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足够好的父亲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几年前我就看过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1962年的黑白影片。当时看完电影,留下的主要印象是关于美国种族歧视,以及黑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时至今日,翻开原著——
  二十五万两千字,四天,一口气看完。
  小说着力刻画的阿迪克斯是一个正义的法律人,可这里,我想谈的是作为一个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会担心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可是,看完这部小说,你会发现,斯库特是个多么幸福的女孩。小说一开始,斯库特就这样骄傲地向所有读者宣告:“我们的父亲很让人满意:他陪我们玩,给我们读书,对待我们随和又公正。”
  但同时,在孩子们的眼里,阿迪克斯又是个没本事的人。
  “我们父亲什么也不做。他在办公室上班,而不是在杂货店。他不为县里开装卸车,不是警长,不种田,不修车,也不从事任何其他可以让人敬佩的职业,另外,他还戴眼镜……他也不做我们同学的父亲做的那些事,他从不打猎,不玩扑克,不钓鱼,不抽烟,不喝酒。他只坐在客厅里读书看报。”
  然而对孩子来说,只读书看报是远远不够的。
  镇上有橄榄球比赛,哥哥杰姆非常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参加,可是,阿迪克斯却以年老为由拒绝了,哥哥只好忧郁地坐在赛场上看着别人的父亲进球得分。
  可是有一天,阿迪克斯一枪打死了一条疯狗。
  哥哥杰姆说:“斯库特,你看见了吗,他完全放松了,好像那杆枪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他动作那么快,好像……我要射什么得瞄十分钟呢……”
  他们的邻居莫迪告诉兄妹俩:阿迪克斯是个神枪手,年轻时曾“弹无虚发”,还很会下棋,会演奏单簧口琴……
  杰姆喃喃道:“可是他从没提过这些。”
  小说中的斯库特毕竟只有六岁,可杰姆,大了几岁的杰姆,他对父亲是有更高要求的,他希望有个英雄一般的父亲,但父亲让他失望。“喃喃”一词道出了他心里的复杂情感,父亲从没提起过,可父亲原来是很厉害的,这里父亲的形象便高大了起来。
  为什么要刻意做所谓的好父亲、好母亲?其实,阿迪克斯并不会为了做一个好父亲刻意迎合孩子,他只是做好自己,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阿迪克斯会跟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
  斯库特告诉阿迪克斯,不想去上学了,问可不可以,“阿迪克斯在秋千椅上坐下来,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他的手指在装着怀表的口袋里动来动去,他说这是他唯一可以思考的方式,他慈爱地沉默着等我开口……”
  在这场关于上不上学,为什么要上学的讨论中,阿迪克斯跟斯库特的对话占了整整三页纸,阿迪克斯说:“我不能,我得挣钱养家。”“斯库特,你是个普通人,你必须遵守法律。”
  然后父女俩约定,如果继续去上学就像原来一样照常阅读,还做了一个约定……
  读到这里,你会惊讶地发现,一个父亲跟六岁孩子谈话的内容竟然可以如此深奥,包括了当地风俗、家族习惯、法律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成人一挥手就把孩子“打发”掉了,好一些的,也大都是三言两语,毕竟孩子只有六岁。
  可这是阿迪克斯对待孩子的一贯方式。他说:“当一个孩子问你问题时,看在上帝的分上,你要好好回答他。”
  就在今天,当班上一个男孩因为喜欢一个女孩却老是用惹人厌的方式去招惹她时,我把男孩叫到一旁,认真地跟他聊天,聊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欢,如何默默地喜欢。
  他问我:“如何默默地喜欢?”我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默默就是把喜欢放在心里,不表现在行动上。”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正是阿迪克斯的做法。
  平时,阿迪克斯不会干涉孩子们的任何事情,可是当孩子们表现出对“怪人”阿瑟强烈的好奇心,并试图去“骚扰”时,阿迪克斯对杰姆说:“儿子,这事我跟你只说一遍,以后不再重复:不要再去折磨那个人了,拉德利先生做什么是他自己的事,如果他想出来,他自己会的,如果他想待在自家的房子里,那么他也有权。”
  之后,当阿瑟救了兄妹俩后出现在他家时,阿迪克斯在各个细节上做得尽善尽美:把小女儿介绍给阿瑟,让阿瑟呆在灯光昏暗的地方,出门时,不刻意让阿瑟先走,而是把阿瑟自然而然地交给了他的女儿。一切都是体贴的,理解的,又让人难以察觉。却被斯库特察觉了,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部被斯库特看在眼里,“没法子——这就是阿迪克斯。”
  斯库特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感到喜悦!
  小说结尾处,九岁的斯库特送三十几岁的“怪人”阿瑟回家,灯光在细雨中变得朦胧起来……“在回家的路上,我覺得自己已经很老了”,斯库特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阿迪克斯是对的。除非你穿上一个人的鞋子,像他一样走来走去,否则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
  小说结尾温馨至极:“他关了灯,回到了杰姆的房间里。他要在那里守上一整夜,等杰姆早上醒来时,他会在他身边。”
  关于家教,有位学者这样说:“成人应当成为一面墙,一面温暖的会呼吸的墙,尤其是父亲……”我想,作为一个足够好的父亲,阿迪克斯就是兄妹俩的那堵温暖的墙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和平小学)
其他文献
一、引出续编  师:自从四年级我们学习了续编故事《受骗以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建议老师讲讲怎样续编故事。今天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  (板书:续编故事)  【评析】“续编故事”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说说写写”《受骗以后》一文中有所涉及,用这样的话题,既引发学生对续编的思考,又明确本节习作指导的重点。  二、指导续编  师:说到续编故事,同学们有哪些经验呢?  生1:要
期刊
记得第一年工作时,我担任一群小学二年级孩子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古灵精怪的孩子们常常调皮捣蛋,让我措手不及。有时,不知道他们课堂上的提问到底是故意捣蛋呢,还是真的疑惑不解。开学不久,课堂上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那一天的语文课教学《美丽的丹顶鹤》这一课。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丹顶鹤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让孩子们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初步树立起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课堂上,我展示了许多丹顶鹤的图片,
期刊
【摘要】儿童阅读,在倡导“整本书阅读”的主流意识之下,同样受到了“碎片化阅读”的冲击。本文从日常的争议和数据引入话题,从四个维度思辨“碎片”与“整体”两种阅读方式的价值特质:点状结构与网状结构;印象语言与整体语言;跳跃思维与连贯思维;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碎片”与“整体”,两种阅读都是主客观的存在,也是时代的阅读特质,各有其独特的价值。悦纳与融通,才是儿童阅读的更高形态。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
期刊
【摘 要】“读写融合”是一个具有传统意义,又有改革创新的话题,本文着眼于小学语文读写融合中教学“点”的建构和实施,关注学段高点的设计, 文本基点的把握和学生的成长点的落实,基于文本,又不囿于文本,采取由此及彼、类比延伸等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深挖巧用文本中的读写融合点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融合能力,推动读写融合教学不断迈向新高度。  【关键词】读写融合 教学点 建构实施  语文教材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课程资源
期刊
一、案例背景  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写作二《我的同学》时,本人打破原有写作指导的做法,联系学生生活现实,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话题,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让作文指导在对话和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孩子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没有了畏惧心理,体现出教育的人文性。另外,在写作中不刻意追求形式,不给既定的框架,主张学生自由表达,放胆想、放胆说、放胆写。最终,学生不仅
期刊
【摘要】绘本的语言具有形象性、重复性、简洁性。绘本教学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升华精神境界。在绘本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孩子读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大胆放手,激发兴趣,放飞想象,让孩子们充分地阅读、感受、理解,在绘本的过程中认识世界。  【关键词】绘本教学 语言学习 激发想象  绘本,顾名思义是“画出来的书”,是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中不仅有生动的故事,还蕴含了丰富的知
期刊
常州市博爱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27年的老校,原名武进县丰西乡第十一初小,1952年更名为常州市博爱路小学,2003年又更名为常州市博爱小学。2015年8月,博爱小学进行原地重建,在发扬悠久厚重的学校文化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成为了一座“图书馆中的学校”。  走进博爱小学,可以看到主体建筑的外墙就像一个巨型书架,一层一层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本超大型图书。据博爱小学校长巫惠群介绍,学校以整体打造“阅读
期刊
【教材版本】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3“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积累,能描述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三国英雄,把握英雄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表演其中的故事片段,进而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初步形成评价作品中人物的能力,初步学会多角度地阅读、感受名著作品。  【教学重点】  1.描述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三国英雄,把握英雄人物的个性特点。  2.表演故事片段《三顾茅庐》。  【教
期刊
【摘 要】班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班主任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以及应试教育理念影响等因素,班会课未能发挥应有的实效。班会课要实现四个改变:变随意盲目为主题教育,有目标、有针对性;变简单灌输为唤醒激励,重活动体验,重情感熏陶;变道德宣讲为行为指导,关注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变课堂演绎为相伴成长,做到心中有“人”、有“我”、有“远方”。  【关键词】班会课 转变观念 优化策略  
期刊
我曾在一本杂志的卷首语上看到我省原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的一篇短文,题目为《孩子的名字叫“今天”》。短文语言明白、流畅,寓意深刻,这是先生独特语言风格的体现。他从诗人的一首诗歌中的话展开,娓娓道来,给人以深刻意义上的启迪。看完先生的短文,引起了我的诸多思考,孩子的名字叫“今天”,就是如此简洁明白的话,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寓意。这里我结合自身语文教学的实际,谈几点认识和感悟。  一、孩子的名字叫“今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