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继续社会化进程中的时空变动分析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kang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继续社会化视角分析贫困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时空上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新问题的产生、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生存环境的忽略、真正继续社会化问题的转移。研究发现,单方面完善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补助政策和心理健康发展无助于贫困大学生继续成才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将贫困大学生的继续成才发展纳入社会化的背景中进行分析,从而准确了解贫困大学生完成继续社会化时所出现的困难。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时空变动;继续社会化
  一、时空与社会时空
  20世纪晚期,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深深地镶嵌在宏观的上层建筑中以及微观自然人的生活形态里。吉登斯认为,时空是社会实践的构成部分。 他所提出社会时空新的特征包括时空延展、时空重组和时空分离。吉登斯在利用时空结构来解释现代社会所存在的基本矛盾时提出:“在时空延伸过程里,一方所发生的状况很可能在另一方中发生时有所偏差或者完全不同。”这意味着存在时空延伸关系与时空压缩关系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
  景天魁所提出的时空压缩观点,就是运用吉登斯的概念,通过解决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问题,完成原本需要多个时空才能完成的社会变革,从而进一步印证时空压缩的可行性。
  就目前中国来讲,大学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域,大学生入学前后要经历从“自然人”慢慢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渐渐学会承担责任。贫困大学生从进入大学那一刻起即进入了一种互动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仅指活动的分配,还指所有活动按发生场所的特征所做的协调合作。这种协调合作既包括时间也包括空间。非贫困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时,因贫困大学生时空中途出现断层,即原有的早期社会化空间环境发生改变,这种互动会造成贫困大学生的不安,让他们在新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必须先去适应新的空间特点,再重新找到合适的自我定位以及与人相处的方式,更好地完成个人的继续社会化。
  目前高校普遍认为,通过直接的物质资助就可以解决贫困学生的大部分问题,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需求。究其原因,这种政策体系的制订并没有考虑和照顾到贫困大学生早期社会化所属地区的独特性,而是更加倾向于以非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内容为标准去定义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困难,这样会带来诸多方面的问题。第一,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两者所处生存环境不均衡,所造成的感受也不相同。单纯靠资金资助,甚至将其指标化,只会导致问题被敷衍化,并未真正改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第二,贫困大学生在步入大学后原本相对闭塞的空间环境发生了质的飞跃和改变,在获得社会和学校物质上的帮助后,如何在陌生的、开放的新的空间环境下实现继续化成了非常紧要的问题。
  因此,进一步完善大学资助帮扶体系,进行多维度的帮扶,健全贫困大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素质,将会使其尽早走出困境,融入继续社会化环境。
  二、大学生继续社会化的维度
  根据个人发展规律,人的社会化基本由两部分构成,18周岁前的社会化以及18周岁后的社会化。前者为个体成年后的继续发展提供基础,通常称其为早期社会化;后者则要适应环境、解决矛盾,称为继续社会化。早期社会化是个人完成社会化所必经的階段,如果一个人未完成早期社会化,那在之后的生产生活中将无法融入社会,成长为正常的社会人。但是,社会化又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贫困学生更需要在走入大学之后完成个人继续社会化。
  贫困大学生继续社会化包含了多个维度,本文讨论的关系分别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和伦理学三个学科角度选取的。无论是从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成本,还是贫困大学生所接受的物质变化来看,都必须有经济属性作为支撑。同样,贫困大学生继续社会化还受社会道德与人际交往的潜在影响。
  从社会学视角看,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沟通互动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进行沟通交流时,会不自觉遵循一系列的社会既定准则。非贫困大学生更具有积极主动的乐观性格,渴望与贫困大学生达成较为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但是受经济条件困扰的贫困大学生,日常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会产生负面情绪,很多贫困大学生对与他人过多交谈和接触抱有抵触心理,进而封闭自己。面对无法改变的经济状况和困境,贫困大学生会因为一些悲观情绪使生活态度变得沉默,不敢与人近距离接触,在生活的尊严与自卑情结之间不断纠结,这也让他们既希望与其他同学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又退缩不敢与人过多接触。
  从经济学视角看,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精准帮扶使得贫困大学生获取了物质生活的一点改善。非贫困大学生在可以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有权利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但因贫困大学生的物质前提来源于高校补助,因此被社会道德默认为无权享有更珍贵的资源,如笔记本电脑、畅销款智能手机或较好的饮食条件、流行的品牌服饰等。
  从伦理学视角看,贫困大学生因自身经济条件,被其他社会成员认定为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甚至针对他们出现了特殊的道德准则要求。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是构建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科学化体系的前提。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应尽力消解这种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使其与非贫困大学生一样享有平等化、统一化的社会待遇,从而有效解决贫困大学生同社会存在的矛盾。
  三、贫困大学生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时空变动分析
  早期社会化过程与进入大学后的继续社会化过程都存在时间矛盾和空间矛盾。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早期社会化中的偏颇、特别是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生脱离原本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原有的时间矛盾和空间矛盾就已经不复存在,这时学生进入陌生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开始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业,个体社会化进入全新的进程。贫困大学生过去的早期社会化经历已经成为残缺的存在,他们当下需要面对的是拥有崭新标准的、完全不同于既有经验的大学生活。这就是贫困大学生在继续化社会过程中不得不面临严重的时空伸延、时空压缩、时空脱域、时空重组和超越进化等问题。   1.时空伸延与时空压缩
  时空伸延与时空压缩是相同条件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均不可独立发生。 在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中,时间与空间参与了“存在”的形成,它们是“塑造”现实存在的内在因素。非贫困大学生的继续社会化,是在以优质的物质条件为前提而不断升华进步的过程中有序发展的,以非贫困大学生的继续社会化作为对比,更有利于研究探讨贫困大学生入学后所完成的继续社会化的问题。
  贫困大学生在接受高校贫困补助后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都要优于过往,而继续社会化过程也早已脱离了前期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所给予特定条件。受新环境和更高水平物质条件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和生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与此同时,贫困大学生的早期社会化环境出现断层,他们不得不重新架构新的空间形态,以此来适应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社会紧缩和挤压,一是来自内部,一是来自外部。在大学校园里,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关系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但是非贫困大学生前期社会化的具体进程仍会对其在大学期间完成的继续社会化造成影响。所谓来自外部的压缩或挤压,是指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虽然接受了高校体系所提供的物质援助,但是在社会文化上仍处于边缘状态。这时非贫困大学生的先天优势就被衬托出来,他们的社会化时空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扩张性,并不断向贫困大学生挤压。这是由于先天的家庭物质条件的巨大差异决定的。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本是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关系,社会空间因为扩张被强制进行协调,使贫困大学生被迫填充进新的社会化内容。同时在内部方面,主观上贫困大学生会不断积极学习,或者无奈接受非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学习生活习惯和思想价值观念,努力模仿非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以此更好地融入接受了较好物质条件资助下所形成的新时空环境。
  虽然这是贫困大学生在适应和融入现代社会的必经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系列主动与被迫的学习接纳会造成他们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的自卑和孤独感,并很有可能使贫困大学生产生较为严重的认知障碍。
  2.时空脱域和时空重组
  吉登斯认为,之所以出现时间和空间的分离主要由于现代化发展所致,不仅如此,空间和场所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分离。时间和空间不需要通过地域间的关系而相互作用,在某种条件下两者可以单独作用。
  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在大学内接受资助体系的资助帮扶,取得更优质的物质条件,这使他们的社会化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进入社会脱域状态,即摆脱原有早期空间环境。当贫困大学生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产生断裂时,贫困大学生继续社会化所处的新时空形态慢慢确立。
  从时间角度讨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化从始至终并没有出现中断和分离。 但早期社会化的产物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大学生大学期间的继续社会化过程。贫困大学生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以便更好地完成脱域状态下的继续社会化,这也使他们的继续社会化进程变得异常困难和艰辛。
  3.超越进化
  个体在大学阶段的继续社会化也被看作个体的现代化过程。在我国,由于大学生几乎成为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属于社会分层中的中上游层面,并肩负着国家经济、文化繁荣的重任。
  个体现代化过程意味着个体在各个方面的全面發展,在社会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个体的现代化过程可以是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发展,也可以是行为举止和生活态度方面的进步。个体社会化进程与社会现代化过程从具体内容与外在表现、产生动机与影响因素、发生前提与最终结果等很多层面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影响的。个体社会化是促成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历史演变的条件与基础,而社会现代化发展则是个体社会化的前行动力和必要因素。
  但是,社会现代化前提是个体社会化,个体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发生社会化,当社会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下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贫困大学生继续社会化也是希望可以最终达到人的现代化,这就需要具备较高的物质条件去支撑贫困大学生完成社会化转型。从本质上讲,这受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时空压缩困境影响。
  为了更好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四年高等教育的学习任务,国家已经实行了奖助困补等资助优惠政策,很多高校为新生开辟“绿色通道”“校园绿卡”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的一站式助学措施,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客观地解决了很多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贫困大学生所承担的不仅仅是经济压力,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经济困难而造成教育的缺失,致使贫困大学生早期社会化残缺,这种缺失使得许多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多呈现出任意、散漫的状态。而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学生则大多拥有由家长精心设计的培养计划,按部就班、一步步享受优渥的教育条件,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根本无力承担的。
  所以,尽快掌握贫困大学生成年后在完成继续社会化时所发生的时空变动的特点,超越断层期帮助贫困大学生成功过渡到继续社会化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值得社会关注的是,超越进化的含义并不是让我们忽略或是闭口不谈贫困大学生的这一阶段 ,恰恰相反,这要求我们不仅仅要简单地关注,更要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继续社会化升级优化。超越进化不仅仅可以帮助他们在完成继续社会化时较好地优化、完善时空结构,更为贫困大学生实现继续社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Giddens,Anthony.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2.
  [2]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7-24.
  [3]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9(6):55-58.
  [4]陈录生.西方社会化理论与中国人的社会化[J].中州学刊,1997(4).
  [5]李福宝.丁桂兰.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浅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6]杨植强.城乡文化差异下的在校农村大学生继续社会化[J].社科纵横,2010(12).
  [7]赵克荣.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1(1).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近年来,随着“尔雅网络通识课程”的引入,我校逐步形成了“教师线下授课+尔雅网络通识课”的公共选修课模式,对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传统模式选修课实施情况  我院教务处根据各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院自身特色和优势,统一规划,组建了涵盖艺术、工科、经管等类别的公共选修课。学生
期刊
摘 要: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高校越来越致力于教学方法改革,着力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受此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受到一定冲击和弱化。本文即着眼于此,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教师;教学;主导作用  一、引言  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學”这两种行为的讨论中,存在“学生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的观点。这两种理论各有所重,但不够客观。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理
期刊
摘 要:山东博兴乐安实验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肩负的使命,探索教育管理策略,让教师成为教育工作的主人,进一步把优质教育诠释为“优秀的教师队伍”“优异的教育质量”,诸多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措施  近几年来,山东博兴乐安实验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及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种乐学善学、乐研善研、乐教
期刊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 的关键环节之一,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唯有辅导员和大学生两者互助成长,才能解决目前他们之间存在的感情淡漠、缺乏思想交流等问题,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共同成长  当前,大学生对于辅导员的认识大都局限于生活与学习的管理上。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辅导员的作用日益削弱,大学生也忽视了辅导员对其生活与学习的积极影响。然而,在开放自由的
期刊
摘 要:爱心是教育的基础,教师若要无愧于崇高的使命,就要用心育人,做合格教师,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中谱写辉煌篇章。  关键词:爱心;育人;合格教师  一、教育事业的基础——爱心  人们歌颂教师:写下真理,擦去功利,举起别人,奉献自己。是的,在学生的学业方面,教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学生与人相处方面,教师教给他们真诚为人、踏实做事的方法,要求他们待人诚信友善;当学生犯错误时,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高校教学活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一、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仍在不断加大招生规模。2005年,高校录取人数为504万人,录取率为57%;2015年,高校录取人数为700万人,录取率达到75%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新余市高等职业院校体育类保险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保险发展滞后,存在参保对象保险意识不浓厚、保险种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保险;现状;对策  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观赏性和娱乐性,是充满无限活力与激情的活动。但是,在不断向人类自身生理极限挑战同时,体育运动也伴随着一定的伤害风险,所以保险是体育活动参与人员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严峻,高校要通过平衡模式、认知模式、社会模式等手段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心理危机干预要追根溯源,强化心理危机源管控;加强心理危机专项教育,提升学生对心理危机的认知度;积极寻求支持,实现干预主体多元化;防患未然,构建危机预警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绝大多数只是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没有针
期刊
摘 要:中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小学教师。小学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合格。因而中师教育应该以德育为本,真正树立全员动员、全员抓德育的思想。  关键词:中师;德育;素质  中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所呈现的问题已经到了一个亟须解决的地步。那么,如何进行中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重视德育  中等师范学校主要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要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学高为师,
期刊
摘 要:体验式文化教育是目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且实际效果明显的一种素质教育手段,而农林院校在体验式的文化建设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探索农林院校体验式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模式,在现实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体验式;文化建设;综合素质  农林类教学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育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历史重任,如何紧密地结合办学定位和农林特色,增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对我国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