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ny_li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政策出台后,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从1998年643万增加到2004年2000余万,6年间增长了两倍多,毛入学率已达19%,成为世界上大学生数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10年,在校生要达2800万左右,毛入学率达25-27%左右。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趋势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也相应地取消了“包分配”,以“双向选择”取而代之,但是大学生就业体制等没有随之改变,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一、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
  
  1.就业观和就业机制的矛盾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立了“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并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但是很多家长和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不能认同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的就业。从近几年国家公务员和行政事业单位招考,大学毕业生报名的人数以及招考岗位与报名人数的比例可以看出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办学校依然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目标。此外,毕业生在择业时还存在以下心理:追求轻松高薪的工作岗位,做白领,当干部,于是艰苦的工作不愿做,简单的工作瞧不起,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有不少毕业生不敢面对就业中的风险,追求保险就业;还有些人过于看重毕业后的就业,认为一次就业定终生,只想到国企不愿意到私营与乡镇企业去就业。总的来说,高校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还是对单位的地域范围、工资要求较高,要求安稳舒适,对于到离家远的郊区和外省市就业有顾虑,对月薪千元的岗位一般不考虑。大学生就业还是没有考虑到个人在岗位上能创造多大的价值,没有考虑到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岗位毕竟有限。高校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以适应新的就业机制。
  2.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还偏低,总体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招生前没有通过市场调查来确定招生数与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培养的人才多以理论型、学术型为主,而市场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集中反映了高等教育许多深层次问题,如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等。
  3.高校就业指导不力、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高校的就业信息系统与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指导形式单一,缺少专业的指导教师,就业指导仅停留在信息服务上,如举办各种招聘会等;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差;当前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在逐步地提高,但是,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素质等未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职位期望,所以他们很难顺利渡过“试用期”,造成了“就了业,就失业”或者“短暂就业,再次失业”的现象。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从人才市场的情况看,大学生进入市场的盲目性很大。高等学校必须切实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内容既要包括择业过程的指导,也要包括就业初期的指导,还要尽量帮助大学生规划今后整个职业生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根据自己的特长、能力,实事求是地选择职业;同时,高等学校应从毕业生就业的“管理员”、“信息员”变成“服务员”、“推销员”,主动为学生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具有就业意识的思维能力、踏实肯干的工作能力、主动适应就业形势的竞争能力、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彼此协作的团队合作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并创造机遇的创新能力、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的信息处理能力、具有择业方法和择业技巧的自主择业能力、具有面试技巧的应聘能力等。
  此外,还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
  2.改革教育体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被社会所接纳,应该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志。让高等学校进入市场,促使高等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特别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人才。既要考虑当前的社会需要,也要考虑国家长远发展的人才需求。另外高校要增强“产品”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突出专业特色,形成品牌专业。要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不合格的“产品” 绝不向社会输送即“宽进严出”原则,以免影响学校的声誉,影响学校未来的市场。近期媒体报道上海大学将71名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在几个学期内没有修完规定学分数量而被退学。
  学校应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新专业格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在专业教育中,要加强综合性教育,拓宽基础学科范围,淡化专业方向,不断研究和追踪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新进展,提供给学生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基础课程,增加课程的弹性;要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而推动专业发展的时代特征,解决专业课程过于讲求学科自身结构的问题。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等的传授,对学生進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教育,增加就业课程。
  3.加快就业市场培育,疏通就业渠道
  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是做好学校就业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建立更加广泛、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是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长盛不衰的关键。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就应积极培育毕业生就业两级市场。一方面促进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一级就业市场的建立,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成立并规范全国联网的二级市场,建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资源信息库以供用人单位选择。特别是沿海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的高校要树立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做到“产学研”一体化,为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以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等形式加强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力度。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在人才供需对路、业务合作对口、合作空间广阔的前提下,选择那些效益较好、规模较大、社会知名度较高或者发展较快、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为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对象,主动与之联系和沟通,努力寻找双方合作的共同点和结合点。也令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更进一步的了解,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缩短磨合期。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固尔苏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NRDS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各30
“碳金融”是伴随着低碳经济发展需要而诞生的新的金融形式,它将“节能减排”转化成可以交易的标的,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和金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利用金融天生的价格发现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自解放以来,我国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只着眼于知识的灌输,完全将学
学生评教,就是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参与教师管理,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做出自己的评判.学生评教是学校管理的常规性工作,是学生主体性实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于5月18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幕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学生上网率也在不断上升,这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到,高校校园网建设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校园网建设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1.主旋律、主渠道教育控制力、影响力的削弱  通过联接互联网,高校校园网所带来的海量、丰富、庞杂甚至混乱的,良莠并存、泥沙俱下的信息资讯,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过的。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成为全社会焦点,低碳经济已列入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虽然我国目前在《京都议定书》框架内尚无强制性减排目标,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碳排放量和国际环
心理学家基本上都把智力和人格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的概念,随着智力观和人格观的发展,二者有逐步融合的倾向。本文拟以广义进化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建立在智力基础上的广
高校育人的因素包括方方面面,但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学生接触到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这有点类似于什么样的父母带出什么样的孩子。在学校,学生接触、沟通、交流最多的老师应是学生工作者,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及专职学生工作领导者。江泽民同志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育人是世间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这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的基本素养应是优良的,笔者认为这里的基本素养
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各高校针对学生公寓的经费核算办法基本上均改“拨费服务”为“有偿服务”.特别是对一些内陆高校来说,一般都是按照住宿学生人数支付有偿服务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