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重要组织,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不够理想,甚至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因此立足于复杂性科学视角,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日后的实践提供有效的借鉴。如今,青年创业活动受到了国家的积极支持,因此教育部门需严把教育关,帮助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的技能。继而得以全面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并且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关
键
词] 复杂性科学视角;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80-01
就复杂性科学视角而言,它是目前极具创新性的学科,甚至影响着诸多行业的发展,即能够为其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若要借此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经过漫长的过程,因其具有复杂性以及非线性的特点。当两者实施融合的时候,必须积极借助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支撑,从而确保两者均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概述复杂性科学的内涵及其显著特征
所谓复杂性科学指的是针对复杂系统行为实施的研究,并且深入其性质中的一种科学。相关研究主要是立足于宏观的角度,还可将其演化出的问题得以妥善处理。最早是由美国人提出的,如今各位学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均有不同的观点。其实,它是以一种相对较新颖的视角来对世界以及生活进行探索的重要学科形式。复杂性系统具有多种显著的特点:首先,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即不同的元素之间是紧密关联的,甚至存在着相互作用的特点,实际上,系统的生存主要是借助物质以及信息,或者能量的交换来实现的。其次,它具有非线性的特点。由于他们之间的关联复杂且密切,可见其结构关系的层次性。再有,还具有自组织的特点。它们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系统调节,其结构是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的,且能够自我演化。最后,它还具有初值敏感性的特点。就是说,当起始状态发生改变之后,其整个系统就会有所改变。
二、立足于复杂性科学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经过实践探究可知,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能力培養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开放性、自组织等特点,因此必须立足于复杂性科学视角来实施,从而确保其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整。现将其中的关键性指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分别如下。
(一)确保课程内容中存在分裂、缺口以及干扰
经过对复杂性科学内容的分析可知,具有开放性的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下,同时还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当其受到一定的影响之后则其相对平衡的结构则会受到干扰,最终处于无序的状态,继而会影响到其系统逐渐进入另一种状态。由此可知,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事宜必须具备分裂的特点,除此之外,还会存在干扰以及挑战等现象。事实上,这也是事件发展、个体成长以及系统完善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大脑往往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此时教师适当给予一定的干扰,促使其感受到挑战性以及分裂的体验,之后学生的学习需求便会随之增加。教师授课时,可将其作为重难点,及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自主探究、质疑,甚至批判,最终在其思维发散的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二)及时将课堂教学的活力得以凸显
活力是系统高效发展的原动力,借此可推动教学任务更加高效完成。通常在外力的作用下,系统网络会进行自发性的组织行为。其中,系统内部会出现一定的耦合现象,随即实现自我更新的效果。事实上,这种自组织的形式能够嵌入远离平衡之中,呈现为开放性系统的特征。若是系统出现了改变,随即会将无序状态转化为有序状态。也就是说,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学生以及教师均具有自主性,故而彼此之间能够将物质、信息以及能量等进行适度的循环,最终得以将彼此的能力提升。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的引领作用
若要达到创新性以及高效性,就必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需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是拥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主性权利。作为一种复杂的生命系统,自组织特性需得到相应的尊重。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为促使其创新能力增强就必须激发其自主性意识。适当情况下,可积极采取合理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确保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以及自我组织能力得到适当的锻炼。若是刺激行为出现时,系统内部会出现一定的认知冲突。直到临界点的时候,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现象便会随之出现,继而会出现新的认知结构。
随着新课改的积极实施,高职院校便不断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进行教育改革。如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正积极落实的事项之一,旨在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由于人才培养的进程具有开放性、非线性的特点,因此在实施相关事宜的时候需及时采用复杂性科学观念,继而确保教学任务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素红.督导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6(22):472-473.
[2]王石,田洪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7(5):45-47.
[3]胡正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8).◎编辑 张 慧
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重要组织,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不够理想,甚至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因此立足于复杂性科学视角,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日后的实践提供有效的借鉴。如今,青年创业活动受到了国家的积极支持,因此教育部门需严把教育关,帮助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的技能。继而得以全面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并且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关
键
词] 复杂性科学视角;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80-01
就复杂性科学视角而言,它是目前极具创新性的学科,甚至影响着诸多行业的发展,即能够为其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若要借此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经过漫长的过程,因其具有复杂性以及非线性的特点。当两者实施融合的时候,必须积极借助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支撑,从而确保两者均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概述复杂性科学的内涵及其显著特征
所谓复杂性科学指的是针对复杂系统行为实施的研究,并且深入其性质中的一种科学。相关研究主要是立足于宏观的角度,还可将其演化出的问题得以妥善处理。最早是由美国人提出的,如今各位学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均有不同的观点。其实,它是以一种相对较新颖的视角来对世界以及生活进行探索的重要学科形式。复杂性系统具有多种显著的特点:首先,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即不同的元素之间是紧密关联的,甚至存在着相互作用的特点,实际上,系统的生存主要是借助物质以及信息,或者能量的交换来实现的。其次,它具有非线性的特点。由于他们之间的关联复杂且密切,可见其结构关系的层次性。再有,还具有自组织的特点。它们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系统调节,其结构是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的,且能够自我演化。最后,它还具有初值敏感性的特点。就是说,当起始状态发生改变之后,其整个系统就会有所改变。
二、立足于复杂性科学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经过实践探究可知,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能力培養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开放性、自组织等特点,因此必须立足于复杂性科学视角来实施,从而确保其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整。现将其中的关键性指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分别如下。
(一)确保课程内容中存在分裂、缺口以及干扰
经过对复杂性科学内容的分析可知,具有开放性的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下,同时还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当其受到一定的影响之后则其相对平衡的结构则会受到干扰,最终处于无序的状态,继而会影响到其系统逐渐进入另一种状态。由此可知,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事宜必须具备分裂的特点,除此之外,还会存在干扰以及挑战等现象。事实上,这也是事件发展、个体成长以及系统完善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大脑往往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此时教师适当给予一定的干扰,促使其感受到挑战性以及分裂的体验,之后学生的学习需求便会随之增加。教师授课时,可将其作为重难点,及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自主探究、质疑,甚至批判,最终在其思维发散的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二)及时将课堂教学的活力得以凸显
活力是系统高效发展的原动力,借此可推动教学任务更加高效完成。通常在外力的作用下,系统网络会进行自发性的组织行为。其中,系统内部会出现一定的耦合现象,随即实现自我更新的效果。事实上,这种自组织的形式能够嵌入远离平衡之中,呈现为开放性系统的特征。若是系统出现了改变,随即会将无序状态转化为有序状态。也就是说,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学生以及教师均具有自主性,故而彼此之间能够将物质、信息以及能量等进行适度的循环,最终得以将彼此的能力提升。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的引领作用
若要达到创新性以及高效性,就必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需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是拥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主性权利。作为一种复杂的生命系统,自组织特性需得到相应的尊重。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为促使其创新能力增强就必须激发其自主性意识。适当情况下,可积极采取合理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确保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以及自我组织能力得到适当的锻炼。若是刺激行为出现时,系统内部会出现一定的认知冲突。直到临界点的时候,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现象便会随之出现,继而会出现新的认知结构。
随着新课改的积极实施,高职院校便不断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进行教育改革。如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正积极落实的事项之一,旨在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由于人才培养的进程具有开放性、非线性的特点,因此在实施相关事宜的时候需及时采用复杂性科学观念,继而确保教学任务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素红.督导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6(22):472-473.
[2]王石,田洪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7(5):45-47.
[3]胡正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8).◎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