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居住区作为最基本的城市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机密相关,居住区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所以顺应时代发展的居住环境和设计已成为创造高品质生活中最重要的条件。
关键词:居住区 发展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时期,城市建设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如此快的发展节奏中,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也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而居住区作为人们生活聚集的空间,意义更为重大。现代人追求的是一种健康、舒适的生活,他们希望拥有一个在各方面都感觉舒适,并且功能完善的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要充分体现城市发展最基本的需求。具体分析,应具有以下特点:
1设计的整体性
设计应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合理性,避免单一机械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满足多元化需求 运用新理论、技术、材料、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各种户型结构:建筑方案设计应丰富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使住宅区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
3.突出生态质量,完善社区配套 规划设计应尽量考虑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公共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更关心绿地率,而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在滿足规范的要求下尽量完善社区配套的设置,丰富小区人文环境,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的设置如中小幼、菜市场、社区服务网点等社区配套设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居住小区。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转向城市,而城市的土地供给确实有限的,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住宅需求,现今居住区规划设计具有以下的发展的趋势
1.可持续的居住区
现下最提倡的就是“可持续发展”,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时也应考虑建设“可持续居住区”,如此才能保证城市整体的活力。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一流的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住宅节能包括水、电、气、热等能耗的节约以及各类建材、制品的节约,进一步分析还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所以必须将“环保、节能住宅”开发建设视为一项系统工程,谋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和与环境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缓解整个城市生态循环的压力。
2.智能化的居住区
便捷、效率、舒适是信息化引入居住区带来的必然结果,提高居住区的安全,小区的智能化已经在可视电话、宽带网等方面体现出来。安全防范智能化是智能居住区最为基础的部分,采用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实现对居住区的周界、家庭、访客、巡更、监控等方面的全面管理,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智能化居住区安防措施,提高居住区安全防范水平,创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一些附属设施与小品也可使用计算机进行控制,例如对小区各种车辆的行使与停放进行观察,并定量分析,使得各种地块达到最优化利用。网络的普及,使得人的交流面极度扩大,使人与人的沟通更加快捷、方便,信息的交流也更加及时。高度信息化的居住区,将为住户带来全新的居住体验,并能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时刻完善居住区内的各种设施。
3.郊区、城市周边的开发
城市的更新,郊区良好的居住环境,便宜的地价,快速交通系统以及私家车的日渐普及等原因促进了郊区住宅的发展。郊外仍有更多的自然风光,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大气的污染。随着城市的改造与发展,在城市近郊区为适宜不同的人群开发建设一批高档和中低档的居住社区。高档居住社区是为满足相对富裕阶层追求高层次的生活品位与安逸的生活环境选择远离闹市的城市郊区生活,中低档居住社区由于价位较低而吸引了大批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在一些城市的近郊地带,形成沿交通线路发展的带状居住模式。考虑交通的便捷问题,郊区住宅离市中心或工作地点最好在行车30min内,同时不能因为近郊人口密度较城市中心低,交通、生活标准也随之降低。远郊居住区的形成与大城市的自身发展相互关联。分担了大城市市区功能、减轻人口压力,随着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地带动了所在郊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大量形成并基本位于城市边缘,为了工作生活上的方便,生活居住区也相应建起,而且生活功能逐渐完善。
4.多元的社区设计
未来的居住区应保持多元的社区的设计,避免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倡导功能多样化和完善,以及混合使用;创造多样化的住宅类型,提供多元选择:利用商店、公园、学校等服务设施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增加住区交往的多样性和促进邻里关系的发展。 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居住区品质,防止社区环境老化。坚持在专家的指导下,公众参与社区建设,体现综合环境优先的原则,保持居住区生态平衡。应该避免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失调,生态资产萎缩,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不足,而对城市环境的破坏。
5.“以人为本”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建筑设计与新科技的应用紧密结合,满足人们对居住、休息等生理需要的同时,还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等心理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人居理念。
以人为本营建居住区,首先要合理规划居住区,提供充分的空间,以满足人的活动需要。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放大面积,而要充分考虑到会客、起居、餐饮、学习、工作、盥洗、烹饪、贮藏等功能,发挥各使用功能的作用。如注意动静分区和食寝分区,卫生间和厨房需有足够的面积,具备自然采光和通风,每户要有稍大的贮藏空间,入口处要设置一定的存放空间等。外部空间要提供儿童老人的活动场地、残疾人通道、停车场等。生态环境有益于生理健康。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应该具有较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远离释放有害气体的工厂及铁路等产生强烈噪音的地段。在绿化上要考虑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相结合,多栽一些释放有益气体或减少尘埃的树种。在住宅单体设计上要注重日照、通风、保温和节能等生态问题,东、西朝向的住宅外墙必须考虑遮阳等。
我国现如今的居住区设计应结合我国实际的情况逐渐探索出符合我国现状居住文化的住区。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今的科学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规划理念,为城市居住区更符合人性化的发展提出一些具有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的设计,使未来的居住区环境可以达到一个更理想、更舒适、更优美的境界。
关键词:居住区 发展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时期,城市建设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如此快的发展节奏中,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也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而居住区作为人们生活聚集的空间,意义更为重大。现代人追求的是一种健康、舒适的生活,他们希望拥有一个在各方面都感觉舒适,并且功能完善的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要充分体现城市发展最基本的需求。具体分析,应具有以下特点:
1设计的整体性
设计应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合理性,避免单一机械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满足多元化需求 运用新理论、技术、材料、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各种户型结构:建筑方案设计应丰富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使住宅区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
3.突出生态质量,完善社区配套 规划设计应尽量考虑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公共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更关心绿地率,而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在滿足规范的要求下尽量完善社区配套的设置,丰富小区人文环境,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的设置如中小幼、菜市场、社区服务网点等社区配套设施,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居住小区。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转向城市,而城市的土地供给确实有限的,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住宅需求,现今居住区规划设计具有以下的发展的趋势
1.可持续的居住区
现下最提倡的就是“可持续发展”,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时也应考虑建设“可持续居住区”,如此才能保证城市整体的活力。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一流的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住宅节能包括水、电、气、热等能耗的节约以及各类建材、制品的节约,进一步分析还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所以必须将“环保、节能住宅”开发建设视为一项系统工程,谋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和与环境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缓解整个城市生态循环的压力。
2.智能化的居住区
便捷、效率、舒适是信息化引入居住区带来的必然结果,提高居住区的安全,小区的智能化已经在可视电话、宽带网等方面体现出来。安全防范智能化是智能居住区最为基础的部分,采用先进的安全防范技术,实现对居住区的周界、家庭、访客、巡更、监控等方面的全面管理,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智能化居住区安防措施,提高居住区安全防范水平,创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一些附属设施与小品也可使用计算机进行控制,例如对小区各种车辆的行使与停放进行观察,并定量分析,使得各种地块达到最优化利用。网络的普及,使得人的交流面极度扩大,使人与人的沟通更加快捷、方便,信息的交流也更加及时。高度信息化的居住区,将为住户带来全新的居住体验,并能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时刻完善居住区内的各种设施。
3.郊区、城市周边的开发
城市的更新,郊区良好的居住环境,便宜的地价,快速交通系统以及私家车的日渐普及等原因促进了郊区住宅的发展。郊外仍有更多的自然风光,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大气的污染。随着城市的改造与发展,在城市近郊区为适宜不同的人群开发建设一批高档和中低档的居住社区。高档居住社区是为满足相对富裕阶层追求高层次的生活品位与安逸的生活环境选择远离闹市的城市郊区生活,中低档居住社区由于价位较低而吸引了大批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在一些城市的近郊地带,形成沿交通线路发展的带状居住模式。考虑交通的便捷问题,郊区住宅离市中心或工作地点最好在行车30min内,同时不能因为近郊人口密度较城市中心低,交通、生活标准也随之降低。远郊居住区的形成与大城市的自身发展相互关联。分担了大城市市区功能、减轻人口压力,随着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地带动了所在郊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大量形成并基本位于城市边缘,为了工作生活上的方便,生活居住区也相应建起,而且生活功能逐渐完善。
4.多元的社区设计
未来的居住区应保持多元的社区的设计,避免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倡导功能多样化和完善,以及混合使用;创造多样化的住宅类型,提供多元选择:利用商店、公园、学校等服务设施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增加住区交往的多样性和促进邻里关系的发展。 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居住区品质,防止社区环境老化。坚持在专家的指导下,公众参与社区建设,体现综合环境优先的原则,保持居住区生态平衡。应该避免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失调,生态资产萎缩,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不足,而对城市环境的破坏。
5.“以人为本”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建筑设计与新科技的应用紧密结合,满足人们对居住、休息等生理需要的同时,还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等心理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人居理念。
以人为本营建居住区,首先要合理规划居住区,提供充分的空间,以满足人的活动需要。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放大面积,而要充分考虑到会客、起居、餐饮、学习、工作、盥洗、烹饪、贮藏等功能,发挥各使用功能的作用。如注意动静分区和食寝分区,卫生间和厨房需有足够的面积,具备自然采光和通风,每户要有稍大的贮藏空间,入口处要设置一定的存放空间等。外部空间要提供儿童老人的活动场地、残疾人通道、停车场等。生态环境有益于生理健康。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应该具有较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远离释放有害气体的工厂及铁路等产生强烈噪音的地段。在绿化上要考虑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相结合,多栽一些释放有益气体或减少尘埃的树种。在住宅单体设计上要注重日照、通风、保温和节能等生态问题,东、西朝向的住宅外墙必须考虑遮阳等。
我国现如今的居住区设计应结合我国实际的情况逐渐探索出符合我国现状居住文化的住区。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今的科学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规划理念,为城市居住区更符合人性化的发展提出一些具有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的设计,使未来的居住区环境可以达到一个更理想、更舒适、更优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