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h88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天津文艺广播《曲苑大观》“曲艺大讲堂”播出了由天津市藝术研究所周春玲老师讲述的“津京曲艺艺术特色之异同”节目。随即,在6月20日的节目中我安排了小岚云(钟俊峰)演唱的京韵大鼓传统曲目《游武庙》。这是一段1988年10月在天津举办的“中国鼓曲艺术展览演出·京韵大鼓专场”中的实况录音。其后又适时对应播出了岚云老师的胞妹、久在北京的新岚云的唱段。听众朋友认为,先后播出这一对亲姊妹的唱段,确实是津京曲风差异的鲜明样板。而更使我感喟的是,岚云老师这段经典的意义岂止是一个简单的曲风而已!直播的时候,我把音响开到最大,重新聆听钟老师的演唱,不禁神往。浮想联翩之际,更多的记忆涌上心头,愿在此与朋友们分享。
  京韵大鼓《游武庙》是当年张小轩、刘宝全的代表曲目,110年前张小轩就灌制了《游武庙》唱片,刘宝全的《游武庙》唱片则晚于张氏12年。可惜,张派的《游武庙》已在历史长河中湮没,而近百年来曲艺舞台上的《游武庙》都以刘宝全先生的曲本、风格为依归。这段曲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鲜见于舞台,传唱者不多。能够听到的,在刘宝公胜利公司的老唱片之外,就只有小岚云先生留下的6种录音、录像了。我把这6种资料按时间顺序介绍给大家,供爱好者、研究者和朋友们检索、鉴赏。
  1.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伴奏祁凤鸣、李国梁、李元通。
  这段录音是岚云老师年轻时多种演唱音响资料中的精品,唱词、唱腔都保持了“鼓王”刘宝全晚年遗风。难得的是祁凤鸣、李国梁二位伴奏名家辅佐,他们在岚云老师青年时代就一起合作,李国梁更是小岚云早期“原版”的四胡伴奏员,祁凤鸣去世后他才转为“上手”弹三弦。这段录音一度不曾公开播出,在听众中影响不大,仅有不清晰的录音带在部分专业演员与观众中流传。直到中国唱片社出版小岚云作品专辑时,这段珍贵的录音始得公之于世。
  2.1984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曲艺作品录音专场”,组织曲艺名家演出的实况录音。伴奏韩利祥、马健、姚士泉。
  这个版本是钟老师复出后第一次演出的实况录音,也是《游武庙》几十年来在天津曲艺舞台上的首度亮相。由于观众对它不够熟悉,所以从录音中能感觉到现场的反应并不是很热烈。
  3.1984年,第四届津门曲荟实况录音。伴奏仍然是韩利祥、马健、姚士泉。
  这一版录音与第二种同一年,钟老师再度上演《游武庙》时,有了上一版本的“预热”,实况录音舞台效果优于前者。
  4.1985年,天津文化局静场录像。伴奏韩利祥、马健、祖金华。录像资料由天津市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这是天津市文化局为了保存老艺术家的艺术资料特地录制的。由著名曲艺音乐专家李光先生出面“约角”。当时钟老师受更年期的困扰,又值炎炎酷暑,影响了录制状态,且曾有一次中断,后在出版时做了剪接。
  5、1988年,天津市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盒式带。伴奏韩利祥、马健、姚士泉。按照资历排序,出版盒带时乐队排名拉四胡的马健排在了第一位。
  天津市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起陆续出版的“曲坛荟萃”系列盒式带是我们这一代曲艺爱好者的启蒙“读物”。该系列1至5辑是骆玉笙,第6辑就是小岚云。这个专辑收录的《游武庙》《战长沙》《风雨归舟》三段正宗“刘派”作品,都是钟老师晚年经常上演的保留曲目,选录听众熟稔之极的曲目结集出版,说明这些作品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演员深厚的艺术积淀。“刘派”正宗,小岚云当之无愧。
  这盘盒带可贵之处还有一点:对钟老师的介绍文字出自著名曲艺作家、单弦艺术家张剑平之手。张剑老推崇小岚云的艺术,对小岚云的演唱风格有深入的研究,言简意赅、文情并茂的介绍,可读性很强,堪称精品。
  6.1988年,“中国鼓曲艺术展览演出·京韵大鼓专场”实况录音。伴奏韩利祥、马健、姚士泉。即今年6月20日《曲苑大观》播出的音响。
  此次演出是北方各地曲艺的集中展示,京韵大鼓占了很高的比例,小岚云与骆玉笙、孙书筠都参加了演出。小岚云在京韵大鼓专场攒底,演唱了《游武庙》,这应该是岚云老师最后一次公开演出此曲。虽已65岁高龄,但演唱、气口、神情、内涵、韵味等无论哪个方面都优于此前多个版本。特别是观众的呼应与台上演出的有机结合,水乳交融,岚云老师每一个“要彩”的节点都爆发出满堂彩声,怎能不激起我们的缅怀追忆!
  这场演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保存了实况录音;北方曲艺学校、天津市文化局、天津电视台都进行了录像。同场演出中,骆玉笙先生演唱了她当时最新谱曲的《文人与酒》,孙书筠先生演唱的是她的保留曲目《长坂坡》。
  令我们遗憾的是,1980年,中国唱片社约请岚云老师录制资料时,《游武庙》因故没有入选,而那时,为岚云老师伴奏的正是鼓王晚年原班乐队韩德荣、钟德海二位名家。今天,我们只能一面揣想演唱与伴奏员合作的天衣无缝精妙绝伦,一面叹惜我们永远失去的耳福,再默默地说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了!
  以上是我对小岚云《游武庙》音像资料的简介。挂一漏万之处敬请专家同好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曲艺小品《一碗长寿面》荣获了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这也是我凭借相声《我惯着他》获得“牡丹奖”表演奖后的又一次与“牡丹”结缘。时隔几年,从“表演奖”到“文学奖”,喜悦之余,收获更多的是对探索表演新形式的感悟,是对潜心创作的心得,是作为曲艺人的更加理智和日渐成熟……  说起来,用曲唱的形式来做一个东西是我多年的梦想,早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学习时就表演了陈永忠先生创作的曲艺剧《扭曲的灵魂》,参加工作
期刊
我从小只读了两年私塾,现在居然成为一个国家一级编剧。这是为什么?虽然总结起来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写作曲艺段子提升了我的写作素养。回忆起来,直至1953年进入广播说唱团,我才知道什么叫曲艺段子。  到广播说唱团之后,第一个和我交朋友的是王决同志。他是曲艺作家、曲艺理论家,还是曲艺评论家,同行们都称他是曲艺界的“活词典”。他为人热情且乐于助人,在我进团后不久便手把手地教我写曲艺段子,从“
期刊
近日,由中国曲协举办的第十六期、第十七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十次文代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分别在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和湖南省长沙市举行。两地中国曲协会员以及曲艺院团从业人员、基层曲艺工作者、曲协干部等参加了学习。 (曲讯)  中国曲协七届二次理事会暨2017年全国曲协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  3月17日至18日,中国曲协七届二次理事会暨2017年全国曲协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李前光出
期刊
2015年10月,由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2011计划”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策划创意、组织实施,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南音学院和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联合演出的南音新作《凤求凰》在泉州梨园剧场首演。新作坚守南音的传统文化品质和传统美学精神,在表演形式上大胆创新,掌声和鲜花很多,但质疑的声音也不少。笔者认为,这一新作是立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再创造”的本质特性所进行的传承保护探索性实践,应予以积
期刊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繁荣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曲坛艺术瑰宝苏州评弹也不例外。适应今天的市场,对包括苏州评弹在内的众多文化艺术形式来说,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生存的挑战。如何遵循苏州评弹自身的艺术规律和市场的规律,使二者并行不悖、有机融合、协调作用,是评弹人和评弹爱好者共同关心的课题。从传统的书场码头到广播电视互联网,再到“互联网+”时代全媒体,苏州评弹的市场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多元而又无处不在,因此,科学
期刊
苏州评弹市场经历了多次的起落沉浮,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可以说是书场的第一次兴盛期,当时在上海乃至江浙遍布书场,甚至很多书场是门对门开的,或者楼上楼下开的。书场的兴盛,催生了一大批评弹名家,如30年代的蒋如庭、朱介生、沈俭安、薛筱卿、朱耀祥、赵稼秋、夏荷生、徐云志、周玉泉,等等;又如40年代的一批名家蒋月泉、王柏荫、张鉴庭、张鉴国、周云瑞、陈希安、唐耿良、张鸿声、严雪亭,等等,可以说这一批名家的涌现和
期刊
五十年的从艺生涯,孙镇业先生形成了幽默风趣、粗犷潇洒、热情奔放,刻画人物细腻准确,渲染气氛浓淡相宜的表演风格。虽然先生离我们而去已六载有余,但其遗著《雅韵春秋》乃是先生凝其一生心血所成,是一部对山东快书进行全面阐述和总结的煌煌巨著。这部著作对于山东快书这一地方曲艺的传承、发展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孙镇业先生的遗著《雅韵春秋》(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共约120万字,分上、中、下三册。三册
期刊
苏州评弹自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余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扶持和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基层一线的评弹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激发了演出热情。  一、评弹“非遗”专业院校教育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在现当代,对包括评弹“非遗”在内的所有传统表演艺术而言,专业院校教育都是其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较之“传帮带”、口传心授的传统师徒传
期刊
按照我父亲侯宝林的说法,要做一个好的相声演员,必须得具备“五家”的条件。哪“五家”呢?就是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外交家,杂家。从这个讲法可以看出,当初家父对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且也确实是按照这个讲法一直在督促着自己不断地向一个又一个高度去攀升。我父亲的这个说法,不仅是对他自己的要求,并且还影响了相声界的其他人。当然,能受影响的人一定得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如果人家自己根本就没有要当好演员的想法,
期刊
张家港,不仅是全国县域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前三甲,也是中国曲艺事业发展的排头兵。  张家港的曲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这里就有唱“滩簧”,听“说书”的习惯,评弹、河阳宝卷、塘桥唱春、沙上滩簧等传统说唱形式,更是深入民间,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  大道似水水自流,海纳百川川自归。一直以来,张家港市从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始终高度重视曲艺事业的发展,张家港的曲艺工作也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