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纲要》指出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要让儿童真正地“做”科学,在做中体验,做中感悟,做中探索,做中创新。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不仅很好地实现幼儿对科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从多方面提升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使身心和能力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操作活动;重要作用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通过自身的各种活动,在他们直接接触种种具体事实,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概括性结论的过程。如果我们按照知识的逻辑性去指导幼儿进行科学的学习活动,那么幼儿的知识来源也大都局限于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这种积累知识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是枯燥而抽象的。新《纲要》指出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儿童真正地“做”科学,在做中体验,做中感悟,做中探索,做中创新。“做”科学充分地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把枯燥的静态讲授过程变为丰富的动态探究过程,极大地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深刻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本质。这种以“做”的形式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幼儿对科学的理解,更能从多方面提升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使其身心、能力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一、“做”而会观察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研究者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解。在科学活动中的观察,不仅仅是“仔细察看”,还是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观察。观察能力就是能够对观察或研究对象从多方面感知并进行精确描述的能力。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在“做”科学的过程中,比较多的需要幼儿通过自身的观察来进行科学实践,从而积累科学经验。在一次有关颜色变化的活动中,笔者先向幼儿交待,今天进行一项“调色活动”,然后发给每个幼儿一个调色用的小碟、一支水彩画笔,指导他们在红、绿、黄、蓝、紫等颜色中任意选取一种颜色,加入白色,用木棒搅拌,观察颜色会有什么变化。当幼儿进行搅拌时,他们就开始不断观察着颜色的变化,甚至连一些细微的变化都不放过,如白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混合前、混合中、混合后的不同色彩。他们还把自己调出来的颜色和原来的颜色一并涂在纸上,互相交换观看。通过比较发现了白色对其他颜色的影响——使之变浅。在“做”的过程中,幼儿进行的观察不仅仅是行为表现上的“看”,更多的是伴随着“看”而进行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观察。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比较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它是为了发现问题或认识事物的目的而去进行的感知活动。“做”科学不仅给了幼儿观察的机会,更是给了幼儿观察的目的与要求,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观察经验,从各个角度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并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观察品质和观察方法。
二、“做”而乐互动
所谓互动即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幼儿与幼儿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积极改变或依赖性行为的过程。在幼儿“找”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增加了交往的机会,他们会主动交换自己的发现,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些交往互动都是幼儿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幼儿自主性的表现。在“制作皮带”活动中,笔者请幼儿选择自己认为适合工具在皮带上画出等距离孔的标记,大部分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了类似于尺的积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的幼儿就发现虽然积木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似乎速度很慢。在实践中大家发现这里涉及到了在合适的工具里哪种工具使用最方便的问题,于是生成了新的课题。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纸条最方便、最快速,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长度,对折又使纸条上多了许多等距离的线条。但是在做标记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纸条比较容易滑动,做出的标记不够准确。于是笔者请失败的小朋友去学习同伴的方法,通过经验的交流,幼儿了解了用纸条做标记这个既快又好的方法。
俗话说:“十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只注意自己的发现与结果,还会主动与同伴合作互动,他们关注同伴、质疑同伴、为同伴“排忧解难”,也欣喜地获得同伴的建议和帮助,使班级成为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研究共同体。幼儿在与同伴互动中,极易激发他们产生积极的行为——关注周围世界,对周围世界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幼儿在互动的同时,与大家共同享受着成功的乐趣,他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大的学习研究群体之中。
三、“做”而多创新
对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受年龄特征影响,他们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在生活、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它一方面表现为好奇、好问,能大胆地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另一方面表现为能有与众不同的新说法,会进行不同角度的表达,在实践过程中有与众不同的活动方式、操作方式等。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因此,“做”科学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主动建构科学经验的中介,更是诱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因素。在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中,笔者提供给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两类材料,一类是牙签、积木,另一类是轮子、球,另外还提供了橡皮泥、报纸等辅助材料。先引导幼儿想办法让前一类材料滚起来,让后一类材料停止滚动。幼儿在操作探索时先是单一地操作这些材料,每个幼儿都想了不少的办法。而后他们不再满足于此,而是把两个、三个物品结合起来,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探究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幼儿了解了物体滚动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获取了有关物体滚动的浅显知识,既获得了知识,又拓展了操作探索的思路。
一个好的心理状态能激发人思维的灵敏度,做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这个极易受外界环境暗示的群体更是如此,科学活动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做”科学为幼儿提供了快乐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积极主动地用不同的操作方式发现科学现象,并大胆地寻求答案,充分感受了大胆探索、创新的过程。
四、“做”而善交流
所谓交流即在科学探索过程当中,幼儿以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对于事物的理解或对于该活动的感想心得等。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幼儿在个体操作活动中的所得可能是粗浅的,并不能完全解析活动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幼儿在个体操作活动中的所得可能是零星的,对现象的解释并不全面。但他们可以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来促进思考、完善认识、提升经验。在组织《会喝水的纸》活动时,幼儿将纸逐个投入到水中,然后观察纸到水里后的状态变化并进行记录交流。幼儿经历亲身实践后,交流时说出来的话也相当有科学味儿。其中一名幼儿的交流尤其经典,他从自己的操作程序出发进行交流,首先叙述了要做怎样的实验,接着描述自己是怎样把纸放进水里的,然后描述每张纸到水里后的状态及变化,最后得出结论。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进行实践的操作,而且通过嘴上的说将手上的做过渡到了头脑里的思考,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明晰、构建和提升科学知识与经验,从而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猜想假设时的交流让幼儿的各种想法得到宣泄;实验中的互相交流让孩子获得了借鉴、情绪得到了满足;实验后的交流让幼儿学会了根据事实来有条理地描述;延伸活动的交流让幼儿的思维得到飞跃……
“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做”科学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有效方式,“做”科学的过程让幼儿自身真正动起来了,幼儿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问题、乐于发现问题,更会观察、乐互动、多创新、善交流。“做”科学让幼儿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积累了初步的科学经验,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正确的科学态度。这就是——“做”出来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的设计[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阊西实验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操作活动;重要作用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通过自身的各种活动,在他们直接接触种种具体事实,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概括性结论的过程。如果我们按照知识的逻辑性去指导幼儿进行科学的学习活动,那么幼儿的知识来源也大都局限于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这种积累知识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是枯燥而抽象的。新《纲要》指出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儿童真正地“做”科学,在做中体验,做中感悟,做中探索,做中创新。“做”科学充分地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把枯燥的静态讲授过程变为丰富的动态探究过程,极大地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深刻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本质。这种以“做”的形式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幼儿对科学的理解,更能从多方面提升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使其身心、能力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一、“做”而会观察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研究者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解。在科学活动中的观察,不仅仅是“仔细察看”,还是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观察。观察能力就是能够对观察或研究对象从多方面感知并进行精确描述的能力。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在“做”科学的过程中,比较多的需要幼儿通过自身的观察来进行科学实践,从而积累科学经验。在一次有关颜色变化的活动中,笔者先向幼儿交待,今天进行一项“调色活动”,然后发给每个幼儿一个调色用的小碟、一支水彩画笔,指导他们在红、绿、黄、蓝、紫等颜色中任意选取一种颜色,加入白色,用木棒搅拌,观察颜色会有什么变化。当幼儿进行搅拌时,他们就开始不断观察着颜色的变化,甚至连一些细微的变化都不放过,如白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混合前、混合中、混合后的不同色彩。他们还把自己调出来的颜色和原来的颜色一并涂在纸上,互相交换观看。通过比较发现了白色对其他颜色的影响——使之变浅。在“做”的过程中,幼儿进行的观察不仅仅是行为表现上的“看”,更多的是伴随着“看”而进行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观察。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比较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它是为了发现问题或认识事物的目的而去进行的感知活动。“做”科学不仅给了幼儿观察的机会,更是给了幼儿观察的目的与要求,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观察经验,从各个角度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并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观察品质和观察方法。
二、“做”而乐互动
所谓互动即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幼儿与幼儿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积极改变或依赖性行为的过程。在幼儿“找”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增加了交往的机会,他们会主动交换自己的发现,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些交往互动都是幼儿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幼儿自主性的表现。在“制作皮带”活动中,笔者请幼儿选择自己认为适合工具在皮带上画出等距离孔的标记,大部分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了类似于尺的积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的幼儿就发现虽然积木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似乎速度很慢。在实践中大家发现这里涉及到了在合适的工具里哪种工具使用最方便的问题,于是生成了新的课题。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纸条最方便、最快速,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长度,对折又使纸条上多了许多等距离的线条。但是在做标记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纸条比较容易滑动,做出的标记不够准确。于是笔者请失败的小朋友去学习同伴的方法,通过经验的交流,幼儿了解了用纸条做标记这个既快又好的方法。
俗话说:“十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只注意自己的发现与结果,还会主动与同伴合作互动,他们关注同伴、质疑同伴、为同伴“排忧解难”,也欣喜地获得同伴的建议和帮助,使班级成为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研究共同体。幼儿在与同伴互动中,极易激发他们产生积极的行为——关注周围世界,对周围世界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幼儿在互动的同时,与大家共同享受着成功的乐趣,他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大的学习研究群体之中。
三、“做”而多创新
对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受年龄特征影响,他们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在生活、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它一方面表现为好奇、好问,能大胆地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另一方面表现为能有与众不同的新说法,会进行不同角度的表达,在实践过程中有与众不同的活动方式、操作方式等。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因此,“做”科学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主动建构科学经验的中介,更是诱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因素。在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中,笔者提供给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两类材料,一类是牙签、积木,另一类是轮子、球,另外还提供了橡皮泥、报纸等辅助材料。先引导幼儿想办法让前一类材料滚起来,让后一类材料停止滚动。幼儿在操作探索时先是单一地操作这些材料,每个幼儿都想了不少的办法。而后他们不再满足于此,而是把两个、三个物品结合起来,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探究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幼儿了解了物体滚动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获取了有关物体滚动的浅显知识,既获得了知识,又拓展了操作探索的思路。
一个好的心理状态能激发人思维的灵敏度,做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这个极易受外界环境暗示的群体更是如此,科学活动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做”科学为幼儿提供了快乐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积极主动地用不同的操作方式发现科学现象,并大胆地寻求答案,充分感受了大胆探索、创新的过程。
四、“做”而善交流
所谓交流即在科学探索过程当中,幼儿以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对于事物的理解或对于该活动的感想心得等。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幼儿在个体操作活动中的所得可能是粗浅的,并不能完全解析活动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幼儿在个体操作活动中的所得可能是零星的,对现象的解释并不全面。但他们可以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来促进思考、完善认识、提升经验。在组织《会喝水的纸》活动时,幼儿将纸逐个投入到水中,然后观察纸到水里后的状态变化并进行记录交流。幼儿经历亲身实践后,交流时说出来的话也相当有科学味儿。其中一名幼儿的交流尤其经典,他从自己的操作程序出发进行交流,首先叙述了要做怎样的实验,接着描述自己是怎样把纸放进水里的,然后描述每张纸到水里后的状态及变化,最后得出结论。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进行实践的操作,而且通过嘴上的说将手上的做过渡到了头脑里的思考,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明晰、构建和提升科学知识与经验,从而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猜想假设时的交流让幼儿的各种想法得到宣泄;实验中的互相交流让孩子获得了借鉴、情绪得到了满足;实验后的交流让幼儿学会了根据事实来有条理地描述;延伸活动的交流让幼儿的思维得到飞跃……
“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做”科学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有效方式,“做”科学的过程让幼儿自身真正动起来了,幼儿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问题、乐于发现问题,更会观察、乐互动、多创新、善交流。“做”科学让幼儿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积累了初步的科学经验,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正确的科学态度。这就是——“做”出来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的设计[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阊西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