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曲艺美学特征的小书段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西河大鼓小段儿《大姑娘偷杏》是在1997-2004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中国传统西河大鼓鼓词大全》同一书段的基础上再度整理的版本。而一篇书帽,反复修订(曾向本刊编辑提供八篇参阅样本),意在敬重经典曲目原貌,求之完美传唱久远。诚然,这个段子同本人从艺情缘、所获教益、所从传承皆有关联。
  讲情缘:八岁时(即1943年)父亲曾教我演唱西河鼓书小段,其中就有二十二句一篇的《二妞偷杏》;1956年拜师杨立德,而《偷杏》是“杨派”快书所必学的段子;年愈花甲,投入编纂出版“快书、西河大全”工作,整理二书段时参照了西河大鼓名家马增芬演唱的《大姑娘偷杏》錄音版本。
  论教益:两部“大全”问世,令人欣喜的是美学大家王朝闻老人、著名诗作家(时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同志分别撰写了序文。王朝闻老人在“快书大全”书序《庄重的开心》中,对《偷杏》唱段称赞道:“它那出色的想象和虚构与文采,不见得比学者公认的名著逊色。十六岁的小姑娘路过杏林,想摘来吃却够不着,也没有破砖碎瓦可投出,只得‘脱下绣鞋把杏投’。坏了,飞出的绣鞋‘正扣住了斑鸠的头’。‘这个斑鸠觉着天昏地又暗’,逼得它‘顶着个绣鞋满山悠。姑娘一见心好恼,光着个脚丫撵斑鸠’。最后两句虽有篇末垂教的特点,但仍没有破坏‘小段’整体的幽默感。”
  这样有趣的读物,再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要把握供大众欣赏的曲艺的美学特征,其解决方案可能存在于曲艺段子和表演里。包括我所关心和思考的这种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或其特别显著的标志与征象,也即是这种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之处,既然存在于艺术作品和它与听众的联系之中,我看,与其生拉活扯地从彼时彼地的论著中套取定义,不如反复探索某些自己已经感兴趣的作品,从中发现它的艺术规律。
  王老以美学理念观照曲艺艺术的特殊性及其特征等问题,当成为我们创演、研究审美学知的一篇辅导教材。然而,首要先认清大师所指作品存有“篇末垂教”问题的实质,其要点在最后两句上,即:“你要问这叫什么小段,这就是为嘴伤身把人丢。”(同西河鼓词尾句基本相似,并且开头便将人物定位在“她好吃懒做是个馋丫头”)经思考再三,从段子选材、情节、人物设置及结构方式语言特点分析,可以认定原作者(艺术先辈)秉承美乃艺术本质之道,着力于以曲艺特长打造一篇多彩的唱段。不然那般诗情画意描述田园之美、天真秀丽少女倩影,连同“不巧不成书”独特的技法—贯穿在故事中那一个个出乎受众想象的细节、一句句令人开心的笑点,只为讽刺挖苦一个十六岁的小村姑?硬是把段子主题归结到小姑娘“为嘴伤身”“好吃懒做”的过错上,实在于理不通,情与意背离了。
  以上论断是否准确,曾向天津等地资深专家求教,得知上世纪五十年代,所公演书曲节目的主题、演员皆要一一填表上报,于是闹出过不少文不对题的笑话。随即联想到幼时唱的《二妞偷杏》段子里,并没有那些过激丑化女孩的词句。对此,只好再次精心整理,凭借演出影响力,以弥补昔日工作缺憾吧。
  议传承:许多经典曲作是久经演出加工成的,不断修正作品为曲艺人传承习惯。此次整理曲目应由实践感悟出发—充分开掘家传师授及专家学者“扶贫帮教”的资源,遵循美学大家王老那段深切教导:“……不如反复探索某些自己已经感兴趣的作品,从中发现它的艺术规律。”现对原版本再修订的重点概述如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1.以“精确·美奂”为全段基点。
  2.保持鼓词口语化、诗歌化相融合的文学品位。
  3.运用曲艺笔法构制成甜美杏园中一幅仕女画卷。
  4.采取“串串烧”连贯“包袱”的技法,用更多“美好的意外”供人欣喜。
  5.发挥曲艺词句美、辙口俏及“楼上楼”辙韵展示其多类语言魅力。
  6.追求含蓄之美,虽然曲目定名为《偷杏》,但整段儿里却没有一个“偷”字。这不只为有益于人物形象美,并意识到“偷”字里不含多大的悬念性,巧借听众那点好奇心来引出系列事件。
  7.掌握书帽形式与其结构难度。书帽以短小为主,要求能“缩龙成寸”;其结构难在小而全。着眼书帽这一规律,就要在情节、人物迅速丰盈上下苦功夫。
  现整理本故事元素包括:人物芳龄,容貌装饰,出外探亲,路逢奇事,连遭尴尬,无奈返回(故事达到完整)。以上情景三十句唱词可以清晰完成。
其他文献
五十年的从艺生涯,孙镇业先生形成了幽默风趣、粗犷潇洒、热情奔放,刻画人物细腻准确,渲染气氛浓淡相宜的表演风格。虽然先生离我们而去已六载有余,但其遗著《雅韵春秋》乃是先生凝其一生心血所成,是一部对山东快书进行全面阐述和总结的煌煌巨著。这部著作对于山东快书这一地方曲艺的传承、发展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孙镇业先生的遗著《雅韵春秋》(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共约120万字,分上、中、下三册。三册
期刊
苏州评弹自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余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扶持和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基层一线的评弹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激发了演出热情。  一、评弹“非遗”专业院校教育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在现当代,对包括评弹“非遗”在内的所有传统表演艺术而言,专业院校教育都是其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较之“传帮带”、口传心授的传统师徒传
期刊
按照我父亲侯宝林的说法,要做一个好的相声演员,必须得具备“五家”的条件。哪“五家”呢?就是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外交家,杂家。从这个讲法可以看出,当初家父对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且也确实是按照这个讲法一直在督促着自己不断地向一个又一个高度去攀升。我父亲的这个说法,不仅是对他自己的要求,并且还影响了相声界的其他人。当然,能受影响的人一定得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如果人家自己根本就没有要当好演员的想法,
期刊
张家港,不仅是全国县域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前三甲,也是中国曲艺事业发展的排头兵。  张家港的曲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这里就有唱“滩簧”,听“说书”的习惯,评弹、河阳宝卷、塘桥唱春、沙上滩簧等传统说唱形式,更是深入民间,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  大道似水水自流,海纳百川川自归。一直以来,张家港市从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始终高度重视曲艺事业的发展,张家港的曲艺工作也取
期刊
最近天津文艺广播《曲苑大观》“曲艺大讲堂”播出了由天津市藝术研究所周春玲老师讲述的“津京曲艺艺术特色之异同”节目。随即,在6月20日的节目中我安排了小岚云(钟俊峰)演唱的京韵大鼓传统曲目《游武庙》。这是一段1988年10月在天津举办的“中国鼓曲艺术展览演出·京韵大鼓专场”中的实况录音。其后又适时对应播出了岚云老师的胞妹、久在北京的新岚云的唱段。听众朋友认为,先后播出这一对亲姊妹的唱段,确实是津京曲
期刊
“铁马冰河丹心谱,七十春秋话当年。”一个简短的开场白,田连元又开始了一天的评书录制。76岁的田连元先生受辽宁省曲协的邀请,录制由协会组织创作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20集纪实电视评书《铁马冰河丹心谱》。  连续5天,每天4集高强度的录制,田先生说,他身体好的时候也就是这样的工作量。为了尽快完成录制,他克服了身体上的种种不适。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却决不放松。从文本策划到细节修改,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我们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坚定对中华文化审美风范的自觉与自信。近日,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
期刊
元问题:青年能否救评弹?  无奈的现实表现为:面对“过去时”——新青年们“去市场”?  先从我女儿说起。形式逻辑不认可“以偏概全”,“四海皆准”偏却离不开个例。  女儿小学时,因为在班上“苏州话说得比较像”,所以被校长推荐参加“三话(普通话、英语、苏州话)”比赛。比赛时,女儿出了大洋相。那次著名的评弹演员、评弹界的才女吴静做评委,她要我女儿说苏州话,“我到观前街,用掉7块7角7,吃了一碗小馄饨。”
期刊
7月15日晚,辽宁大剧院掌声不断,笑声连连。《欢乐七月天》——鼎泰乐和成立三周年相声专场晚会在音乐厅上演。鼎泰乐和艺术团艺术指导、相声表演艺术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沈阳相声的传承人杨振华携该团演员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曲艺视听盛宴,让大家在笑声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鼎泰乐和艺术团成立于2014年7月,是一家演出曲艺类节目为主的民营演出机构。该团自成立以来,坚持常年演出,为振兴繁荣辽沈地区
期刊
十六岁的大姑娘王二妞,  她眉清目秀身条儿又顺溜。  这一天要去看她的亲娘舅,  梳洗打扮还挺讲究:  黝黑的辫子双蝶扣儿,  鬓角儿戴朵红石榴。  淡青的上衣是南洋绉,  绿中衣儿,粉缎儿绣鞋衬绒球。  她锁好家门儿出了村口,  路过南洼果树沟。  抬起头朝着两边树上瞅,  嗬!麦黄杏结得密又稠。  想吃杏,树高坡陡没法够,  用东西投,找不着石块儿和砖头。  低头一看有有有,  我何不脫下绣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