择性”的教育理念外,更进一步突出了物理、历史两个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大类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基础作用,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学生的选考科目组合,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地方实际,更好满足当地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需求。面对现高考改革,对历史老师、历史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2017年版课程方案里要求:广大教师要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教材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地学习,注重对学生过程的评价。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教育教学领域内一场深刻的革命。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和培养目标。而高中历史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导致历史课堂比较沉闷,加上高考改革后,加大了对历史考查的难度,这都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广大历史教师在课改转型时期研究的重点。
历史‘1+1’教学模式模式,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情境、以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到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其内涵是:一个核心:生成性;一个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一个基本教学模式: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建构、检测评价。下面以“历史‘1+1’教学模式”模式为例,探讨面对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转变。
一、建课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没办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没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与现代教育的要求是背离的。而课堂的生成性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从思与思的碰撞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师每堂课要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学生、每个小组来完成,互动、答疑由小组每位成员轮流进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更要高于教材,以教材为基础,紧扣生活实际,进行拓展、演绎、提升,将学习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展现,让学生全员参与,多角度全方位体验研究,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平台的转变——构建基于导师制的合作学习小组
传统教学是大班教学,统一由老师讲授,而“历史‘1+1’教学模式”实施的平台是基于导师制的合作学习小组。通过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平衡、班干部的分布、学生性格、特长等等指数,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方法,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組。这种分法便于班级管理、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班级的良性发展,而学习小组的科学编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学习小组组建好后,还要通过导师辅导,以小组文化建设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以完善的评价机制激励同学们参与小组讨论、小组帮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来,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发展,把枯燥的课堂变得充满激情与生机。
三、教师备课的转变:导学案的编写及知识的巩固深化
我们都知道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备课包括很多方面的,但是唯独没有备导学案的,作为新课改带来的变化,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方式该如何去备课呢?特别是该如何将导学案备的完美呢?这是对教师的一个巨大挑战。要编一个好的导学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要求老师要研究课程、课标、教材及高考题,整体把握重难点、核心知识。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制作,跳出教材看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通过设置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自主学习,引导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
通过导学案这一方法,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释疑、课后巩固复习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教师则借助导学案这一方法,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成效与不足
通过是三年“历史‘1+1’教学模式”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的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暴露了不少不足之处。
(一)成效方面
1.有利于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重心,如在教学中,当发现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时我会及时将教学重心转向基础教学,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注重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衔接,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兴趣及历史理念。 2.再导学案展示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不足,甚至对简单的历史问题都无法理解,至于历史方法、历史解题技巧更是一窍不通,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放慢教学进度,注重对学生历史问题解析方法的训练,技巧的启发,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服务大多数学生。
3.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的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
4.课改带来了历史教学许多新问题,如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目的的不同等。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课标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特别是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不仅是教授历史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有意识的采用探究式的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历史学科的素养均发生了明显改变。
(二)不足方面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仍有上升空间,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充扩展,哪些应略讲,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本届高二学生将参加新高考,考试的方向、难度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该讲到哪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如何切合高考的方向,仍需加强研究。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仍需继续探索。
4.虽然在上岗前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術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
总的来说,历史‘1+1’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可取方式,我们还会继续探索,继续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齐健,主编.《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2]吴快华,谭立义主编.《有效教学基本功1——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吉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3]李庆忠,唐凌,主编.《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12月第1版.
[4]赵亚夫.《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5]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彭禹,等.《历史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6]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关键词】 历史‘1+1’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024-02
2019年4月,广东新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台,除了彰显“选择性”的教育理念外,更进一步突出了物理、历史两个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大类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基础作用,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学生的选考科目组合,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地方实际,更好满足当地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需求。面对现高考改革,对历史老师、历史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2017年版课程方案里要求:广大教师要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教材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地学习,注重对学生过程的评价。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教育教学领域内一场深刻的革命。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和培养目标。而高中历史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导致历史课堂比较沉闷,加上高考改革后,加大了对历史考查的难度,这都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广大历史教师在课改转型时期研究的重点。
历史‘1+1’教学模式模式,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情境、以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到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其内涵是:一个核心:生成性;一个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一个基本教学模式: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建构、检测评价。下面以“历史‘1+1’教学模式”模式为例,探讨面对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转变。
一、建课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基本上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没办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没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与现代教育的要求是背离的。而课堂的生成性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从思与思的碰撞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师每堂课要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学生、每个小组来完成,互动、答疑由小组每位成员轮流进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更要高于教材,以教材为基础,紧扣生活实际,进行拓展、演绎、提升,将学习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展现,让学生全员参与,多角度全方位体验研究,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平台的转变——构建基于导师制的合作学习小组
传统教学是大班教学,统一由老师讲授,而“历史‘1+1’教学模式”实施的平台是基于导师制的合作学习小组。通过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平衡、班干部的分布、学生性格、特长等等指数,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方法,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組。这种分法便于班级管理、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班级的良性发展,而学习小组的科学编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学习小组组建好后,还要通过导师辅导,以小组文化建设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以完善的评价机制激励同学们参与小组讨论、小组帮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来,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发展,把枯燥的课堂变得充满激情与生机。
三、教师备课的转变:导学案的编写及知识的巩固深化
我们都知道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备课包括很多方面的,但是唯独没有备导学案的,作为新课改带来的变化,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方式该如何去备课呢?特别是该如何将导学案备的完美呢?这是对教师的一个巨大挑战。要编一个好的导学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要求老师要研究课程、课标、教材及高考题,整体把握重难点、核心知识。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制作,跳出教材看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通过设置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自主学习,引导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
通过导学案这一方法,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释疑、课后巩固复习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教师则借助导学案这一方法,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成效与不足
通过是三年“历史‘1+1’教学模式”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的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暴露了不少不足之处。
(一)成效方面
1.有利于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重心,如在教学中,当发现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时我会及时将教学重心转向基础教学,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注重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衔接,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兴趣及历史理念。 2.再导学案展示过程中还发现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不足,甚至对简单的历史问题都无法理解,至于历史方法、历史解题技巧更是一窍不通,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放慢教学进度,注重对学生历史问题解析方法的训练,技巧的启发,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服务大多数学生。
3.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的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
4.课改带来了历史教学许多新问题,如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目的的不同等。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课标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特别是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不仅是教授历史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有意识的采用探究式的方法,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历史学科的素养均发生了明显改变。
(二)不足方面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仍有上升空间,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充扩展,哪些应略讲,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本届高二学生将参加新高考,考试的方向、难度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该讲到哪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如何切合高考的方向,仍需加强研究。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仍需继续探索。
4.虽然在上岗前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術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
总的来说,历史‘1+1’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可取方式,我们还会继续探索,继续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齐健,主编.《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2]吴快华,谭立义主编.《有效教学基本功1——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吉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3]李庆忠,唐凌,主编.《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12月第1版.
[4]赵亚夫.《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5]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彭禹,等.《历史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6]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