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韩淑杰(1971-),女,汉族,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教师,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江泽民的人才资源观,其形成有着重大的历史、现实、理论、实践依据;这一观念具有三个方面的丰富的科学内涵。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量优质高效的人才的背景下,学习和树立这一科学理念,对于我们制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才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江泽民;人才资源;人才战略;时代价值
建国以来,我们历届领导人对人才队伍建设都十分重视。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1]邓小平同志也同样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他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中国初步建立起了规范化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激励等制度。当代世界呈现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对中国人才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要求。能否拥有和保持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事关一国综合国力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兴衰成败。2000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3]的崭新观念。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溯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重视人才的思想理论成果为其理论来源,以进一步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为现实依据,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成功经验为其历史依据,并在我国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实践基础上提出的。
(一)现实依据:国际竞争,形势逼人
为政之道,重在得人。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竞争的主要形态是体能型竞争,即主要依靠体力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依靠体力去战胜对方。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竞争的主要形态转为技能型竞争,即主要依靠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来提高自身的实力,获取竞争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竞争的主要形态转入到智能型竞争,即主要依靠智力的开发和应用。由于人才是人类智慧的主要载体,因此,智能型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竞争。它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焦点。在当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各国对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更为紧迫,高素质和高技术人才短缺严重。这是导致国际间人才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重要根源,一场无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当今世界,争夺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美国的经济、科技之所以发展得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从全世界网罗了大批人才。我们要有政治远见,及早研究对策,真正把培养和使用好各类人才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来看待、来落实。”[4]显而易见,这一新观念的提出,适应了当前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的需要。
(二)历史依据: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当前,我国正处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竞争。
回顾世界历史,人才资源开发先行,是世界上一些国家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成功经验。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因此,许多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都推行了人才资源先导模式,即在人才资源积累与经济追赶的互动关系中,人才资源的追赶先于经济追赶,而当经济追赶开始启动时,人才资源追赶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在追赶国人均GDP相当于先行国20%的水平时,追赶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先行国40%以上的水平;当追赶国人均GDP达到先行国40%的水平时,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都在先行国的70%左右;当追赶国人均GDP达到先行国80%的水平时,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接近先行国的水平。[5]这是现代化建设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行人力资源开发先行政策。显然,中共中央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由此出发,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思想。
(三)理论依据:思想财富,大力继承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人才。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方面的思想观点。比如,体现在剩余价值的理论当中。马克思认为,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劳动力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通过这一思想,强调人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这实际上指出了人力资源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再如,体现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6]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了人力资本的层次性,并且指出低层次的“人力资本”转化为高层次的“人力资本”的途径主要靠教育和训练。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力资源内容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他十分重视人才工作,一贯强调并从许多方面阐述了人才问题的战略意义。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7]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谁占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因此,“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崭新思想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重大创新,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国伟大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理论基础。
(四)实践依据:科教兴国,人才辈出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结合时代发展和我国国情提出的科学指导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极大的提高了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振兴,为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人才支撑,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教育的振兴,归根到底是个人才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实施科教兴国问题,关键是人才。”[8]因此,就必须紧紧抓住人才问题,走人才强国之路。所以,这一思想的提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扩展和升华,为进一步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新契机。
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丰富内涵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人才资源首先是优质高效资源。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高级形式,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这一方面反映在人才资源在知识创新、传播、储存和应用上比一般人力资源具有更多优势,另一方面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产生的效益、发挥的作用比一般人力资源更大、更高。与国际社会相比,中国各类人才数量在总人口或总就业人口中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因此,“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思想,昭示了重视人力资源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才资源还是最为宝贵的动力资源。历史和现实表明,人才具有丰富的知识,杰出的才能,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他们可以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奥秘,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指明方向和道路;他们向社会传播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发和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他们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不断整合知识,改进管理,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进而不断的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更表现在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中国共产党就是这种人才的集中体现。
人才资源更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这一观念日益为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所接受。第一,人才是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当代科技革命使人才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之本。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有效的人才管理。第二,人才是决定各国国内治理质量和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企业管理人才、政府管理人才、民间组织管理人才队伍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政府、和民间组织治理的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知识精英依托跨国公司或者各种国际专业组织,在制定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规则,塑造全球秩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化经营或国际化人才的发育状况,直接决定着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开创了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局面
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影响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了人才战略,在加强各级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监督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各类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将中国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同时,有助于突破人才问题这一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推动我国经济沿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前进,增强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我党科学制定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提供了新思路
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影响下,为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审时度势,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作出专门决定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要求全社会要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观;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还同时坚持和贯彻党管人才原则,高瞻远瞩地制定了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开发人才资源。这就将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创造性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可以说,党中央这一战略的提出,对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有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观的提出,在理论上,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在实践中,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必将以更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摘 要:江泽民的人才资源观,其形成有着重大的历史、现实、理论、实践依据;这一观念具有三个方面的丰富的科学内涵。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量优质高效的人才的背景下,学习和树立这一科学理念,对于我们制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才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江泽民;人才资源;人才战略;时代价值
建国以来,我们历届领导人对人才队伍建设都十分重视。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1]邓小平同志也同样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他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中国初步建立起了规范化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激励等制度。当代世界呈现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对中国人才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要求。能否拥有和保持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事关一国综合国力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兴衰成败。2000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3]的崭新观念。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溯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重视人才的思想理论成果为其理论来源,以进一步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为现实依据,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成功经验为其历史依据,并在我国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实践基础上提出的。
(一)现实依据:国际竞争,形势逼人
为政之道,重在得人。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竞争的主要形态是体能型竞争,即主要依靠体力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依靠体力去战胜对方。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竞争的主要形态转为技能型竞争,即主要依靠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来提高自身的实力,获取竞争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竞争的主要形态转入到智能型竞争,即主要依靠智力的开发和应用。由于人才是人类智慧的主要载体,因此,智能型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竞争。它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焦点。在当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各国对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更为紧迫,高素质和高技术人才短缺严重。这是导致国际间人才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重要根源,一场无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当今世界,争夺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美国的经济、科技之所以发展得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从全世界网罗了大批人才。我们要有政治远见,及早研究对策,真正把培养和使用好各类人才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来看待、来落实。”[4]显而易见,这一新观念的提出,适应了当前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的需要。
(二)历史依据: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当前,我国正处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竞争。
回顾世界历史,人才资源开发先行,是世界上一些国家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成功经验。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因此,许多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都推行了人才资源先导模式,即在人才资源积累与经济追赶的互动关系中,人才资源的追赶先于经济追赶,而当经济追赶开始启动时,人才资源追赶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在追赶国人均GDP相当于先行国20%的水平时,追赶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先行国40%以上的水平;当追赶国人均GDP达到先行国40%的水平时,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都在先行国的70%左右;当追赶国人均GDP达到先行国80%的水平时,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接近先行国的水平。[5]这是现代化建设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行人力资源开发先行政策。显然,中共中央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由此出发,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思想。
(三)理论依据:思想财富,大力继承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人才。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方面的思想观点。比如,体现在剩余价值的理论当中。马克思认为,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劳动力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通过这一思想,强调人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这实际上指出了人力资源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再如,体现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6]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了人力资本的层次性,并且指出低层次的“人力资本”转化为高层次的“人力资本”的途径主要靠教育和训练。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力资源内容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他十分重视人才工作,一贯强调并从许多方面阐述了人才问题的战略意义。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7]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谁占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因此,“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崭新思想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重大创新,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国伟大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理论基础。
(四)实践依据:科教兴国,人才辈出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结合时代发展和我国国情提出的科学指导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极大的提高了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振兴,为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人才支撑,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向前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教育的振兴,归根到底是个人才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实施科教兴国问题,关键是人才。”[8]因此,就必须紧紧抓住人才问题,走人才强国之路。所以,这一思想的提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扩展和升华,为进一步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新契机。
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丰富内涵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人才资源首先是优质高效资源。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高级形式,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这一方面反映在人才资源在知识创新、传播、储存和应用上比一般人力资源具有更多优势,另一方面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产生的效益、发挥的作用比一般人力资源更大、更高。与国际社会相比,中国各类人才数量在总人口或总就业人口中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因此,“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思想,昭示了重视人力资源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才资源还是最为宝贵的动力资源。历史和现实表明,人才具有丰富的知识,杰出的才能,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他们可以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奥秘,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指明方向和道路;他们向社会传播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发和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他们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不断整合知识,改进管理,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进而不断的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更表现在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中国共产党就是这种人才的集中体现。
人才资源更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这一观念日益为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所接受。第一,人才是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当代科技革命使人才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之本。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有效的人才管理。第二,人才是决定各国国内治理质量和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企业管理人才、政府管理人才、民间组织管理人才队伍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政府、和民间组织治理的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知识精英依托跨国公司或者各种国际专业组织,在制定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规则,塑造全球秩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化经营或国际化人才的发育状况,直接决定着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开创了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局面
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影响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了人才战略,在加强各级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监督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各类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将中国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同时,有助于突破人才问题这一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推动我国经济沿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前进,增强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我党科学制定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提供了新思路
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的影响下,为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审时度势,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作出专门决定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要求全社会要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观;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还同时坚持和贯彻党管人才原则,高瞻远瞩地制定了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开发人才资源。这就将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创造性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可以说,党中央这一战略的提出,对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有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观的提出,在理论上,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在实践中,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必将以更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