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云雷先生的《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系统地研究了新世纪文学中涌现的一支新兴文学潮流—“底层文学”,恰当地处理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立足实际,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李云雷;底层文学;中国故事
新世纪以来,新的“市场化”、“传媒化”、“大众化”潮流席卷了整个中国文化领域,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精神世界更是潜移默化地“被改变”着。对于底层这个问题层出不穷的“弱势群体”的关注在文艺界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艺学者们敏锐地感知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努力应对新变化,试图与中国当下现实和时代接轨,与中国人民的内心世界接轨。
李云雷先生的文学理论著作《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在这一意义上可谓做出了它巨大的贡献,李先生自2004年以来,潜心于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先后对中国农村叙事、底层文学抒写、小说的艺术与传统、中国故事等方面进行了详实仔细的研究。他在研究中为中国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空间,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底层文学与道德、时代、艺术的问题以及底层文学的理论实践问题等。围绕底层文学的争论不断,而李先生以一个学者的严谨态度较为系统地对“底层文学”思潮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的主要观点先后以文章的形式发表在《文艺理论批评》、《小说评论》、《文艺争鸣》等国内重要期刊杂志上,然后整理编纂成书,于2014年11月11日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可以认为,這是李云雷先生关于底层文学和中国故事的思想精华,也是当代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全书共分18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底层文学”兴起的原因,对于2004到2007年的底层文学研究作以概述,并通过对曹征路、胡学文、王祥夫等重要作家的专题研究,对“底层文学”这一文艺思潮进行了详细入微的文本分析和理论升华,最后在书中提出了诸如“我们如何叙述农村”、“如何开拓乡村叙述的新空间”、“打工文学的问题和前景”等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解决办法。
“底层”这个概念在零四年以前并未广泛地为人所知,关于“底层”的文学表达也简单地概括为“底层体验”,相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且主要零散化地分布在研究文学文本中的底层形象、底层人的生存状况、底层意识匮乏等方面。没有真正形成“底层文学”的观念,更没有全面地对“底层文学”进行系统地论证、梳理、总结工作。李云雷先生以知识分子的先觉意识对新世纪中国文学界这一遗憾进行了补充。首先他对于“底层文学”做了明确的界定,“‘底层文学’主要是以底层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形式上,它以现实主义为主,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究;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有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但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创造”。[1]在此着重强调底层文学的概念界定在于,文学虽然是一种以有限表示无限的艺术形式,但对于具体的文学概念尤其是新生事物的抽象性理论化限定必须做到清晰全面。此处对“底层文学”的诠释不仅从内容上、形式上以及文学传统上对其进行描述,最为重要的是作者指出了“底层文学”创造者写作态度的问题。“底层文学”要为底层民众书写人生,切实关注底层民众的精神状态,解决其精神世界的问题。通读整部作品,可以发现李云雷先生在多处提及作家或知识分子应关注底层人的精神世界,他认为“‘底层文学’不断深化的一个标志是,他所关心的不在那仅仅是社会问题,而把触角探入到了他们心灵的最深处”。[1]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则将“底层文学”的关注点由人的肉体所处的恶性环境对其造成的摧残转移到了人的灵肉二重世界,这一点正吻合了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新的“人”的文学。李先生在全面打造“底层文学”大框架的同时,耐心地将近年来“底层文学”潮流中涌现的像曹征路、王祥夫等学者进行单章专述,选取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和主题拓深。李云雷先生对于作家作品的讲述方式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首先对作家作品做以简明扼要的叙述,再由此涉及作家创作的特色、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发展、底层情怀抒发、以及文学艺术探求等方面。以曹征路为例,全书几乎拿出了两个章节来讨论曹征路在“底层文学”创作中的特点。第六章主要探讨的是从曹征路的整体创作情况看“新左翼文学”的可能性,第七章则是由关于曹征路的作品《那儿》的文学讨论来探究新世纪中国“底层文学”不同文艺思潮之间的论争及中国文学的发展前景。论及曹征路的《问苍茫》,李先生不仅客观冷静地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作以评点,更从《问苍茫》这样鲜活的例子中寻求“底层文学”的发展前景,或者可以说是思考“一种新的文学—与最底层的民众及宽广的世界紧密相连的文学”的生存可能。全书的第三部分是对新世纪中国“底层文学”与特殊的中国故事关系的阐发。作者从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结构中把握“底层文学”与他们的关系,针对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症候给予最贴切的关心,并将之放在全球化的世界视野中审视其可能性,最终落脚于在现代文明中如何把“底层文学”和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城乡问题一直以来是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在新世纪中“底层文学”中城乡冲突结构主要表现为工业文明对农耕经济的冲击和对城市社会底层劳动者生存空间的挤压。作家是“在继承既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发现农村中的新问题与新经验,并对一些‘老问题’做出新的思考”,是对“新乡土小说”的题材弥补和理论补充。”[1]另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关注点放到了青年作家身上,除了对以曹征路、王祥夫、和胡文学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给予肯定,更对以张楚、徐则臣、刘丽朵为代表的70后作家群体给予关怀。李云雷先生在这一部分着意探讨的是其在绪论部分提到的作家或知识分子能否代言底层的问题,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好既有的美学经验与社会底层生活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对实现新世纪中国“底层文学”的突破性转型至关重要。“他们大多并没有对底层关注的自觉意识,既有的美学观念与现实体验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断裂,如何打破既有美学观念的限制,以艺术的方式呈现更加真切的人生体验,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学经典,竟会是他们面临的挑战”。[1]
总体而言,《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这部理论著作开拓性地对新世纪“底层文学”这一文学思潮做了较为科学性的概括,试图对“底层文学”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并对它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建设性的期望和意见。然而,不得不指出这部作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于一些概念性的内容判断作者的主观判断过强,在提到“打工文学”与“底层文学”的关系时,作者表述为“我们可以将‘打工文学’和‘底层文学’看做在新世纪崛起的两个思潮”[1],笔者在此并不认同此观点,“打工文学”与“底层文学”同属于关怀底层的文学潮流,而打工文学则是底层文学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种存在形态,因此可以认为“‘打工文学实际上是‘底层文学’的一种,与其他底层文学的不同之处他的写作者大多是打工者本人,或者是曾经有过很长时间打工经历的农民工出身的作家”。[2]另外书中章节安排的自由、材料的繁琐导致了整部作品丧失了一部文学理论书籍的严谨之风,显得较为散漫、冗杂,使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使人眼花缭乱。新世纪“底层文学”这一文艺思潮是时代和历史记忆的综合产物,由于其紧跟时代变化,又紧密联系着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对于它的精准把握确实不易。李云雷先生能够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功底给予大众尤其是广大知识分子以成果性的展示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广大学者和知识分子更应该从中体悟其苦心经营,并以当下新的文化氛围来面对“底层文学”这个“新生儿”,讲好为人生、为现实的中国底层故事。
参考文献:
[1]李云雷.《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2]刘旭.在生存中写作:从“底层文学”到“打工文学”[J].文艺争鸣,2010(23):32。
作者简介:王含(1993—),女,汉族,籍贯河南省济源市,现为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李云雷;底层文学;中国故事
新世纪以来,新的“市场化”、“传媒化”、“大众化”潮流席卷了整个中国文化领域,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精神世界更是潜移默化地“被改变”着。对于底层这个问题层出不穷的“弱势群体”的关注在文艺界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艺学者们敏锐地感知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努力应对新变化,试图与中国当下现实和时代接轨,与中国人民的内心世界接轨。
李云雷先生的文学理论著作《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在这一意义上可谓做出了它巨大的贡献,李先生自2004年以来,潜心于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先后对中国农村叙事、底层文学抒写、小说的艺术与传统、中国故事等方面进行了详实仔细的研究。他在研究中为中国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空间,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底层文学与道德、时代、艺术的问题以及底层文学的理论实践问题等。围绕底层文学的争论不断,而李先生以一个学者的严谨态度较为系统地对“底层文学”思潮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的主要观点先后以文章的形式发表在《文艺理论批评》、《小说评论》、《文艺争鸣》等国内重要期刊杂志上,然后整理编纂成书,于2014年11月11日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可以认为,這是李云雷先生关于底层文学和中国故事的思想精华,也是当代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全书共分18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底层文学”兴起的原因,对于2004到2007年的底层文学研究作以概述,并通过对曹征路、胡学文、王祥夫等重要作家的专题研究,对“底层文学”这一文艺思潮进行了详细入微的文本分析和理论升华,最后在书中提出了诸如“我们如何叙述农村”、“如何开拓乡村叙述的新空间”、“打工文学的问题和前景”等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解决办法。
“底层”这个概念在零四年以前并未广泛地为人所知,关于“底层”的文学表达也简单地概括为“底层体验”,相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且主要零散化地分布在研究文学文本中的底层形象、底层人的生存状况、底层意识匮乏等方面。没有真正形成“底层文学”的观念,更没有全面地对“底层文学”进行系统地论证、梳理、总结工作。李云雷先生以知识分子的先觉意识对新世纪中国文学界这一遗憾进行了补充。首先他对于“底层文学”做了明确的界定,“‘底层文学’主要是以底层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形式上,它以现实主义为主,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究;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有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但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创造”。[1]在此着重强调底层文学的概念界定在于,文学虽然是一种以有限表示无限的艺术形式,但对于具体的文学概念尤其是新生事物的抽象性理论化限定必须做到清晰全面。此处对“底层文学”的诠释不仅从内容上、形式上以及文学传统上对其进行描述,最为重要的是作者指出了“底层文学”创造者写作态度的问题。“底层文学”要为底层民众书写人生,切实关注底层民众的精神状态,解决其精神世界的问题。通读整部作品,可以发现李云雷先生在多处提及作家或知识分子应关注底层人的精神世界,他认为“‘底层文学’不断深化的一个标志是,他所关心的不在那仅仅是社会问题,而把触角探入到了他们心灵的最深处”。[1]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则将“底层文学”的关注点由人的肉体所处的恶性环境对其造成的摧残转移到了人的灵肉二重世界,这一点正吻合了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新的“人”的文学。李先生在全面打造“底层文学”大框架的同时,耐心地将近年来“底层文学”潮流中涌现的像曹征路、王祥夫等学者进行单章专述,选取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和主题拓深。李云雷先生对于作家作品的讲述方式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首先对作家作品做以简明扼要的叙述,再由此涉及作家创作的特色、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发展、底层情怀抒发、以及文学艺术探求等方面。以曹征路为例,全书几乎拿出了两个章节来讨论曹征路在“底层文学”创作中的特点。第六章主要探讨的是从曹征路的整体创作情况看“新左翼文学”的可能性,第七章则是由关于曹征路的作品《那儿》的文学讨论来探究新世纪中国“底层文学”不同文艺思潮之间的论争及中国文学的发展前景。论及曹征路的《问苍茫》,李先生不仅客观冷静地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作以评点,更从《问苍茫》这样鲜活的例子中寻求“底层文学”的发展前景,或者可以说是思考“一种新的文学—与最底层的民众及宽广的世界紧密相连的文学”的生存可能。全书的第三部分是对新世纪中国“底层文学”与特殊的中国故事关系的阐发。作者从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结构中把握“底层文学”与他们的关系,针对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症候给予最贴切的关心,并将之放在全球化的世界视野中审视其可能性,最终落脚于在现代文明中如何把“底层文学”和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城乡问题一直以来是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在新世纪中“底层文学”中城乡冲突结构主要表现为工业文明对农耕经济的冲击和对城市社会底层劳动者生存空间的挤压。作家是“在继承既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发现农村中的新问题与新经验,并对一些‘老问题’做出新的思考”,是对“新乡土小说”的题材弥补和理论补充。”[1]另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关注点放到了青年作家身上,除了对以曹征路、王祥夫、和胡文学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给予肯定,更对以张楚、徐则臣、刘丽朵为代表的70后作家群体给予关怀。李云雷先生在这一部分着意探讨的是其在绪论部分提到的作家或知识分子能否代言底层的问题,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好既有的美学经验与社会底层生活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对实现新世纪中国“底层文学”的突破性转型至关重要。“他们大多并没有对底层关注的自觉意识,既有的美学观念与现实体验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断裂,如何打破既有美学观念的限制,以艺术的方式呈现更加真切的人生体验,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学经典,竟会是他们面临的挑战”。[1]
总体而言,《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这部理论著作开拓性地对新世纪“底层文学”这一文学思潮做了较为科学性的概括,试图对“底层文学”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并对它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建设性的期望和意见。然而,不得不指出这部作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于一些概念性的内容判断作者的主观判断过强,在提到“打工文学”与“底层文学”的关系时,作者表述为“我们可以将‘打工文学’和‘底层文学’看做在新世纪崛起的两个思潮”[1],笔者在此并不认同此观点,“打工文学”与“底层文学”同属于关怀底层的文学潮流,而打工文学则是底层文学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种存在形态,因此可以认为“‘打工文学实际上是‘底层文学’的一种,与其他底层文学的不同之处他的写作者大多是打工者本人,或者是曾经有过很长时间打工经历的农民工出身的作家”。[2]另外书中章节安排的自由、材料的繁琐导致了整部作品丧失了一部文学理论书籍的严谨之风,显得较为散漫、冗杂,使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使人眼花缭乱。新世纪“底层文学”这一文艺思潮是时代和历史记忆的综合产物,由于其紧跟时代变化,又紧密联系着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对于它的精准把握确实不易。李云雷先生能够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功底给予大众尤其是广大知识分子以成果性的展示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广大学者和知识分子更应该从中体悟其苦心经营,并以当下新的文化氛围来面对“底层文学”这个“新生儿”,讲好为人生、为现实的中国底层故事。
参考文献:
[1]李云雷.《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中国故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2]刘旭.在生存中写作:从“底层文学”到“打工文学”[J].文艺争鸣,2010(23):32。
作者简介:王含(1993—),女,汉族,籍贯河南省济源市,现为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