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忠实走了,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无血缘、不沾亲、非同道,但我却十分伤悲。何也?陈公好人!我虽俗子,自以为无“搭名人电梯,升自己高度”之俗念。作为一名警察,非文学圈内之人,写下这些文字,只想远扬陈公高尚之品德,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位慈祥的老人。
昨天下午,专门抽时间去印刷厂,看了一下正在印制中的散文集《文开心扉》的进展程度,工人师傅说,五一节过后即可装帧完成。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书,虽然所收文章都是已经发表过的作品了,但集成厚厚的一本书还着实令我高兴。在编排成册的过程中,曾数次得到陈忠实先生的指点。老人家不惜年事已高,身体欠佳,还亲自题了书名,使这只丑小鸭在先生墨宝“文开心扉”的映衬下,似乎有了“金凤凰”的味道。当时我就在思忖,这第一本书要先送给谁呢?毫无疑问,要奉上尊敬的陈先生了。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夜里真的就梦到了先生,梦到又一次来到先生的帐下,聆听先生的教诲。可今天早上,公元2016年4月29日(丙申年三月二十三日),还在上班路上的我却惊闻噩耗,陈忠实先生不幸病逝!痛哉,痛哉!难圆心愿,有愧先生啊!
说起与陈忠实先生的交往,可谓是忘年之交,先生要长我二十多岁。在《白鹿原》诞生之前,先生的名字就已如雷贯耳了。因为我从小爱好文学,经常会从报刊杂志上读到先生的美文。但第一次面见先生,却已到了1998年。这年的一月十七日,是个星期六,我记得很清楚,天气格外晴朗但却异常寒冷,西安南郊的小寨图书大厦却热闹非凡,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签名售书活动就在大堂举行。早晨不到八点我就赶到书店外,想着开门时能赶个头名呢,哪知门外却排起了上百人的长队。一直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如愿得到了先生的签名书,便如获至宝般地细读起来。老实说,此前我并没有看过此书,只是慕名《白鹿原》获了茅盾文学奖。这部深受普通读者喜爱,被专家们普遍赞誉为“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我连读两遍,并写下了大量心得体会,这里暂且不表。
此后不久,经朋友引荐,专程登门拜访了先生。先生得知我是一名警察后,便饶有兴趣地聊了起来:“是搞内勤,写材料吧?”我说不是,参加公安工作十几年来一直搞侦查破案呢。当年我刚好成功地破获一起特大盗窃案,便喋喋不休地讲起了破案经过。先生笑说:“你有这么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得天独厚啊!”这是我第一次亲临先生帐下听指点。不久便写出了首个自传式纪实作品《我的“滑铁卢”之战》,发表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无论是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警示,还是对同仁们的工作启示,都有良好的效果,更难能可贵的是给我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极大的自信。在此后十几年漫长的岁月里,我始终工作在侦查破案的第一线,参与和指挥了许多大案、要案的侦破,也写了不少纪实类作品。但由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又觉得先生是个日理万机的鼎鼎名人,便很少联系,每年也就鲜有的那么一两次吧。2000年年初,我被提拔为副处长后去拜访先生,闲聊时谈及《白鹿原》中的一個情节:白嘉轩身为族长,为了整治家族之风,就让参与赌博的族人把手伸进开水锅里……我笑说:“白族长这一招比现在的法律都管用啊!”先生则连连摆手:“不可比,不可比!你当了领导,能想事善想事,就能成事。”及至后来,读了先生的《〈白鹿原〉创作手记》,我才明白在沉积了两千多年封建文化封建道德的白鹿原上,威严的氏族祠堂是属于这道原的个性化禀赋,是这部小说的重要命题之一。时光悄然过去了二十多年,在倡导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下,先生笔下的“氏族祠堂”里无疑存有许多值得发扬光大的瑰宝。
2014年春节,作家刘元林送我一本他的散文集《坡嗲》。书中所表达的对质朴生活的留恋、对人间真情的追寻,读来让人赞叹、沉思。让我爱不释手的还有陈忠实先生题写的书名“坡嗲”二字。元林介绍说,当陈先生得知他是陕西乡党,书的内容又是家乡的人和事时,便爽快地答应题写书名。而他言及润笔时,先生竟倔强到连提都不许提的程度。在场的人听后无不为之感动。受元林出书的启发,是年7月在与先生的一次聚会中,我也斗胆提说:“陈老师,我想出本散文集,请您题写个书名。您看……”先生接过我的话音,爽朗地说:“你们当警察的人很辛苦,能出书那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啊。你把书名发个短信来吧。”我当时的兴奋之情简直溢于言表。三天后的中午,先生打来电话说:“你的书名我写好了。《文开心扉》对吧?写了两幅,你从中挑选个满意的吧!我让杨毅给你送去。”我赶忙说:“不用麻烦杨主任,我来取吧。”挂了电话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突然想起多年前曾读过的汪国真的一句诗,“我本想得到一片绿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森林。”可敬的陈老师,您的认真,您的大度,该如何去感谢呢?稍加思量,我立即出门去购买先生平时爱抽的巴山雪茄,可许多商店竟然没货,一问售货员才知道这种廉价的卷烟利润太低,平时进货也就最多五包而已。我连跑了四家商场才购得了二十包,便直接赶往先生位于石油大学的工作室。进门尚未落座,先生就指着我手里的东西嗔怪道:“这是弄啥嘛?你坏我规矩么……”我忙愧笑说:“一点心意,下不为例!”
文至此,心很疼,悲难抑,撂笔撂笔!
斯人已去芳香依旧;先生之正名必远扬。哲人之言,死去的是病毒,留下的是精神。但愿陈公忠实的精神永远烛照后世,更愿公之躯体宁静地与大地相融与山川相依。
昨天下午,专门抽时间去印刷厂,看了一下正在印制中的散文集《文开心扉》的进展程度,工人师傅说,五一节过后即可装帧完成。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书,虽然所收文章都是已经发表过的作品了,但集成厚厚的一本书还着实令我高兴。在编排成册的过程中,曾数次得到陈忠实先生的指点。老人家不惜年事已高,身体欠佳,还亲自题了书名,使这只丑小鸭在先生墨宝“文开心扉”的映衬下,似乎有了“金凤凰”的味道。当时我就在思忖,这第一本书要先送给谁呢?毫无疑问,要奉上尊敬的陈先生了。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夜里真的就梦到了先生,梦到又一次来到先生的帐下,聆听先生的教诲。可今天早上,公元2016年4月29日(丙申年三月二十三日),还在上班路上的我却惊闻噩耗,陈忠实先生不幸病逝!痛哉,痛哉!难圆心愿,有愧先生啊!
说起与陈忠实先生的交往,可谓是忘年之交,先生要长我二十多岁。在《白鹿原》诞生之前,先生的名字就已如雷贯耳了。因为我从小爱好文学,经常会从报刊杂志上读到先生的美文。但第一次面见先生,却已到了1998年。这年的一月十七日,是个星期六,我记得很清楚,天气格外晴朗但却异常寒冷,西安南郊的小寨图书大厦却热闹非凡,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签名售书活动就在大堂举行。早晨不到八点我就赶到书店外,想着开门时能赶个头名呢,哪知门外却排起了上百人的长队。一直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如愿得到了先生的签名书,便如获至宝般地细读起来。老实说,此前我并没有看过此书,只是慕名《白鹿原》获了茅盾文学奖。这部深受普通读者喜爱,被专家们普遍赞誉为“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我连读两遍,并写下了大量心得体会,这里暂且不表。
此后不久,经朋友引荐,专程登门拜访了先生。先生得知我是一名警察后,便饶有兴趣地聊了起来:“是搞内勤,写材料吧?”我说不是,参加公安工作十几年来一直搞侦查破案呢。当年我刚好成功地破获一起特大盗窃案,便喋喋不休地讲起了破案经过。先生笑说:“你有这么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得天独厚啊!”这是我第一次亲临先生帐下听指点。不久便写出了首个自传式纪实作品《我的“滑铁卢”之战》,发表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无论是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警示,还是对同仁们的工作启示,都有良好的效果,更难能可贵的是给我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极大的自信。在此后十几年漫长的岁月里,我始终工作在侦查破案的第一线,参与和指挥了许多大案、要案的侦破,也写了不少纪实类作品。但由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又觉得先生是个日理万机的鼎鼎名人,便很少联系,每年也就鲜有的那么一两次吧。2000年年初,我被提拔为副处长后去拜访先生,闲聊时谈及《白鹿原》中的一個情节:白嘉轩身为族长,为了整治家族之风,就让参与赌博的族人把手伸进开水锅里……我笑说:“白族长这一招比现在的法律都管用啊!”先生则连连摆手:“不可比,不可比!你当了领导,能想事善想事,就能成事。”及至后来,读了先生的《〈白鹿原〉创作手记》,我才明白在沉积了两千多年封建文化封建道德的白鹿原上,威严的氏族祠堂是属于这道原的个性化禀赋,是这部小说的重要命题之一。时光悄然过去了二十多年,在倡导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下,先生笔下的“氏族祠堂”里无疑存有许多值得发扬光大的瑰宝。
2014年春节,作家刘元林送我一本他的散文集《坡嗲》。书中所表达的对质朴生活的留恋、对人间真情的追寻,读来让人赞叹、沉思。让我爱不释手的还有陈忠实先生题写的书名“坡嗲”二字。元林介绍说,当陈先生得知他是陕西乡党,书的内容又是家乡的人和事时,便爽快地答应题写书名。而他言及润笔时,先生竟倔强到连提都不许提的程度。在场的人听后无不为之感动。受元林出书的启发,是年7月在与先生的一次聚会中,我也斗胆提说:“陈老师,我想出本散文集,请您题写个书名。您看……”先生接过我的话音,爽朗地说:“你们当警察的人很辛苦,能出书那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啊。你把书名发个短信来吧。”我当时的兴奋之情简直溢于言表。三天后的中午,先生打来电话说:“你的书名我写好了。《文开心扉》对吧?写了两幅,你从中挑选个满意的吧!我让杨毅给你送去。”我赶忙说:“不用麻烦杨主任,我来取吧。”挂了电话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突然想起多年前曾读过的汪国真的一句诗,“我本想得到一片绿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森林。”可敬的陈老师,您的认真,您的大度,该如何去感谢呢?稍加思量,我立即出门去购买先生平时爱抽的巴山雪茄,可许多商店竟然没货,一问售货员才知道这种廉价的卷烟利润太低,平时进货也就最多五包而已。我连跑了四家商场才购得了二十包,便直接赶往先生位于石油大学的工作室。进门尚未落座,先生就指着我手里的东西嗔怪道:“这是弄啥嘛?你坏我规矩么……”我忙愧笑说:“一点心意,下不为例!”
文至此,心很疼,悲难抑,撂笔撂笔!
斯人已去芳香依旧;先生之正名必远扬。哲人之言,死去的是病毒,留下的是精神。但愿陈公忠实的精神永远烛照后世,更愿公之躯体宁静地与大地相融与山川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