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其胺碘酮治疗,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利多卡因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6.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胺碘酮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037-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室性心律失常则是该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则极易导致患者丧失生命,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为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接收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最小为40岁,最大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为(58.9±2.6)岁;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利多卡因治疗的50例患者79岁,平均年龄为(57.8±3.3)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利用生理盐水将150mg胺碘酮稀释至20mL,并给予患者静脉输注治疗,输注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内,然后给予患者1mg/min胺碘酮维持静脉点滴治疗,6小时后将胺碘酮用量减至0.5mg/min,患者病情好转且偶有室早现象发生时可停止静脉给药,并给予患者口服胺碘酮治疗,一天三次,每次200mg;一周后可将药量改为一天两次,一次200mg;两周后可将药量改为一天一次,一次200mg。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即给予患者50mg利多卡因静脉推注治疗,然后给予患者1-4mg/min利多卡因静滴维持,若治疗无效则应在30分钟后给予患者静脉推注50mg利多卡因治疗,若治疗有效则应给予患者1-2mg/min利多卡因静滴维持;且1h内利多卡因用量应不大于300mg,24h内用量应不大于1200g,持续维持时间应为48-72h。
1.3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后患者实行早搏发生情况减少程度大于90%,且患者短阵室速、成对室早现象均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成对室早减少程度大于80%,室性早搏减少程度大于60%;无效:治疗后患者仍伴有短阵室速或成对室早现象,且患者室性早搏现象减少程度未达到40%[2]。
1.4 统计血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6.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极易导致已缺血的心肌发生严重损伤现象,导致心肌梗死面积增大,从而可使患者心功能快速恶化;且会严重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则极易导致患者心功能进一步恶化,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2-3]。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中治疗,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利多卡因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该药物因具有作用时间短等不足之处,因而临床上必须要及时探讨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4]。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逐渐认识到胺碘酮在心跳骤停、实行心动过速、种植心室纤颤等治疗方面均可取的较好的效果,且可明显减少患者死亡现象发生[5]。因此,临床上逐渐将胺碘酮替代利多卡因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胺碘酮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一种,其半衰期较长,且可有效的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现象,有助于减慢传导速度,减低窦房结自律性,且不影响动作电位及静息膜电位高度。因而,逐渐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6.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就表明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萍,王俊杰.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的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4,(13):27-28.
[2]王志胜,张松兰,解文艳.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04Z):55-55.
[3]宫伟民,吕小宁.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138例比较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5):665-666.
[4]覃学美.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5):1366-1366.
[5]何小萍.硫酸镁配伍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6):457-459》
[6]江红政.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82例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4):56-58.
【关键词】 胺碘酮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037-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室性心律失常则是该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则极易导致患者丧失生命,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为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接收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最小为40岁,最大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为(58.9±2.6)岁;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利多卡因治疗的50例患者79岁,平均年龄为(57.8±3.3)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利用生理盐水将150mg胺碘酮稀释至20mL,并给予患者静脉输注治疗,输注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内,然后给予患者1mg/min胺碘酮维持静脉点滴治疗,6小时后将胺碘酮用量减至0.5mg/min,患者病情好转且偶有室早现象发生时可停止静脉给药,并给予患者口服胺碘酮治疗,一天三次,每次200mg;一周后可将药量改为一天两次,一次200mg;两周后可将药量改为一天一次,一次200mg。
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即给予患者50mg利多卡因静脉推注治疗,然后给予患者1-4mg/min利多卡因静滴维持,若治疗无效则应在30分钟后给予患者静脉推注50mg利多卡因治疗,若治疗有效则应给予患者1-2mg/min利多卡因静滴维持;且1h内利多卡因用量应不大于300mg,24h内用量应不大于1200g,持续维持时间应为48-72h。
1.3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后患者实行早搏发生情况减少程度大于90%,且患者短阵室速、成对室早现象均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成对室早减少程度大于80%,室性早搏减少程度大于60%;无效:治疗后患者仍伴有短阵室速或成对室早现象,且患者室性早搏现象减少程度未达到40%[2]。
1.4 统计血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6.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极易导致已缺血的心肌发生严重损伤现象,导致心肌梗死面积增大,从而可使患者心功能快速恶化;且会严重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则极易导致患者心功能进一步恶化,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2-3]。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中治疗,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利多卡因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该药物因具有作用时间短等不足之处,因而临床上必须要及时探讨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4]。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逐渐认识到胺碘酮在心跳骤停、实行心动过速、种植心室纤颤等治疗方面均可取的较好的效果,且可明显减少患者死亡现象发生[5]。因此,临床上逐渐将胺碘酮替代利多卡因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胺碘酮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一种,其半衰期较长,且可有效的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现象,有助于减慢传导速度,减低窦房结自律性,且不影响动作电位及静息膜电位高度。因而,逐渐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66.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就表明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萍,王俊杰.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的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4,(13):27-28.
[2]王志胜,张松兰,解文艳.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3,(04Z):55-55.
[3]宫伟民,吕小宁.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138例比较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5):665-666.
[4]覃学美.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5):1366-1366.
[5]何小萍.硫酸镁配伍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6):457-459》
[6]江红政.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82例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