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主质疑能力,铺设探究学习之路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39155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接受”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这三个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重点。探究是关键,而自主的关键是自疑,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本人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工作的探索和体会,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的本质是自由”,它最能激发人的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本能。它的方法灵活性与多样性使人敢于突破常规,不迷信书本、权威,有创造的胆略和勇气。但是许多人甚至许多数学教师,一提到素质、探索、创造就觉得很神秘,认为与中小学数学不沾边,在教学中仍习惯地按老一套照搬照套,缺乏对学生质疑素质、探究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是认识不到位,观念没转变。对于中小学生,我们要把素质的范围看得广一点。只要有新想法、新设计、新方法,就称得上有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代替,自然走入接受学习的老套。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理应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探究性思维的“操场”,数学教师应该是“导演”而不是“演员”。
  
  2.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
  探究性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只重视向学生提问,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二、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1.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彼此激励、平等对话的小组合作学习网络,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的共鸣和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教师应站在建设性的高度、赞赏的立场,尽可能多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甚至古怪的问题。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免疫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成。
  
  2.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产生并发展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要转移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过程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学校准备在宿舍楼后面修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一边利用宿舍楼的一面后墙,并利用已有总长为25米的铁围栏。请你设计:如何搭建较合适?学生列出方程后跟学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很自然地提出疑问:这是个什么方程?这种方程如何求解?再现“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联想、类比猜想。进而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疑问并积极探究。
  
  3.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
  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认识的开始。反思是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的反思,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层思考,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习一个概念、定义时可问:定义是怎样引人的?能否换一种方式?若把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改换或增减会怎样?学习定理或公式时可问:定理或公式是怎样提出的?证明的思路是什么?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逆命题是什么?是否成立?结论不变,条件是否可以减弱?条件不变,结论能否改进、推广?解完题后可问:主要应用的是什么方法?这种解法的关键是什么?这种解法还能解决哪些类似问题方法?这种解法是怎样想到的?依据是什么?有无更简单的解决?结论可否改进、推广或引申?改变部分条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方法,避免错误,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方法和策略。
  总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在问题中学习,在师生互动中发展,这不仅是落实新课标的需要,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更是实现“教最终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其他文献
先丰A是湖南省洪江先丰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籼型三系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性状稳定、抗性较好、不育彻底、开花早而集中、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强等特性,于2007年5月通过广西
【摘要】学会“提出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它的育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者引导者、调控者,通过学习使初中生接触和初步掌握观察究、质疑反思、归纳、数学实验等基本思想和方法,学会用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数学思的层次。  【关键词】引导;数学情境;提出问题
采用NaCl和Na2CO3胁迫不同时间,研究盐地碱蓬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对NaCl和Na2CO3的耐受能力,对比不同胁迫对盐地碱蓬正在萌芽种子的SOD、POD、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等胁迫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盐碱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变化较为平缓,SOD活性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POD、MDA、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发现,盐地碱蓬萌发种子萌发对N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