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不能仅仅停留在要政策上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henna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法显然有别于过去所说的“环首都经济圈”,在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首席研究员马建章看来,协同发展一定不仅仅是单个地区的发展,它是一体化的发展,是京津冀全域发展。“过去的首都经济圈肯定包括不了全域。因为经济圈是以城市为核心的,要看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范围。北京的辐射范围充其量也就200公里,到不了石家庄。”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法,跟以前相比有没有区别?
  马建章:核心还是北京的定位。习近平提了一个科技创新中心,这个是定位比较准确的。北京的经济中心定位早就去掉了。之所以去掉经济中心,是因为当时北京发展工业,发展得太厉害了。中央想控制一下它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但北京不服气,此后仍然大力发展工业,这里面有GDP和财政收入的考量。
  现在,北京经过发展逐渐调整过来了。这主要得益于行政区划的变化。现在北京的郊区县大都改成区了。区就是同一个城市的概念了,同城化了,财政政策都可以辐射了,就可以把工业疏散到周边的区了。如果是县,还要独立考核GDP。
  这次,有的城市提出要疏解北京一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这个想法有点异想天开。你想想,北京整个区域,首先是核心区,老市区之间也不平衡,首先在老城区之间疏解,第二个是向周边的区县疏解,最后才能到河北。
  而疏解到河北的多是污染比较重的,最典型的就是首钢。一个首钢,一个北京焦化厂。首钢在北京没法转移,放到了曹妃甸。如果没有首钢,曹妃甸也不会这么快发展。随着港口的发展,一些中直企业也开始往那迁。
  首钢搬迁的时候,钢铁产业已经饱和,在曹妃甸出产品的时候,已经晚了,一投产就亏损,到现在一分钱税收没交,就是带动了一些企业搬迁。但对北京有好处,腾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发展高端产业。
  另外,从北京转移出的企业,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北京的概念,一个是首都的概念。到河北投资的有些是央企,它们过来也是看好河北的沿海。很多央企是总部纳税,你给了它地,且很多地都是无偿的,但它充其量就是拉动你的就业。并且央企过来的基本上是重化企业,就业的效应也并不明显。
  中国新闻周刊:也就是说,河北在过去的京津冀一体化中没有获得多少好处?
  马建章:河北的资源和人才都流失到京津了。这几年,河北和京津的差距越来越大。2005年左右有过一个“第三只眼睛看河北”活动,搞了一个环京津贫困带调查,发现这一区域有200多万贫困人口。
  河北与京津之间的资源流动很多不是双向的,比如人才流动,河北的大学生有很大比例都流向京津。
  从劳动人口看,河北现在是净流出的省份。人口净流入还是净流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与否的主要标准。河北11个地级市,只有4个市是人口净流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廊坊,且主要是县与县之间的流动,市与市之间很少。这说明城市本身的吸纳能力比较弱。
  河北现在每年流出300多万人,流入140万,差160万。其中60%多是流入京津。
  河北省内在的经济素质不行。河北省职工的工资一直徘徊在全国第二十五六位,服务业的人均收入排在全国三十一位。根本的问题还是产业结构。河北省都是传统产业,周期性比较强。从2002年到2008年,河北主要靠钢铁,钢铁的税收占了将近三分之一。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河北来说算是一个机会吗?
  马建章:河北就是想搭便车。想着中央有了规划以后,是不是在投资和政策上有倾斜。没想到河北要和京津建立一种什么关系,怎么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收益,不能老盯着中央的那点政策。
  河北这么多年都是要政策。我始终在讲结合点、平衡点,要找到跟京津的结合点、平衡点在什么地方。做不到这个,永远不可能实现一体化,也不可能受益。
2014 年 3 月 31日,河北省保定市天鹅西路,一名售楼处的工作人员大声指挥着前来咨询的购房者按秩序排队。图 /CFP

  北京有什么,北京要什么,这得弄清楚。北京在全国拔尖的就是科技资源。过去很少向河北转移,为什么?因为河北的产业结构和它配不上,我们都是传统产业,人家都是信息产业,你怎么配套?
  所谓产业转移,从发达的经济体来说,是一个产业链的转移,这个链条要能配起来。咱们这个转移只能是整体转移。比如首钢在北京不行了,整个拿到河北来,但到了河北仍然是个中低端、中技术的产业。北京要是有些高端的电子信息产业转到河北来,就不一样。
  对河北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从你自己本身的内生机制上着眼,怎么能和北京高端的东西特别是科技衔接,比如说把北京的专利引导到河北来,搞孵化,无中生有,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因为转出北京的企业,肯定是北京不要的企业,附加值低的企业。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河北应该观念变了吧,还不做产业链吗?
  马建章:现在河北就是跑项目,从产业链这块考虑的很少。河北闹来闹去,还是围绕傻大笨粗的原材料产业、传统产业这么转,现在高新技术产业还不到10%,北京已经到百分之四五十了。服务业也不行,低于全国水平。
  京津冀一体化如果真成功的话,对河北的经济应该是一种拉动。但从几个关键性的经济指标来看,都是不升反降。比如人均GDP这几年从全国第11位跌到15位了;人均财政收入从2001年全国第11位,到现在26位;人均收入也在下降。
  京津冀一体化,受益最大的是天津。它吸引北京和河北的人才和资源,促使工业快速发展。现在天津的工业增加值已经超过北京了。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产业链的问题,河北还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马建章:河北曾错过一些机会。北京原来曾经规划京津唐产业区和京津保产业区,还有京津廊高新技术产业带。人家早就提出来了,但河北没有积极跟进。
  北京天津的地皮比较紧张,你应该在唐山一个离京津比较近的地方,搞一个京津什么区,专门承接它这个产业,廊坊也是这样。几年前我就提出来,省发改委和科技厅你们主动到北京和天津去,一个是把产业转移的目录拿到手,有哪些产业要转;再一个就是科技专利,有哪些适合在河北搞的,通过科技和孵化来推动河北的高新技术产业。但没人具体做这些事情。
  中国新闻周刊:前一段时间,河北省出来一个《关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对每一个市都有一个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定位,你觉得怎么样?
  马建章:我们的思路不能从河北出发。京津冀一体化也好,首都京津圈也好,核心是谁,北京和天津。你得顺着他们的思路走,他们准备向外疏解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你不能一厢情愿,这样反而起副作用。原来和天津就是这样子,始终对着干。前两年天津有个研讨会,南开大学一位专家在会上公开讲,天津现在处于集聚阶段,首先集聚的就是你河北的资源和人才。
  一体化可以搞规划,但协同发展不能搞规划。协同发展是一个运作机制,怎么搞规划?要是经济圈的话,你得按照经济圈的理论去搞,就是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画一个圈,辐射不到你画圈不是白画吗?
  最合理的应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划。协同发展可以作为一种机制,一种手段。现在河北做出一种政治姿态来,应该坐下来思考一下。现在各个市搞各个市的。省里很粗线条出了个东西,一个是意见,一个是规划,都开过会了,但没发文件,可能自己也拿不准。
其他文献
这个七月,由北大燕京学堂引发的“国际化”热议,更像夏火一般灼炙着北大人与公众的神经。  先说说我这个月的国际课堂经验。  因缘际会,参与了一些国际课程和讲座的设计、讲授。一个项目围绕中国文化、经济、政治诸问题,把一个个独立讲座“串烧”起来,对象是来自北美某大学的本科生。当我登上讲台,发现在座清一色南亚北非族裔,不禁慨叹北美的多元融合当真厉害。后来向协调老师调侃,再过几年,来的可能都是华裔了。后者云
导演焦波和村民聊天,他是山东淄博人,说起方言来,更能和村民打成一片,这有助于纪录片在一年里顺利拍完。图/ 受访者提供  焦波留着遮耳长发,卷曲、蓬松,有些花白。他戴着眼镜,挡不住满脸皱纹,说话时候,普通话里时不时夹杂着淄博方言。这天在北京东四环附近的天宝电影院,他又看了一场自己拍摄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放映结束,剧场里灯光亮起,焦波又哭了。  这部纪录片,以24节气为节点,记录了淄博一个名叫杓
女人出行最操心的是穿什么衣服,好不容易出去了,要在沙滩上拗造型,总不能总穿冲锋衣速干服吧,得带上几条风格各异的裙子吧,穿裙子就不能穿旅游鞋了,还得考虑防晒,晒后修复,要照相就得化妆,化妆后要卸妆水,面膜……  小孩春游最关心的是带什么好吃的。我家小孩提前一个月开始憧憬,提前两周开始倒计时,提前一周规划菜单:我以为她会说“小二,上一个……鸡腿?火腿?最次也是汉堡或三明治吧? ”结果伊小手一挥“来个馒
一篇题为《歌剧超级大国》的文章,2月刊发在英国《经济学人》的官方博客上,讲到获得多明戈声乐比赛的中国男中音李鳌,继而分析中国、韩国和东欧在声乐人才出口方面日趋强大。文章引述,在2013年全球闻名的BBC歌唱比赛中,每20位选手中就有“1个来自中国,2个来自韩国,7个来自东欧”。  这也延续了近几年来西方主流国家对中国古典音乐市场的一贯判断。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音乐家在西方音乐厅、音乐学校和歌剧院里站
德国总理默克尔今年7月访华时首站选择了成都。在短短的“成都时间”中,默克尔除了出席中德新型城镇化论坛、考察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外,还亲自到农贸市场买豆瓣,学做宫保鸡丁……  近年来,成都成为外国政要频频造访之地。英国首相卡梅伦、美国副总统拜登、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加拿大总督戴维·约翰斯顿、澳大利亚总督布赖斯……吸引这些政要纷至沓来的原因,是成都日渐成为西部经济的高地,在这个高地上,不仅可
日前,一条《世界空气最差20城中国无一上榜》的新闻引人注目,新闻借用世界卫生组织名义,指出印度城市才是空气污染重灾区,中国城市则排不到前面。  实际上,世卫组织(WHO)确实有一个“城市户外空气污染数据库”,最新一期数据发表于今年5月。在这份数据库中,记录了一些城市某年的PM10和PM2.5测量值(或估算值)。WHO并没有根据这些数据做排名,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出排名,因为数据整体上残缺不全,没有可比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教育蓝皮书收录了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程平源关于去年中小学生自杀情况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发现,去年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主要由压力造成。他分析了57起自杀案例(其他22起未报道自杀的明确原因),其中师生冲突致自杀纷争最多。程平源发现,去年因老师行为失当,引发的中小学生自杀有14例。例如
在英国,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空气的清洁。  伦敦的PM2.5大概是20。但是60年前伦敦可不这样,1952年的大烟雾,造成4000多人死亡,当时伦敦的交通和生活,出现极端混乱的状态。就在这次事故后,英国政府反思发展方式,认真治理环境,为摘掉伦敦长期的“雾都”帽子,展开了一系列治理空气污染的行动,包括1956年推行《清洁空气法案》,以及其他清洁生产的法律。英国的治污大约用了10年时间,终于比较彻底地消
在揪心和不安中等待许多天后,我们才知道,实际上,飞机失联不到48小时,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已得出了MH370飞往南北走廊的最初推测;  飞机失联后4天,马来西亚政府已收到了关于MH370方位调查的初步分析报告。  而直到第7天,所有搜救队伍在越南领海徒劳地搜了一周后,马来西亚政府才宣布了这一切。  以至于此次马来西亚总理“第一时间”宣布的“飞机坠毁南印度洋”消息时,引来的却是一片质疑和更大的不满。  
去年年初,北京三里屯奢华购物区的劳力士表店因销量平平而关门大吉。同样,在中央将宴请标准定为“四菜一汤”之后,去年北京高档餐厅的营业额与前年同比下降了35%。发生在北京的这些突如其来的改变表明,正当中国提倡增加国内消费以刺激经济时,奢侈品市场却因中央提倡厉行节约而受到重创。  两项政策表面上看似矛盾,却都是安抚中层民众的举动。如今,中产阶层已成为有着独特需求与愿望的重要人群。在中国的增长模式由出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