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感受。“探索—感悟”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理念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本文以《风筝》为例,试从四个角度提出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策略,即情境激发、问题引领、活动拓展、读写内化。
关键词:探索—感悟;方式
中国分类号:G642.421
内容:“探索—感悟”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新课标要求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感受,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探索—感悟”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风筝》实施“探索—感悟”式教学方式。
一、情境激发
“探索—感悟”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感受。这是“探索—感悟”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1、激趣导入
亲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温情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我们来看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风筝》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亲情故事。
2、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思考: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
二、问题引领
探索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感悟一:你是怎样理解兄弟俩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的?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索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
感悟二: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并请其他学生评论。
探索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
感悟三:两个学生再次进行演示,并说说体会。
探索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
感悟四: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如何看待这种分歧甚至冲突?
探索五:冲突与误解的背后,仍然是浓浓的兄弟之情。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证据来吗?
感悟五:速读补充材料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感悟六:学习了两篇文章后,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是什么?写出来。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感悟六”的时候,学生的表情严肃了,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终于有两位学生勇敢地面对众多家长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当第三位同学林思奇站起来说:“爸爸妈妈,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你们的心,你们对我的教育是对的,以后我一定听你们的话……”时,早已泣不成声,她的母亲此时也早已热泪盈眶了……
三、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索—感悟”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感受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探索—感悟”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感受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索,强化感受,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探索—感悟”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在《风筝》这一课中,我安排多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感受。
在这节课中,最后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真情感受活动:请你当堂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兄弟的思念和爱。课上学生参与踊跃,对兄弟的思念和爱流淌在字里行间。通过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感受也更真切了。整堂课教师利用活动将探索和感受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索,强化感受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索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感受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感受、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索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索中的感受实现心理内化。
在《风筝》中,教师反复运用朗读的方法: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辩读、对语言的品读、融入感情的自由朗读、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词语,领会了课文中的亲情,培养语感,将文本探索逐步引向深入。并在课堂上让学生把感悟六的感受写出来,实现内化。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冲突中的亲情”的作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和感受往往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探索是感受的基础,感受是探索的升华。通过探索学生产生众多的感受,通过感受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感受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探索—感悟”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探索也就苍白无力,感受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关键词:探索—感悟;方式
中国分类号:G642.421
内容:“探索—感悟”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新课标要求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感受,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探索—感悟”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风筝》实施“探索—感悟”式教学方式。
一、情境激发
“探索—感悟”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感受。这是“探索—感悟”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1、激趣导入
亲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温情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我们来看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风筝》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亲情故事。
2、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思考: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
二、问题引领
探索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感悟一:你是怎样理解兄弟俩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的?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索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
感悟二: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并请其他学生评论。
探索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
感悟三:两个学生再次进行演示,并说说体会。
探索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
感悟四: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如何看待这种分歧甚至冲突?
探索五:冲突与误解的背后,仍然是浓浓的兄弟之情。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证据来吗?
感悟五:速读补充材料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感悟六:学习了两篇文章后,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是什么?写出来。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感悟六”的时候,学生的表情严肃了,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终于有两位学生勇敢地面对众多家长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当第三位同学林思奇站起来说:“爸爸妈妈,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你们的心,你们对我的教育是对的,以后我一定听你们的话……”时,早已泣不成声,她的母亲此时也早已热泪盈眶了……
三、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索—感悟”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感受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探索—感悟”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感受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索,强化感受,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探索—感悟”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在《风筝》这一课中,我安排多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也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感受。
在这节课中,最后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真情感受活动:请你当堂做一张贺卡,并写上几句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兄弟的思念和爱。课上学生参与踊跃,对兄弟的思念和爱流淌在字里行间。通过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感受也更真切了。整堂课教师利用活动将探索和感受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索,强化感受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索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感受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感受、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索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索中的感受实现心理内化。
在《风筝》中,教师反复运用朗读的方法:有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辩读、对语言的品读、融入感情的自由朗读、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词语,领会了课文中的亲情,培养语感,将文本探索逐步引向深入。并在课堂上让学生把感悟六的感受写出来,实现内化。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冲突中的亲情”的作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和感受往往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探索是感受的基础,感受是探索的升华。通过探索学生产生众多的感受,通过感受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感受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探索—感悟”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探索也就苍白无力,感受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