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当代著名报人范敬宜的把关艺术,如宏观层面的策划与议程设置;中观层面通过不拘一格选头条,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等版面设计来把关;在微观层面选择符合客观事实与受众需要的稿件,在稿件的处理上,讲求合力艺术与“抢”与“压”的艺术实现把关目的。
【关键词】范敬宜;把关艺术;党报
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1]1949年,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领域,指出“把关”这一新闻选择的特定事实。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我国最具权威性、指导性的报纸,“把关人”怎样把关、能否把好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份党报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安定团结。范敬宜曾先后担任《辽宁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积累了很多把关经验,这对我国党报的“掌门人”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宏观层面——报道的规划与决策
党报的权威性、指导性与广泛的影响性决定了党报编辑把关的重要性。从宏观层面来看,范敬宜的“把关”艺术主要体现在报道的规划与决策上。
(一)通过策划来进行舆论把关
策划指编辑“围绕一定主题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报道。包括选题、选角度、选时机、设计报道进程、发稿计划等方面”。[2]编辑可以主动掌握时机,用合适的时间方法表达宣传意图,做好舆论把关的第一步。
1987年,《经济日报》在范敬宜的领导下推出了“关广梅现象”的报道。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改革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方向还有疑虑,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三大代表,租赁国有企业,是对还是错?范敬宜把这一事件定义为一种现象,而非典型,确立了这样的改革是姓“资”还是姓“社”的思路,立即进行策划,形成了对“关广梅现象”的连续报道,人们对于改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由于这篇报道及时地引导了舆论,一经发表便在40天内接到国内外来信来稿1000多件,见报70多件,国内外几十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发表消息或评论,社会舆论反响之大,为中国报界所少有。[3]可见,党报总编辑在宏观层面“把关”的重要性。
(二)通过议程设置来进行舆论把关
议程设置也是舆论把关的一种。“大众媒介具有一种将新闻议程中的显著性议题转变为公众议题的能力。”[4]媒体把关人首先选择那些自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然后据其重要与否决定报道的强调程度、长度、出现的频率、版面位置、标题大小等。其次,“大众传播媒介议程的内容影响到大众把哪些问题视为重要;大众传媒迅速广泛传播信息的威力,使媒介得以影响大众对现实的理解。凡大众传媒视为重要并在媒介报道中突出强调的问题,受众也会重视”[5]。
1991年,针对人们对改革结果的不同看法,时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设置了一套《辨证看形势》议程。这次系列报道包括沿海十个省市的十篇述评,有《真真假假话福建》、《穷穷富富话江西》、《虚虚实实话安徽》、《上上下下话上海》、《香香臭臭话广东》等。通过这次高密度、广范围的传播,纠正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使受众对改革成果有了明确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中观层面——版面的设计
除了在宏观层面上通过报道的规划与决策来实现舆论把关,范敬宜还从中观的报纸版面设计来进行把关。
(一)不拘一格选头条
“头条是版面上的旗帜,旗帜立起来以后,其他稿件才能各就各位,各得其所”[6]。头条是最能展现一张报纸的立场、最能体现报纸特色、报纸内容的版面元素。范敬宜认为,为了更好的体现、突出导向就应该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头条,把质量最好、意义最重要的稿件放在头条位置。为突出扫黄打非和军队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导向,范敬宜指示《人民日报》将本来上不了头条的《一位母亲的呼吁》和《雪封阿勒泰战鹰解危难》的摄影报道放在一版,两个报道竟然都获了奖。
(二)图文并茂,两翼齐飞
有人认为“当代报纸已经呈现出标题和图片引领新闻走向的局面。”[7]图片使发行量上升,广告效益大增。图片的“眼见为实”不光能传播信息、佐证事实,更能使读者鲜明的体会到引导的意图,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范敬宜强调,要把图片放到与文字并重的地位,记者和编辑要有图片意识,在采写的同时就想到配图,重视用图像说话,增强报道的引导性。
三、微观层面的把关——稿件的选择与处理
微观上的把关是在已有稿件的基础上受稿件限制所进行的把关,可称为“被动”把关。
(一)对具体某一篇稿件的选择
其一,选出符合本报风格,反映现时趋势的稿件;其二,决定稿件发表的时间和方式。编辑在选稿时,首先要考虑结构是否完整,逻辑是否混乱,语言是否通顺等;还要甄别稿件内容是否真实、准确、有典型意义;是否满足广大受众的要求,是否能向受众提供新鲜信息。
(二)通过对稿件的处理来实现把关目的
单篇稿件只能反映出个别现象、某一方面,无法让读者了解完整、真实的世界。稿件的集合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应。范敬宜主要通过对稿件的组合和配置这种合力艺术来实现把关。稿件的组合,就是寻找稿件之间的共同点,发现不同稿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孤立的单个稿件组合成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稿件的配置则是指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可以通过消息或通讯提供事实;通过评论阐明其意义,表明态度、立场;通过资料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通过图片提供直观的形象,这样合理地配置可以使报道全面、充分、深入,也可以起到强化和突出的作用,能更好的起到舆论把关的作用。“安排稿件要注意前后左右呼应,使原来单篇报道形成一定气候”。[8]编辑要巧串散珠,范敬宜指出“一篇不起眼的稿件,经过搭配、点评、配评论等,可以一下子身价十倍。相反,一篇很有分量的稿件,由于版面处理不当,也可能大为逊色。”[9]稿件的处理还包括“抢”与“压”的藝术。依据舆论宣传形势,“压”有时可能会比“抢”更有意义,如《人民日报》曾刊登的《老区学生进京求学记》,压了一个月,正巧碰上李鹏和夫人写信给在京学习的老区学生的新闻,身价立即提高。范敬宜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压”,“压而不死,抢而不乱”。
参考文献
[1][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邝云妙.当代新闻编辑学[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3]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深圳: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5]余绍敏.传播新视野丛书——传播学概论[M].广州: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6]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7][8][9]许林.图片、报纸版式的新单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8-31.
作者简介:陈丽娟(1983—),女,陕西榆林人,文学硕士,西安培华学院文法学院新闻系教师。
【关键词】范敬宜;把关艺术;党报
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1]1949年,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领域,指出“把关”这一新闻选择的特定事实。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我国最具权威性、指导性的报纸,“把关人”怎样把关、能否把好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份党报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安定团结。范敬宜曾先后担任《辽宁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积累了很多把关经验,这对我国党报的“掌门人”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宏观层面——报道的规划与决策
党报的权威性、指导性与广泛的影响性决定了党报编辑把关的重要性。从宏观层面来看,范敬宜的“把关”艺术主要体现在报道的规划与决策上。
(一)通过策划来进行舆论把关
策划指编辑“围绕一定主题目标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报道。包括选题、选角度、选时机、设计报道进程、发稿计划等方面”。[2]编辑可以主动掌握时机,用合适的时间方法表达宣传意图,做好舆论把关的第一步。
1987年,《经济日报》在范敬宜的领导下推出了“关广梅现象”的报道。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改革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方向还有疑虑,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三大代表,租赁国有企业,是对还是错?范敬宜把这一事件定义为一种现象,而非典型,确立了这样的改革是姓“资”还是姓“社”的思路,立即进行策划,形成了对“关广梅现象”的连续报道,人们对于改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由于这篇报道及时地引导了舆论,一经发表便在40天内接到国内外来信来稿1000多件,见报70多件,国内外几十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发表消息或评论,社会舆论反响之大,为中国报界所少有。[3]可见,党报总编辑在宏观层面“把关”的重要性。
(二)通过议程设置来进行舆论把关
议程设置也是舆论把关的一种。“大众媒介具有一种将新闻议程中的显著性议题转变为公众议题的能力。”[4]媒体把关人首先选择那些自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然后据其重要与否决定报道的强调程度、长度、出现的频率、版面位置、标题大小等。其次,“大众传播媒介议程的内容影响到大众把哪些问题视为重要;大众传媒迅速广泛传播信息的威力,使媒介得以影响大众对现实的理解。凡大众传媒视为重要并在媒介报道中突出强调的问题,受众也会重视”[5]。
1991年,针对人们对改革结果的不同看法,时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设置了一套《辨证看形势》议程。这次系列报道包括沿海十个省市的十篇述评,有《真真假假话福建》、《穷穷富富话江西》、《虚虚实实话安徽》、《上上下下话上海》、《香香臭臭话广东》等。通过这次高密度、广范围的传播,纠正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使受众对改革成果有了明确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中观层面——版面的设计
除了在宏观层面上通过报道的规划与决策来实现舆论把关,范敬宜还从中观的报纸版面设计来进行把关。
(一)不拘一格选头条
“头条是版面上的旗帜,旗帜立起来以后,其他稿件才能各就各位,各得其所”[6]。头条是最能展现一张报纸的立场、最能体现报纸特色、报纸内容的版面元素。范敬宜认为,为了更好的体现、突出导向就应该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头条,把质量最好、意义最重要的稿件放在头条位置。为突出扫黄打非和军队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导向,范敬宜指示《人民日报》将本来上不了头条的《一位母亲的呼吁》和《雪封阿勒泰战鹰解危难》的摄影报道放在一版,两个报道竟然都获了奖。
(二)图文并茂,两翼齐飞
有人认为“当代报纸已经呈现出标题和图片引领新闻走向的局面。”[7]图片使发行量上升,广告效益大增。图片的“眼见为实”不光能传播信息、佐证事实,更能使读者鲜明的体会到引导的意图,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范敬宜强调,要把图片放到与文字并重的地位,记者和编辑要有图片意识,在采写的同时就想到配图,重视用图像说话,增强报道的引导性。
三、微观层面的把关——稿件的选择与处理
微观上的把关是在已有稿件的基础上受稿件限制所进行的把关,可称为“被动”把关。
(一)对具体某一篇稿件的选择
其一,选出符合本报风格,反映现时趋势的稿件;其二,决定稿件发表的时间和方式。编辑在选稿时,首先要考虑结构是否完整,逻辑是否混乱,语言是否通顺等;还要甄别稿件内容是否真实、准确、有典型意义;是否满足广大受众的要求,是否能向受众提供新鲜信息。
(二)通过对稿件的处理来实现把关目的
单篇稿件只能反映出个别现象、某一方面,无法让读者了解完整、真实的世界。稿件的集合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应。范敬宜主要通过对稿件的组合和配置这种合力艺术来实现把关。稿件的组合,就是寻找稿件之间的共同点,发现不同稿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孤立的单个稿件组合成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稿件的配置则是指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可以通过消息或通讯提供事实;通过评论阐明其意义,表明态度、立场;通过资料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通过图片提供直观的形象,这样合理地配置可以使报道全面、充分、深入,也可以起到强化和突出的作用,能更好的起到舆论把关的作用。“安排稿件要注意前后左右呼应,使原来单篇报道形成一定气候”。[8]编辑要巧串散珠,范敬宜指出“一篇不起眼的稿件,经过搭配、点评、配评论等,可以一下子身价十倍。相反,一篇很有分量的稿件,由于版面处理不当,也可能大为逊色。”[9]稿件的处理还包括“抢”与“压”的藝术。依据舆论宣传形势,“压”有时可能会比“抢”更有意义,如《人民日报》曾刊登的《老区学生进京求学记》,压了一个月,正巧碰上李鹏和夫人写信给在京学习的老区学生的新闻,身价立即提高。范敬宜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压”,“压而不死,抢而不乱”。
参考文献
[1][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邝云妙.当代新闻编辑学[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3]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深圳: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5]余绍敏.传播新视野丛书——传播学概论[M].广州: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6]范敬宜.总编辑手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7][8][9]许林.图片、报纸版式的新单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8-31.
作者简介:陈丽娟(1983—),女,陕西榆林人,文学硕士,西安培华学院文法学院新闻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