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文化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教师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给予指导。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学生从小受到熏陶,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学生深受影响,了解我国历史和文化,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语文;初中教学
初中语文中的很多内容都与传统文化相关,并且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历史长河中,语文也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重点分析了传统文化如何更好的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先拓宽自身知识面,再将文化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阅读经典
诵读经典、吟唱经典等各种活动都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況,针对学生的学习制定相应的文化传承计划。如古诗词的学习就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充满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我国的诗词经典。如《登幽州台歌》《木兰诗》等诗词歌句,引导学生吟咏、诵读这些经典,使学生感受诗中的魅力。这些经典都是在历经千年沉淀后传递下来的宝贵财富。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更好的传承这些灿烂的文化,使学生学会鉴赏、品味、感悟、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师提出问题,如“全诗的主题,全诗思想感情”等,使学生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份等展开想象。在课外,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阅读读物,如《诗经》《唐诗宋词》《论语》等经典书籍,使学生扩展知识量,从这些经典中感悟和探究。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诵读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诵读材料,诗词歌赋都可以,诵读完成后再解读、分析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也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
二、从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涉及的层面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上文中我们提到的诗词歌赋,还包括各种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教师可以在节日时与学生一起探讨当地的文化习俗,并且一起搜索民间传说等,如七夕节、端午节等节日,可以带领学生搜集一些民间传说,如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还有不同的习俗,七夕节的时候到户外去乞巧,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端午节的时候则吃粽子等,通过这些课外生活实践,也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还与我们的实践生活有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在课上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自己去探究,如春节时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其中用毛笔写的书法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如我国书法历史的起源,我国伟大的书法家,我国的书法字体等,使学生在课下自己去探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博物馆等游览,感受不同的文化,如学生在课余时间玩的象棋、围棋等游戏,这都涉及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搜索围棋和象棋的历史。教师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和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开拓视野。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要不断更新,以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教学内容。如在《社戏》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前,就需要到网络上搜集什么是社戏,在确保自己对“社戏”有了清晰的概念后再去讲解相应知识。同时对社戏的文化来源、发展历程等有所了解,只有去不断学习,才能更利于学生学习语文。
三、充分挖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中内容有很多与传统文化有关,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与我国典型建筑传统文化有关,从这两篇课文中可以分析我国古典建筑和一方地方特色。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知识点,如我国古典建筑以及建筑特点等,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天坛等传统建筑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建筑和风格,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语文学科中涉及面也比较广,这样的渗透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一定作用。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诗歌、古诗词等内容,这些也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如文言文《核舟记》,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视频,手艺人用小刀雕刻《核舟记》中的小舟,与课文中描述的舟中的内容一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教师也可以扩展相关知识点,为学生拓展《口技》这篇文言文,也为学生展示口技的表演视频,将文中描述的“一人善口技”表现出来,更利于学生充满好奇心。语文教材中的《诗经》二首、《礼记》二则等内容,也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该积极挖掘课本中的内容,并将其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将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讲解,也可以与我们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希望本文的以上内容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曹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33-134.
[2]钟剑连.文明长久 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91.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语文;初中教学
初中语文中的很多内容都与传统文化相关,并且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历史长河中,语文也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重点分析了传统文化如何更好的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先拓宽自身知识面,再将文化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阅读经典
诵读经典、吟唱经典等各种活动都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況,针对学生的学习制定相应的文化传承计划。如古诗词的学习就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充满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我国的诗词经典。如《登幽州台歌》《木兰诗》等诗词歌句,引导学生吟咏、诵读这些经典,使学生感受诗中的魅力。这些经典都是在历经千年沉淀后传递下来的宝贵财富。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更好的传承这些灿烂的文化,使学生学会鉴赏、品味、感悟、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师提出问题,如“全诗的主题,全诗思想感情”等,使学生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份等展开想象。在课外,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阅读读物,如《诗经》《唐诗宋词》《论语》等经典书籍,使学生扩展知识量,从这些经典中感悟和探究。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诵读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诵读材料,诗词歌赋都可以,诵读完成后再解读、分析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也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
二、从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涉及的层面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上文中我们提到的诗词歌赋,还包括各种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等。教师可以在节日时与学生一起探讨当地的文化习俗,并且一起搜索民间传说等,如七夕节、端午节等节日,可以带领学生搜集一些民间传说,如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还有不同的习俗,七夕节的时候到户外去乞巧,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端午节的时候则吃粽子等,通过这些课外生活实践,也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还与我们的实践生活有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在课上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自己去探究,如春节时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其中用毛笔写的书法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如我国书法历史的起源,我国伟大的书法家,我国的书法字体等,使学生在课下自己去探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博物馆等游览,感受不同的文化,如学生在课余时间玩的象棋、围棋等游戏,这都涉及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搜索围棋和象棋的历史。教师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和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开拓视野。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要不断更新,以为学生提供新颖的教学内容。如在《社戏》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前,就需要到网络上搜集什么是社戏,在确保自己对“社戏”有了清晰的概念后再去讲解相应知识。同时对社戏的文化来源、发展历程等有所了解,只有去不断学习,才能更利于学生学习语文。
三、充分挖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中内容有很多与传统文化有关,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与我国典型建筑传统文化有关,从这两篇课文中可以分析我国古典建筑和一方地方特色。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知识点,如我国古典建筑以及建筑特点等,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天坛等传统建筑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建筑和风格,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语文学科中涉及面也比较广,这样的渗透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一定作用。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诗歌、古诗词等内容,这些也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如文言文《核舟记》,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视频,手艺人用小刀雕刻《核舟记》中的小舟,与课文中描述的舟中的内容一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教师也可以扩展相关知识点,为学生拓展《口技》这篇文言文,也为学生展示口技的表演视频,将文中描述的“一人善口技”表现出来,更利于学生充满好奇心。语文教材中的《诗经》二首、《礼记》二则等内容,也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该积极挖掘课本中的内容,并将其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将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讲解,也可以与我们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希望本文的以上内容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曹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33-134.
[2]钟剑连.文明长久 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