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和坎尼之战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ugh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到用兵如神,东方人多半会拿出诸葛亮,而说到西方的战略家,人们除了能想到亚历山大、拿破仑,一定不会忽略这个名字:汉尼拔。汉尼拔是迦太基王子,为报与罗马争夺西西里失败的旧仇,于公元前218年统帅迦太基军,从陆路出发远征罗马。
  这是一段极其漫长的征程。部队很难从本土获得兵援和补给,任何一次失利都可能带来毁灭,但汉尼拔却凭借超凡的指挥能力,连战连捷,长驱直入。
  公元前216年6月,汉尼拔的部队连夜悄悄离开营寨,在罗马人的睡梦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坎尼。
  坎尼不仅储备着大量粮饷(可供9万人的部队用一年),更占据着一大块富庶的平原产粮区。罗马元老院一阵慌乱,立即决定开战。他们调集了8个军团来进攻坎尼。经过两个月的僵持,罗马人仗着自己军队人数是对方两倍的优势,决定发动猛攻。留下10000人守营后,76000罗马兵排列阵势准备进攻。由于人数过多,统帅令各部阵势变窄一半加厚一倍,以加强正面突破能力。
  “他们终于来了!”汉尼拔望着河对岸的罗马大军,当真是旌旗蔽日、枪林剑海。一场大决战迫在眉睫。看到罗马军狭窄的队形,汉尼拔立刻明白了他们的战略企图,同时,一个大胆到几乎疯狂的绝妙战术在这个31岁的年轻统帅的头脑中迅速成形。汉尼拔抑制住自己的极度喜悦,假装漫不经心,拖了一阵才率军渡河列阵。
  汉尼拔的军队阵形与罗马军队的阵形相似,唯一特别的是:汉尼拔的中军不是直列,而是中央向前突起的新月形。这是一支真正的“多语言多民族”的部队:精锐部队非洲兵全副罗马重装兵的武器装备;红发的高卢兵高大魁梧,远远望去宛如野火般耀眼;身穿紫边白衣的西班牙兵战技熟练,意志顽强;努米底亚骑兵每人有两三匹换乘的坐骑,可以连续几次发动冲锋。
  战斗以罗马轻装兵的进攻拉开序幕,十几万人的大战场上杀声震天,士兵的鲜血在迸溅,兵器交击之声震耳欲聋。 正如罗马统帅预想的那样,在密集坚厚的重装兵方阵猛攻下,汉尼拔的中军慢慢后退,如同巨石在泥沼中缓缓下陷。如果单凭血气方刚的高卢新兵,这场战斗到此就要结束了,但8000名西班牙重装兵如同水泥板中的钢筋一样努力维持住阵形,让它只是缓缓凹进,由凸形变成直线形。两侧的精锐非洲重步兵则稳重地维持住战线,并无其他动作。
  双方中军刚一接触,两翼的迦太基骑兵就发起了突击。左翼骑兵迅速击溃罗马军右翼,并向前迂回突进;右翼的努米底亚骑兵虽然人数较少,但凭借机动灵活的战法给罗马人左翼骑兵造成缓慢但不间断的失血,直到与迂回的左翼骑兵前后夹击并消灭对手。
  汉尼拔的中军已经逐渐退成一个巨大的凹形,两侧的罗马军拼命地向中间靠拢,希望尽快向前方突破,高卢和西班牙的士兵们快要撑不住了……在这危急时刻,汉尼拔开始行动:等候在两侧的非洲兵突然推进,等待在阵后的轻装兵也加入其中,一起从两侧向中间进攻,将罗马军从两边赶进凹形的“碗”里。
  双方都在与时间赛跑,如果罗马军在汉尼拔完成合围前突破正面的防守,就会取得一次辉煌的胜利……但是所有的战机,都被天才的汉尼拔精确地掌握。他的两翼骑兵,依照计划在准确的时间包围了罗马军的背后,将“碗”口封闭。
  罗马军被装进了一个完美的包围圈,中间的士兵完全失去作战空间,失去了其特有的灵活性和韧性,被汉尼拔军从外围逐渐地屠杀……到黄昏为止,8个联合军团的罗马大军被彻底摧毁,阵亡人数超过44000,10000多人被俘,而汉尼拔军只有不到8000人的伤亡。此战之后,全罗马17岁以上的男性公民,有五分之一在一系列败于汉尼拔的战斗中丧生。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汉尼拔用鲜血教育了罗马人:如何用局部的劣势来换取时间空间上的优势,进而夺取胜利。从此欧洲人的战斗开始出现了各种巧妙的诡计和迂回穿插。罗马史学家在又恨又怕之余,给了汉尼拔“战略之父”这个流传至今的美名。
其他文献
外语口语等级测试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组织中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等级测试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不尽人意之处,这有待于我们通过进一步实践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