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天津文艺广播《曲苑大观》“曲艺大讲堂”播出了由天津市藝术研究所周春玲老师讲述的“津京曲艺艺术特色之异同”节目。随即,在6月20日的节目中我安排了小岚云(钟俊峰)演唱的京韵大鼓传统曲目《游武庙》。这是一段1988年10月在天津举办的“中国鼓曲艺术展览演出·京韵大鼓专场”中的实况录音。其后又适时对应播出了岚云老师的胞妹、久在北京的新岚云的唱段。听众朋友认为,先后播出这一对亲姊妹的唱段,确实是津京曲风差异的鲜明样板。而更使我感喟的是,岚云老师这段经典的意义岂止是一个简单的曲风而已!直播的时候,我把音响开到最大,重新聆听钟老师的演唱,不禁神往。浮想联翩之际,更多的记忆涌上心头,愿在此与朋友们分享。
京韵大鼓《游武庙》是当年张小轩、刘宝全的代表曲目,110年前张小轩就灌制了《游武庙》唱片,刘宝全的《游武庙》唱片则晚于张氏12年。可惜,张派的《游武庙》已在历史长河中湮没,而近百年来曲艺舞台上的《游武庙》都以刘宝全先生的曲本、风格为依归。这段曲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鲜见于舞台,传唱者不多。能够听到的,在刘宝公胜利公司的老唱片之外,就只有小岚云先生留下的6种录音、录像了。我把这6种资料按时间顺序介绍给大家,供爱好者、研究者和朋友们检索、鉴赏。
1.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伴奏祁凤鸣、李国梁、李元通。
这段录音是岚云老师年轻时多种演唱音响资料中的精品,唱词、唱腔都保持了“鼓王”刘宝全晚年遗风。难得的是祁凤鸣、李国梁二位伴奏名家辅佐,他们在岚云老师青年时代就一起合作,李国梁更是小岚云早期“原版”的四胡伴奏员,祁凤鸣去世后他才转为“上手”弹三弦。这段录音一度不曾公开播出,在听众中影响不大,仅有不清晰的录音带在部分专业演员与观众中流传。直到中国唱片社出版小岚云作品专辑时,这段珍贵的录音始得公之于世。
2.1984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曲艺作品录音专场”,组织曲艺名家演出的实况录音。伴奏韩利祥、马健、姚士泉。
这个版本是钟老师复出后第一次演出的实况录音,也是《游武庙》几十年来在天津曲艺舞台上的首度亮相。由于观众对它不够熟悉,所以从录音中能感觉到现场的反应并不是很热烈。
3.1984年,第四届津门曲荟实况录音。伴奏仍然是韩利祥、马健、姚士泉。
这一版录音与第二种同一年,钟老师再度上演《游武庙》时,有了上一版本的“预热”,实况录音舞台效果优于前者。
4.1985年,天津文化局静场录像。伴奏韩利祥、马健、祖金华。录像资料由天津市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这是天津市文化局为了保存老艺术家的艺术资料特地录制的。由著名曲艺音乐专家李光先生出面“约角”。当时钟老师受更年期的困扰,又值炎炎酷暑,影响了录制状态,且曾有一次中断,后在出版时做了剪接。
5、1988年,天津市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盒式带。伴奏韩利祥、马健、姚士泉。按照资历排序,出版盒带时乐队排名拉四胡的马健排在了第一位。
天津市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起陆续出版的“曲坛荟萃”系列盒式带是我们这一代曲艺爱好者的启蒙“读物”。该系列1至5辑是骆玉笙,第6辑就是小岚云。这个专辑收录的《游武庙》《战长沙》《风雨归舟》三段正宗“刘派”作品,都是钟老师晚年经常上演的保留曲目,选录听众熟稔之极的曲目结集出版,说明这些作品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演员深厚的艺术积淀。“刘派”正宗,小岚云当之无愧。
这盘盒带可贵之处还有一点:对钟老师的介绍文字出自著名曲艺作家、单弦艺术家张剑平之手。张剑老推崇小岚云的艺术,对小岚云的演唱风格有深入的研究,言简意赅、文情并茂的介绍,可读性很强,堪称精品。
6.1988年,“中国鼓曲艺术展览演出·京韵大鼓专场”实况录音。伴奏韩利祥、马健、姚士泉。即今年6月20日《曲苑大观》播出的音响。
此次演出是北方各地曲艺的集中展示,京韵大鼓占了很高的比例,小岚云与骆玉笙、孙书筠都参加了演出。小岚云在京韵大鼓专场攒底,演唱了《游武庙》,这应该是岚云老师最后一次公开演出此曲。虽已65岁高龄,但演唱、气口、神情、内涵、韵味等无论哪个方面都优于此前多个版本。特别是观众的呼应与台上演出的有机结合,水乳交融,岚云老师每一个“要彩”的节点都爆发出满堂彩声,怎能不激起我们的缅怀追忆!
这场演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保存了实况录音;北方曲艺学校、天津市文化局、天津电视台都进行了录像。同场演出中,骆玉笙先生演唱了她当时最新谱曲的《文人与酒》,孙书筠先生演唱的是她的保留曲目《长坂坡》。
令我们遗憾的是,1980年,中国唱片社约请岚云老师录制资料时,《游武庙》因故没有入选,而那时,为岚云老师伴奏的正是鼓王晚年原班乐队韩德荣、钟德海二位名家。今天,我们只能一面揣想演唱与伴奏员合作的天衣无缝精妙绝伦,一面叹惜我们永远失去的耳福,再默默地说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了!
以上是我对小岚云《游武庙》音像资料的简介。挂一漏万之处敬请专家同好批评指正。
京韵大鼓《游武庙》是当年张小轩、刘宝全的代表曲目,110年前张小轩就灌制了《游武庙》唱片,刘宝全的《游武庙》唱片则晚于张氏12年。可惜,张派的《游武庙》已在历史长河中湮没,而近百年来曲艺舞台上的《游武庙》都以刘宝全先生的曲本、风格为依归。这段曲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鲜见于舞台,传唱者不多。能够听到的,在刘宝公胜利公司的老唱片之外,就只有小岚云先生留下的6种录音、录像了。我把这6种资料按时间顺序介绍给大家,供爱好者、研究者和朋友们检索、鉴赏。
1.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伴奏祁凤鸣、李国梁、李元通。
这段录音是岚云老师年轻时多种演唱音响资料中的精品,唱词、唱腔都保持了“鼓王”刘宝全晚年遗风。难得的是祁凤鸣、李国梁二位伴奏名家辅佐,他们在岚云老师青年时代就一起合作,李国梁更是小岚云早期“原版”的四胡伴奏员,祁凤鸣去世后他才转为“上手”弹三弦。这段录音一度不曾公开播出,在听众中影响不大,仅有不清晰的录音带在部分专业演员与观众中流传。直到中国唱片社出版小岚云作品专辑时,这段珍贵的录音始得公之于世。
2.1984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曲艺作品录音专场”,组织曲艺名家演出的实况录音。伴奏韩利祥、马健、姚士泉。
这个版本是钟老师复出后第一次演出的实况录音,也是《游武庙》几十年来在天津曲艺舞台上的首度亮相。由于观众对它不够熟悉,所以从录音中能感觉到现场的反应并不是很热烈。
3.1984年,第四届津门曲荟实况录音。伴奏仍然是韩利祥、马健、姚士泉。
这一版录音与第二种同一年,钟老师再度上演《游武庙》时,有了上一版本的“预热”,实况录音舞台效果优于前者。
4.1985年,天津文化局静场录像。伴奏韩利祥、马健、祖金华。录像资料由天津市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这是天津市文化局为了保存老艺术家的艺术资料特地录制的。由著名曲艺音乐专家李光先生出面“约角”。当时钟老师受更年期的困扰,又值炎炎酷暑,影响了录制状态,且曾有一次中断,后在出版时做了剪接。
5、1988年,天津市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盒式带。伴奏韩利祥、马健、姚士泉。按照资历排序,出版盒带时乐队排名拉四胡的马健排在了第一位。
天津市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起陆续出版的“曲坛荟萃”系列盒式带是我们这一代曲艺爱好者的启蒙“读物”。该系列1至5辑是骆玉笙,第6辑就是小岚云。这个专辑收录的《游武庙》《战长沙》《风雨归舟》三段正宗“刘派”作品,都是钟老师晚年经常上演的保留曲目,选录听众熟稔之极的曲目结集出版,说明这些作品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演员深厚的艺术积淀。“刘派”正宗,小岚云当之无愧。
这盘盒带可贵之处还有一点:对钟老师的介绍文字出自著名曲艺作家、单弦艺术家张剑平之手。张剑老推崇小岚云的艺术,对小岚云的演唱风格有深入的研究,言简意赅、文情并茂的介绍,可读性很强,堪称精品。
6.1988年,“中国鼓曲艺术展览演出·京韵大鼓专场”实况录音。伴奏韩利祥、马健、姚士泉。即今年6月20日《曲苑大观》播出的音响。
此次演出是北方各地曲艺的集中展示,京韵大鼓占了很高的比例,小岚云与骆玉笙、孙书筠都参加了演出。小岚云在京韵大鼓专场攒底,演唱了《游武庙》,这应该是岚云老师最后一次公开演出此曲。虽已65岁高龄,但演唱、气口、神情、内涵、韵味等无论哪个方面都优于此前多个版本。特别是观众的呼应与台上演出的有机结合,水乳交融,岚云老师每一个“要彩”的节点都爆发出满堂彩声,怎能不激起我们的缅怀追忆!
这场演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保存了实况录音;北方曲艺学校、天津市文化局、天津电视台都进行了录像。同场演出中,骆玉笙先生演唱了她当时最新谱曲的《文人与酒》,孙书筠先生演唱的是她的保留曲目《长坂坡》。
令我们遗憾的是,1980年,中国唱片社约请岚云老师录制资料时,《游武庙》因故没有入选,而那时,为岚云老师伴奏的正是鼓王晚年原班乐队韩德荣、钟德海二位名家。今天,我们只能一面揣想演唱与伴奏员合作的天衣无缝精妙绝伦,一面叹惜我们永远失去的耳福,再默默地说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了!
以上是我对小岚云《游武庙》音像资料的简介。挂一漏万之处敬请专家同好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