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真理观念与西方真理观念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庄子是奠定中国纯艺术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家,海德格尔是对20世纪西方哲学和诗学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庄子和海德格尔在思想上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庄子和海德格尔,分析其在真理观上的异同。
【关键词】庄子;海德格尔;真理;现象学
一、海德格尔:“存在”与“无蔽”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 海德格尔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他对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都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真理观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世界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海德格尔从人的先天架构中寻找根据,力图在传统的符合观认识论基础上进而超越认识论,为真理奠定一个存在论基础。海德格尔将真理的揭示与人的存在联系起来,其对真理本质的思考,正是对此在在世界中生存的终极思考。进而,海德格尔将对真理及其本性的研究由纯粹的形而上的思索转入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拯救人类异化状态的深刻思考,因此,理解其真理观对研究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真理就是和存在等同的东西,我们寻找真理,其实就是在揭示存在的意义。从最原始的意义出发,真理是此在的展开状态。原始的真理乃是命题真假的存在论前提,也是传统真理概念的存在论基础。在海德格尔那里,真理是建立在存在论基础之上,无蔽即为真理。因此,真理是存在的真理。
二、庄子: “道”与“美”
“美”在庄子那里,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而“道”也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所以“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天地的“大美”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体。圣人“观于天地”,就是观“道”,也就是对最高的“美”的观照,这种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所以他在《田子方》中借老子的口进一步指出“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也就是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理论,可以说是第一次揭示了审美创造中的主体作用。上面说过,庄于认为,“道”是最高的美,而道作为绝对本体,又是“无为无不为”的,所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不是有意地去表现自己,是无目的超功利的,正因为它不去表现自己而把自己表现出来。
三、庄子和海德格尔思想的相似之处
从上面的总结上来看,庄子和海德格尔虽然他们的思想传统不一样,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处的。庄子重自然,从老子的大道自然开始,这仿佛就是道家学说的一种惯性,他的真理观自然也就凌驾在一切俗世之上,对他来说,所谓的物我彼我之分毫无意义,因为这一切不过是道的一个侧面罢了,站在真人的角度,或者说道的角度,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那个境域,没什么绝对的对错,也没有什么利益,有的只是与天地、同自然一体的状态,关于这一点。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就和自然走的也不算远,他的真理好似从一开始就和这个世界浑然一体,如前期的此在和世界一同存在,浑然天成,真理的去蔽也在存在的展现中与世界一起,仅仅只是后来,虽然沉沦这种状态被遮蔽,不再看最真实的最本真的世界所关联,他的世界虽然是围绕此在的活动在展开,但是这种境域偏偏就是主客未分的那种状态,可以说,庄子的自然在这个角度是和海德格尔的世界是一样的,那么,二者的真理自然也就倾向无太多后期雕琢的东西,他们更喜欢,或者说更推崇那种自然本真,真在自己,也真在他人,甚至说一切的自然而然,不需要后天雕饰,海德格尔提出的遮蔽,又何尝不是对这种本真自然之性遮蔽的控诉。
四、庄子和海德格尔思想的不同之处
庄子的真理是向道而思,体道还真的领悟,他推崇真人之境,只有真人才能真正意义上得道真知。去是非、齐万物仅仅只是落于流俗中的应对,只有真正得“道”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得“真知”,他重“道”真,不同于儒、墨、名家重逻辑判断。庄子之道是去是非分辨的圣人大智的真理,但在日常中,道却又是隐逸的,它无处不在,却又让你无法得知,因此“道”为目的的真知其实是被遮蔽的,它作为如其所是的“存在”,一方面是指真理本身,另一方面又是指道本虚无,无形无象。关于真理的核心问题,海德格尔的真理,无论是前期的此在生存论解蔽还是后期的居处澄明之处的去蔽与遮蔽,“存在”始终是真理的核心与源处,仅仅只是从间接转向直面。显然,在海德格尔这里,真理和存在是同一的,都是展开状态,一种显现,但是在具体存在者身上却是晦暗不明,被遮蔽着。去蔽也好,澄明的照亮也罢,都是针对这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象的存在的揭示。
结语
本文的的目的在对于庄子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作粗浅的比较,以找出二者的相通性,但在这种相通性比较,既要看到兩者思想的相通性的具体表现,又要寻找这种相通性的哲学基础,更要探索如此相通的原因。从海德格尔对东方中国尤其是中国道家思想的接受的效果来看,海德格尔不愧是“中西融合”的大师。在今天的中国,通过中西对话与融合,实现中国古代思想的当代转换,使中国为人类能够贡献更多更大的思想,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赵卫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 夏绍熙.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的初步比较[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4] 那薇.庄子的神遇与海德格尔素朴的看[J].湖北大学学报.2005.5.
[5]刘建.存在主义与道家的人生哲学之比较——以海德格尔和庄子为例[J].文史研究.2011
[6]吴丹.海德格尔思想与老庄思想的会通[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关键词】庄子;海德格尔;真理;现象学
一、海德格尔:“存在”与“无蔽”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 海德格尔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他对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都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真理观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世界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海德格尔从人的先天架构中寻找根据,力图在传统的符合观认识论基础上进而超越认识论,为真理奠定一个存在论基础。海德格尔将真理的揭示与人的存在联系起来,其对真理本质的思考,正是对此在在世界中生存的终极思考。进而,海德格尔将对真理及其本性的研究由纯粹的形而上的思索转入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拯救人类异化状态的深刻思考,因此,理解其真理观对研究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真理就是和存在等同的东西,我们寻找真理,其实就是在揭示存在的意义。从最原始的意义出发,真理是此在的展开状态。原始的真理乃是命题真假的存在论前提,也是传统真理概念的存在论基础。在海德格尔那里,真理是建立在存在论基础之上,无蔽即为真理。因此,真理是存在的真理。
二、庄子: “道”与“美”
“美”在庄子那里,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而“道”也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境界。所以“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天地的“大美”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体。圣人“观于天地”,就是观“道”,也就是对最高的“美”的观照,这种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所以他在《田子方》中借老子的口进一步指出“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也就是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理论,可以说是第一次揭示了审美创造中的主体作用。上面说过,庄于认为,“道”是最高的美,而道作为绝对本体,又是“无为无不为”的,所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不是有意地去表现自己,是无目的超功利的,正因为它不去表现自己而把自己表现出来。
三、庄子和海德格尔思想的相似之处
从上面的总结上来看,庄子和海德格尔虽然他们的思想传统不一样,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处的。庄子重自然,从老子的大道自然开始,这仿佛就是道家学说的一种惯性,他的真理观自然也就凌驾在一切俗世之上,对他来说,所谓的物我彼我之分毫无意义,因为这一切不过是道的一个侧面罢了,站在真人的角度,或者说道的角度,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那个境域,没什么绝对的对错,也没有什么利益,有的只是与天地、同自然一体的状态,关于这一点。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就和自然走的也不算远,他的真理好似从一开始就和这个世界浑然一体,如前期的此在和世界一同存在,浑然天成,真理的去蔽也在存在的展现中与世界一起,仅仅只是后来,虽然沉沦这种状态被遮蔽,不再看最真实的最本真的世界所关联,他的世界虽然是围绕此在的活动在展开,但是这种境域偏偏就是主客未分的那种状态,可以说,庄子的自然在这个角度是和海德格尔的世界是一样的,那么,二者的真理自然也就倾向无太多后期雕琢的东西,他们更喜欢,或者说更推崇那种自然本真,真在自己,也真在他人,甚至说一切的自然而然,不需要后天雕饰,海德格尔提出的遮蔽,又何尝不是对这种本真自然之性遮蔽的控诉。
四、庄子和海德格尔思想的不同之处
庄子的真理是向道而思,体道还真的领悟,他推崇真人之境,只有真人才能真正意义上得道真知。去是非、齐万物仅仅只是落于流俗中的应对,只有真正得“道”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得“真知”,他重“道”真,不同于儒、墨、名家重逻辑判断。庄子之道是去是非分辨的圣人大智的真理,但在日常中,道却又是隐逸的,它无处不在,却又让你无法得知,因此“道”为目的的真知其实是被遮蔽的,它作为如其所是的“存在”,一方面是指真理本身,另一方面又是指道本虚无,无形无象。关于真理的核心问题,海德格尔的真理,无论是前期的此在生存论解蔽还是后期的居处澄明之处的去蔽与遮蔽,“存在”始终是真理的核心与源处,仅仅只是从间接转向直面。显然,在海德格尔这里,真理和存在是同一的,都是展开状态,一种显现,但是在具体存在者身上却是晦暗不明,被遮蔽着。去蔽也好,澄明的照亮也罢,都是针对这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象的存在的揭示。
结语
本文的的目的在对于庄子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作粗浅的比较,以找出二者的相通性,但在这种相通性比较,既要看到兩者思想的相通性的具体表现,又要寻找这种相通性的哲学基础,更要探索如此相通的原因。从海德格尔对东方中国尤其是中国道家思想的接受的效果来看,海德格尔不愧是“中西融合”的大师。在今天的中国,通过中西对话与融合,实现中国古代思想的当代转换,使中国为人类能够贡献更多更大的思想,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赵卫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 夏绍熙.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的初步比较[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4] 那薇.庄子的神遇与海德格尔素朴的看[J].湖北大学学报.2005.5.
[5]刘建.存在主义与道家的人生哲学之比较——以海德格尔和庄子为例[J].文史研究.2011
[6]吴丹.海德格尔思想与老庄思想的会通[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