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高考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建模能力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ui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9年全国Ⅰ卷理综物理试题计算量大,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其中要求建模意识及能力的试题灵活、复杂、难度大.物理建模对学生分析能力要求高,是物理研究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研究一切物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平时物理教师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建模能力; 理想模型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9-0028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品质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研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1 分析研究需要模型的支撑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随着物理知识的沉淀、思维品质的逐步形成,学科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逐步体现出来了.近些年高考试题更加注重对思维能力和品质的考察,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33题.[物理—选修3-3]某容器中的空气被光滑活塞封住,容器和活塞绝热性能良好,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初始时容器中空气的温度与外界相同,压强大于外界.现使活塞缓慢移动,直至容器中的空气压强与外界相同.此时,容器中空气的温度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外界温度,容器中空气的密度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空气的密度.
  评析 试题立足实际生活“空气”, “可视为”体现了研究问题可以近似简化为物理理想模型的“理想气体”.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观察分解,利用物理原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一些不重要的因素所创造出来的模型即理想物理模型.命题思想:(1)渗透了物理学科必备素质,在一定条件下,把复杂的实际研究对象简化和近似,抽象为最简单的足以表征主要特点性能的理想化模型来表示;(2)强化用模型探讨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图1所示.
  根据模型情景分析知,要减小内部压强只能是增大体积,即W<0;绝热知Q=0,又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 W 知 ΔU<0,所以得出容器中空气的温度低于外界温度;由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影响气体压强的两个因素:温度和密度.容器内温度低,但压强与外界相同,那一定是容器中空气的密度大于外界空气的密度.依据题意创建物理模型,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这是物理研究必备的素养品质.
  2 函数图象需要物理模型映衬
  建模实际上是把复杂繁琐的物理实际过程,通过建立模型展现、转化成容易观察、分析思考的简单物理情景,形成常见的、熟知的、有认知经验的物理模型,从而使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物理问题的处理更加简捷、准确和到位.同时,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该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相互作用观、运动观和能量观,并且能应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试题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为考查内容,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察要求”,落实高考物理大纲的考核要求,强化能力立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21题:在星球M上将一轻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物体P轻放在弹簧上端,P由静止向下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与弹簧的压缩量x间的关系如图2中实线所示.在另一星球N上用完全相同的弹簧,改用物体Q完成同样的过程,其a-x关系如图2中虚线所示,假设两星球均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星球M的半径是星球N的3倍,则
  A.M与N的密度相等
  B.Q的质量是P的3倍
  C.Q下落过程中的最大动能是P的4倍
  D.Q下落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压缩量是P的4倍
  评析 “在星球M上”联系的模型“地球”,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把这一“地球”模型延伸到“星球M”和“星球N”, 将文字翻译成物理模型如图2,
  据牛顿第二定律:mg-kx= ma 即得a=g-kmx , 联合图得kx0=mg, kx0=mpgp,g=3a,得:2kx0=mQgQ,gp=3a0,gQ=a0,得mpgpmQgQ=12,mQ=6mp,B選项错误.又因RM=3RN,得ρMRMρNRN=gPgQ=3,ρM=ρN,A选项正确.
  最大动能时弹力等于重力,Ekmax=mgx-mg 02,得EKQmaxEKPmax=mQgQ2x0mpgpx0=14
  ,C选项正确.
  由上图简谐运动对称性知Q、P下落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压缩量分别是4x0和2x0,D选项错误.
  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科学,要用很精确的数学工具(函数、图象)来表述它的内容.从物理学的发展史看,物理学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的.2019年《考试大纲》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高考要求考生掌握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其中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十分明确:即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和处理问题.理综Ⅰ卷21题,含有2个物体、2个星球和一个弹簧,考察了9个知识点,对象多过程多知识点多,而物理图象a-x能形象地表述物理规律,结合物理模型,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鲜明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增强对物理过程的理解,可以很好地对物理过程进行直观的定性分析.有关以图象与构建物理模型为背景的命题,成为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3 建模能力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是研究物理问题必备的综合能力
  物理学家伽利略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斜面实验. 小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然后滚上另一个斜面,如图4所示,小球可到达另一个斜面上比原来稍低一些的位置,伽利略再让斜面的倾角减小,小球的运动距离越来越远,如果斜面变为水平面且没有摩擦,小球为了上升到相同高度,将永远运动下去.从而得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重要结论.
  在研究自由落体的时候,伽利略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如图5所示,通过测量运动时间和滚下的距离得出结论:小球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伽利略再让斜面的倾角增加,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然后伽利略做出推论:斜面的倾角为90°时,小球的运动也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建模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综合能力,需要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探索,它依赖于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客观世界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许多物理学家在分析和研究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时,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通过简化、理想化和类比等方法创建模型,进行大量实验探讨、理论论证,形成了结论.
  4 结束语
  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规律和定理都是
  来源于将实际的研究对象或过程抽象简化为理想化模型,进行演绎、推理得出所涉及的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加强对模型的设计思想及分析思路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实际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抓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能力.在平时教学的潜移默化中要注意增强学生建模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秋芳.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培养的探究[J].中学理科园地,2017,13(05):16-17.
  [2]樊兰君.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思考[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21):102-103.
  (收稿日期:2019-06-18)
其他文献
摘 要:浮力部分難教、难学,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巧妙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内在关联,完善认知结构,进行迁移运用,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深度学习;实验突破;关键能力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22-0039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教育领域中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最早是相对于浅层学习
摘 要:通过对2006年与2016年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两节同类型同获奖等级课堂实录的纵向对比,分析课堂行为结构、教师行为结构、学生行为结构及师生互动行为曲线的变化,从而探讨课程改革对课程的影响,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进行反思总结,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成长.  关键词:师生互动行为;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9-0015中图分
作文具有想像力,才生动感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么,怎样才能让笔下的作文具有想象力呢?怎样才能让想象飞起来呢?一、敢于“设想”写出《草房子》《红葫芦》等优秀作品的作
摘 要:通过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积累了对新知识认识的困惑、质疑和错误认识,新授课中通过必要环节的设置,使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学习成为必须,从而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达到小组成员每人都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同时又不为环节所限.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知识构建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9-0020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
高中语文是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学生能力的体现,并且为高考服务,因此高中语文在面临着高考考验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但是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不
物理概念教学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概念中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二是概念的外延,是反映物理现象本质属性的对象,即通
摘 要:通过对高中物理课程中不太受重视或普遍认为比较“难上”的“非主流”课程的实践,以“电子的发现”一节为例,尝试对此类课程教育功能进行阐述.拟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推动人才培养,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非主流”物理课程;教育功能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9-0022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基础教育课程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
摘 要:进入到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阶段以后,由于时间的紧张,复习备考课程多且综合性难度增加,师生复习备考也逐渐进入“高原期”,但只有进行考前系统的复习,师生共同配合明确目标,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才能从容应对中考.本文对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课后一道习题进行扩展和改编,激活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新发现、再熟悉,提升物理解题中的读题、审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以习题为载体的复
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要求教师用足够的知识储备支撑课堂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资源库能够对学生和教师提供哪些服务,值得认真思考
创新实验是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探究焦耳定律”探究课上,通过整合三个创新实验“电池点火”“电子测温仪探究电热”和“铅笔芯灯泡”,让学生“体验电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