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秘书》:叙事技术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来源 :枣庄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83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忆沩的短篇小说《女秘书》中的女秘书形象带有浓重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丧失掉很多亲密关系,她在城市的生活是动荡的,沉默着抵抗自动化的人生命运,对既定宿命有着决绝的逃离.而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形象,依赖于三种叙事技术的操作:1.作者采用了不断穿插、闪回的叙事时间结构来营造一种宿命感;2.对“自由间接引语的弃用”从而营造出女秘书的疏离感;3.减少对话,以避免“降格的语言”的出现,让女秘书的审美形象显得纯净安静.正是这些叙事技术的运用影响了女性形象的塑造.
其他文献
适应性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因需产生、快速发展的合法性基础.增强适应性就是要努力使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更加符合其立德树人、产教融合、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本质属性,不断彰显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内生性特质.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应坚持“识变求变应变”的方法论,以服务新发展格局“标尺,”校准发展逻辑,通过加强整体治理、加快完善体系结构、深化融合发展、发力“三教”改革、建立增值评价机制、加强理论体系研究、探索地方特色发展模式等构建适应性调适机制,促进发展形态变革,在不断增强自适应能力中加快实现现代化.
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从女性角度讲述的鄂温克人民族志,以女性为中心,翻转了男性视角小说中的许多设置,构造了一个女性乌托邦.从深层次看,这部小说并未挑战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小说人物形象模糊、机械,真实感不足;从写作技术角度看,这是因为独白的叙述方式挤压了辩论的可能性,纵容了作者单一理念的实施,而作者对鄂温克生活经验的隔膜,则导致了粗线条概述、无意义重复、素材拼贴等弊端.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凝聚了德国人“强烈的职业认同意识”“融合的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观念”“严格的行会制度传统”等文化特征.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分析“双元制”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可知中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必须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致良知”“匠人之道”“技艺之美”“和而不同”等中国文化传统能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在数字化经济时代,特别强调价值理性的中国文化在职业教育中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