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一般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语言、教具,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道理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我们历史教学,由于历史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再重现,学生很难再感受当时的历史情景,而多媒体恰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计算机只是常规教学媒体中的一种,教学媒体的选择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主要媒体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而定,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要片面强调计算机媒体的作用。
比如,对于历史课来说,讲文化史、科技史采用多媒体技术可能效果就好一些,讲战争史效果也可以,但讲政治史、经济史的效果就不太理想了。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技术形式新颖、自主意识强,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展现历史史实,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等器官的活动,学生置身于一个由音、像、文字组成的环境中,充分感受到所给予的历史场景带来的心灵震撼,从而对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如教材中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内容是比较简略的,光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一定会产生深刻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帝國主义投降的全方位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胖子”在广岛、长崎上空升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场面;毛泽东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音;日本外相重光癸、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再如,在讲到香港回归时,我给学生放映了香港回归的视频,江泽民和董建华的声音深深激励着同学,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通过这种集视、听、触为一体的教学手段,使这些活生生的场面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对这段历史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既然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在平时历史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这种现代化手段,来使我们的历史课更加生动、高效。下面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节课为例来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形象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教学难点是遵义会议,上课时先播放毛泽东的《长征》MTV,在雄壮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声像中让学生在短短的1分28秒就切身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从而激发了学生对长征这段历史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边浏览课件边重点分析长征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形成对第五次反“围剿”的正确的认识。因此,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能高度浓缩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我设计了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动态示意图,百年中国之《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和过草地的片段和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引导学生“重走长征路”:1934年10月瑞金→湘江(人员损失过半)→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填图的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遵义会议,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了《遵义会议》的视频,通过4分钟的视频,学生对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内容、意义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充分认识到遵义会议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样就回归了历史情境,极大的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大了课堂的容量。
三、模拟历史情境,组织“长征故事我来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讲解贯穿全课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长征故事我来讲”的活动,并适时用多媒体显示红军长征途中吃的野菜、红军强渡的泸定铁索桥、红一方面军翻过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后部分将士留影、黄镇的长征漫画等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长征的悲壮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生不仅重温了这段历史的艰辛,而且对长征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同时,设计了一个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了那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的小讨论。这样,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再配合信息技术的声、图、影效果,能使他们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最后,在歌曲《十送红军》的宏伟声乐中结束本课。多媒体运用于历史教学,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传播渠道,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效率。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还需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让信息技术很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比如,对于历史课来说,讲文化史、科技史采用多媒体技术可能效果就好一些,讲战争史效果也可以,但讲政治史、经济史的效果就不太理想了。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技术形式新颖、自主意识强,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展现历史史实,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等器官的活动,学生置身于一个由音、像、文字组成的环境中,充分感受到所给予的历史场景带来的心灵震撼,从而对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如教材中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内容是比较简略的,光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一定会产生深刻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帝國主义投降的全方位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胖子”在广岛、长崎上空升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场面;毛泽东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音;日本外相重光癸、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再如,在讲到香港回归时,我给学生放映了香港回归的视频,江泽民和董建华的声音深深激励着同学,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通过这种集视、听、触为一体的教学手段,使这些活生生的场面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对这段历史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既然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在平时历史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这种现代化手段,来使我们的历史课更加生动、高效。下面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节课为例来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形象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教学难点是遵义会议,上课时先播放毛泽东的《长征》MTV,在雄壮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声像中让学生在短短的1分28秒就切身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从而激发了学生对长征这段历史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边浏览课件边重点分析长征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形成对第五次反“围剿”的正确的认识。因此,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能高度浓缩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我设计了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动态示意图,百年中国之《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和过草地的片段和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引导学生“重走长征路”:1934年10月瑞金→湘江(人员损失过半)→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填图的能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遵义会议,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了《遵义会议》的视频,通过4分钟的视频,学生对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内容、意义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充分认识到遵义会议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样就回归了历史情境,极大的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大了课堂的容量。
三、模拟历史情境,组织“长征故事我来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讲解贯穿全课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长征故事我来讲”的活动,并适时用多媒体显示红军长征途中吃的野菜、红军强渡的泸定铁索桥、红一方面军翻过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后部分将士留影、黄镇的长征漫画等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长征的悲壮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生不仅重温了这段历史的艰辛,而且对长征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同时,设计了一个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了那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的小讨论。这样,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再配合信息技术的声、图、影效果,能使他们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最后,在歌曲《十送红军》的宏伟声乐中结束本课。多媒体运用于历史教学,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传播渠道,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效率。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还需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让信息技术很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