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王松奇教授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已经相识了二十七年,而且彼此性情、兴趣很神似,如自信、乐观、执著、恭让,广涉博览、逸情雅趣。但郁闷的是,我在许多方面都差他一截,如学历、经济金融学造诣、国学、篮球、书法、棋类等等,甚至年龄也小他七岁。作为北方人,我一米八零,应算是标准身材的男子汉了,而他却是一米八二。尤其是围棋,他原本的水平就高于我,虽然我后来居上,但十几年来也一直出入于胜负之间。可是最近一段时期,他又让我阐发了自愧弗如的感觉。
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我想,任何人都希望寻找一位良师益友能够伴随成长。我与王松奇相识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那时,我们就笃信:建立人际关系不应只定位在升官发达上,而更应该放眼在做人、做事上,成就于生活的品质中。
作为已经“知天命”的人了,我俩都在追求快意人生,而且对围棋更是情深一往,“穷于有数,追于无形”,已到极致。家里、办公室、汽车后备箱都备有围棋,真可谓“虽不善书,笔砚不可不精,虽不工奕,楸枰不可不备”。只要一见上面,既像心灵上久违重逢的“情人”,相拥而谈;更像江湖找寻多年的“仇人”,刀剑死磕。驰神运思,凝情集一。什么吃饭、睡觉、会友甚至会议,全先放在一边儿,真乃“手提智慧剑,身披忍辱甲,奕到得意处,忘记一切时”。《晋书•阮籍传》曾有记载,“(籍)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我与王松奇虽然难复魏晋风骨,但执著于棋道上的至快至乐却也称得上痴迷了。
记得我俩下围棋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在北京。早上九点,我们各买上三个麦当劳的“巨无霸”,在中国人民大学他的教工宿舍中“开杀”起来,一直下到转天早上九点。最“精彩”的是有一盘棋,双方各有七八十子的巨龙绞杀在一起,在只差两三口气时,他竟然投怀送抱地自灭一气,让我一把提了“大半个中国”。这时他才猛然觉醒,想悔棋,嘿嘿,没门儿!
有一次晚上,我在天津,他在北京,以电话相约在新浪网上下棋。当时我是一段,他降为四级(按规则我让他四子)。我们相互嘲笑调侃后,厮杀起来。出乎意料,我竟然在初盘杀死了他一块儿棋,提前大获全胜。他急切约我“再来一盘”,我拒绝;他反复,我又拒绝,直至我很赖皮地关闭电脑,偷着乐呵。后来,他见我气恨地说,“那天一夜都没睡着”。
2000年,王松奇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成功地完成了肝移植手术。在长达半年多的住院期间,我时常到特护室探望,什么都聊,就是不聊围棋,怕一下子勾起他的“蛔虫”。可是有一天傍晚,他在姐姐和爱人的陪护下,突然“降临”我家,鼻子里还插着胶管儿,命令我“下一盘”。我赶紧拿出围棋,在我家客厅的沙发上,认真地“复课闹革命”。他赢了,欢喜而轻蔑地说,“我病了这么长时间,棋力还没减,真是天才呀!(不是后来的‘太有才了’)”那一次,我让了他。
棋,作为“琴棋书画”四大雅事之一。古代文人墨客或精通或涉猎,大都视之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之道。围棋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娱乐功能。它是智慧的延伸而不仅仅是智力的角逐。它是一种亦得亦失、有无相生的生活智慧,一种对宇宙大旨深意的交流,一种对人性和人生的真情妙悟。“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九亿八万种迷魂阵。”不同的人可以从棋中读出不同的东西:才子从中看到的是风流倜傥;险诈者从中看到的是腹剑心兵;旷达者从中看到的是逸情雅趣。至于文学家却能够从中看人;哲学家能够从中看到世界的本源;礼佛者从中看到了禅;参道者看到的则是道。
“从来十九道,迷悟几多人”。奕之高低,最重心悟。我与王松奇虽然在性情中都是有弹性又豁达之雅士,但却很在乎彼此间的输赢。最近一段时间手谈,我又感到有些“较不上劲”了,甚至只到中盘就“下不过他”了,胜率几乎为零。我不愿意相信他真的是“长棋”了。碍于面子,没有问他原由,还“欺骗”自己:是由于工作忙了些,棋力下降了,才显出他略高了吧。直到有一天,他向我坦露,“我经常在电视里看《天元围棋》节目,一下子都明白了,大悟其道呀!”
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道是宇宙根本规律的终极存在,是自然而然的,无处不在的,变动不居的。道的最高境界,化有为无,化无为有,九九归一。平常我们有时总习惯讲“知道了”,其实并不一定真的“知道”。佛说:“无殊胜之机缘,是无从悟上等觉的。”《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难言也,但“道不远人”。围棋虽小道,却能反映出宇宙之大气象,人生之大道理。黑白子的应机顺通,阴阳交抱,似也在昭示着混沌初开之意境。所以,知道者必达于理。“道”者,理也。知围棋之道很难,以围棋品味方圆人生,洞彻成仙,难上加难。可王松奇此时敢说“大悟其道!”,起码进入了禅学“得悟”瞬间光芒时,触类旁通、豁然大朗的境界了吧。
北宋苏东坡是古今“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之天才中的全才,但他说自己有三不如:“饮酒、下棋、唱曲儿”,所以他有诗云:“胜固欣然败亦喜”,估计他的围棋水平在王松奇和我之下。但是,正如范曾先生评价的好:“苏东坡一生横竖学不会下棋,肯定的说,那是由于他以为棋是小道,不足使他迷恋而花去那么多的时间。”现代社会中,人们烦生畏死,物欲横流,早已没有了坡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浪漫寄托和“左牵黄,右擎苍”的世俗情怀,整天行走在精神的沙漠中变成了“穷忙族”,就连生活中仪静体闲的影子都没有了,更不用说心灵上神与物游的浩叹了。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初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人生有“五忧”:忧取舍、忧祸福、忧进退、忧胜败、忧得丧。棋道有“五得”: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天寿。人本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意淫天地之大美,彰显生命之原色,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只有悟了人生大道,心量大了,眼界始大,自然就能暗合中国古典哲学的“气”与“道”,“无”与“有”。当一个人从单纯的胜负得失中超越出来以后,他随之便进入了一个自由的境界。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通过爬山,得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境界。围棋如此,人生更是如此。即使围棋能够下到“贯而通,精而审”的地步,也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做人处世要“承其志,宏其学”,“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南北朝时期,围棋就被定为九品,分别为入神、坐照、具体、通幽、用智、小巧、斗力、若愚、守拙。如果将人生比作一盘棋的话,我相信,虽然王松奇的棋力还远不到“入神”、“坐照”的最高境界,但是他在为人处世上,应该已在方圆之间悟得了动静之美,舍得之味。作为品德靠谱、相互在乎的人,我也在与王松奇的“纠缠”中,收获了一点儿“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俗智和禅机。
一代宗师吴清源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棋将是六合之棋,即天地东南西北之调和。棋的最高境界不是冲突,而是和谐。”和谐包含着秩序、匀称、各因素之间的协调。围棋也面临着地与势、先与后、攻与守、得与失、弃与取、局部与整体的种种矛盾,他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达到各种矛盾间的均衡、调和。动中之静,对立中的统一,这是棋艺的境界,也是艺术的境界。体现围棋胜负之道以外的文化意味。
文师苏太守,书法王右军。儒雅人生,静水深流。人生也如对弈,不必计较结果,更要珍惜过程。享受当下,追求畅快适意。面对失望和困境,快乐是最好的解药,或手谈,或唱曲儿,或自嘲,或放空,释放工作与生活中的无常和压力。因为明心见性的人,开心释怀的人,才是最富裕、最自由的人。人生就是在编故事。虽然,棋不过仅仅是胜负之小道,但是在某些方面让我们彼此不“计较”,真的做不到!
(作者系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副行长)
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我想,任何人都希望寻找一位良师益友能够伴随成长。我与王松奇相识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那时,我们就笃信:建立人际关系不应只定位在升官发达上,而更应该放眼在做人、做事上,成就于生活的品质中。
作为已经“知天命”的人了,我俩都在追求快意人生,而且对围棋更是情深一往,“穷于有数,追于无形”,已到极致。家里、办公室、汽车后备箱都备有围棋,真可谓“虽不善书,笔砚不可不精,虽不工奕,楸枰不可不备”。只要一见上面,既像心灵上久违重逢的“情人”,相拥而谈;更像江湖找寻多年的“仇人”,刀剑死磕。驰神运思,凝情集一。什么吃饭、睡觉、会友甚至会议,全先放在一边儿,真乃“手提智慧剑,身披忍辱甲,奕到得意处,忘记一切时”。《晋书•阮籍传》曾有记载,“(籍)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我与王松奇虽然难复魏晋风骨,但执著于棋道上的至快至乐却也称得上痴迷了。
记得我俩下围棋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在北京。早上九点,我们各买上三个麦当劳的“巨无霸”,在中国人民大学他的教工宿舍中“开杀”起来,一直下到转天早上九点。最“精彩”的是有一盘棋,双方各有七八十子的巨龙绞杀在一起,在只差两三口气时,他竟然投怀送抱地自灭一气,让我一把提了“大半个中国”。这时他才猛然觉醒,想悔棋,嘿嘿,没门儿!
有一次晚上,我在天津,他在北京,以电话相约在新浪网上下棋。当时我是一段,他降为四级(按规则我让他四子)。我们相互嘲笑调侃后,厮杀起来。出乎意料,我竟然在初盘杀死了他一块儿棋,提前大获全胜。他急切约我“再来一盘”,我拒绝;他反复,我又拒绝,直至我很赖皮地关闭电脑,偷着乐呵。后来,他见我气恨地说,“那天一夜都没睡着”。
2000年,王松奇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成功地完成了肝移植手术。在长达半年多的住院期间,我时常到特护室探望,什么都聊,就是不聊围棋,怕一下子勾起他的“蛔虫”。可是有一天傍晚,他在姐姐和爱人的陪护下,突然“降临”我家,鼻子里还插着胶管儿,命令我“下一盘”。我赶紧拿出围棋,在我家客厅的沙发上,认真地“复课闹革命”。他赢了,欢喜而轻蔑地说,“我病了这么长时间,棋力还没减,真是天才呀!(不是后来的‘太有才了’)”那一次,我让了他。
棋,作为“琴棋书画”四大雅事之一。古代文人墨客或精通或涉猎,大都视之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之道。围棋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娱乐功能。它是智慧的延伸而不仅仅是智力的角逐。它是一种亦得亦失、有无相生的生活智慧,一种对宇宙大旨深意的交流,一种对人性和人生的真情妙悟。“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九亿八万种迷魂阵。”不同的人可以从棋中读出不同的东西:才子从中看到的是风流倜傥;险诈者从中看到的是腹剑心兵;旷达者从中看到的是逸情雅趣。至于文学家却能够从中看人;哲学家能够从中看到世界的本源;礼佛者从中看到了禅;参道者看到的则是道。
“从来十九道,迷悟几多人”。奕之高低,最重心悟。我与王松奇虽然在性情中都是有弹性又豁达之雅士,但却很在乎彼此间的输赢。最近一段时间手谈,我又感到有些“较不上劲”了,甚至只到中盘就“下不过他”了,胜率几乎为零。我不愿意相信他真的是“长棋”了。碍于面子,没有问他原由,还“欺骗”自己:是由于工作忙了些,棋力下降了,才显出他略高了吧。直到有一天,他向我坦露,“我经常在电视里看《天元围棋》节目,一下子都明白了,大悟其道呀!”
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道是宇宙根本规律的终极存在,是自然而然的,无处不在的,变动不居的。道的最高境界,化有为无,化无为有,九九归一。平常我们有时总习惯讲“知道了”,其实并不一定真的“知道”。佛说:“无殊胜之机缘,是无从悟上等觉的。”《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难言也,但“道不远人”。围棋虽小道,却能反映出宇宙之大气象,人生之大道理。黑白子的应机顺通,阴阳交抱,似也在昭示着混沌初开之意境。所以,知道者必达于理。“道”者,理也。知围棋之道很难,以围棋品味方圆人生,洞彻成仙,难上加难。可王松奇此时敢说“大悟其道!”,起码进入了禅学“得悟”瞬间光芒时,触类旁通、豁然大朗的境界了吧。
北宋苏东坡是古今“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之天才中的全才,但他说自己有三不如:“饮酒、下棋、唱曲儿”,所以他有诗云:“胜固欣然败亦喜”,估计他的围棋水平在王松奇和我之下。但是,正如范曾先生评价的好:“苏东坡一生横竖学不会下棋,肯定的说,那是由于他以为棋是小道,不足使他迷恋而花去那么多的时间。”现代社会中,人们烦生畏死,物欲横流,早已没有了坡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浪漫寄托和“左牵黄,右擎苍”的世俗情怀,整天行走在精神的沙漠中变成了“穷忙族”,就连生活中仪静体闲的影子都没有了,更不用说心灵上神与物游的浩叹了。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初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人生有“五忧”:忧取舍、忧祸福、忧进退、忧胜败、忧得丧。棋道有“五得”: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天寿。人本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意淫天地之大美,彰显生命之原色,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只有悟了人生大道,心量大了,眼界始大,自然就能暗合中国古典哲学的“气”与“道”,“无”与“有”。当一个人从单纯的胜负得失中超越出来以后,他随之便进入了一个自由的境界。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通过爬山,得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境界。围棋如此,人生更是如此。即使围棋能够下到“贯而通,精而审”的地步,也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做人处世要“承其志,宏其学”,“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南北朝时期,围棋就被定为九品,分别为入神、坐照、具体、通幽、用智、小巧、斗力、若愚、守拙。如果将人生比作一盘棋的话,我相信,虽然王松奇的棋力还远不到“入神”、“坐照”的最高境界,但是他在为人处世上,应该已在方圆之间悟得了动静之美,舍得之味。作为品德靠谱、相互在乎的人,我也在与王松奇的“纠缠”中,收获了一点儿“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俗智和禅机。
一代宗师吴清源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棋将是六合之棋,即天地东南西北之调和。棋的最高境界不是冲突,而是和谐。”和谐包含着秩序、匀称、各因素之间的协调。围棋也面临着地与势、先与后、攻与守、得与失、弃与取、局部与整体的种种矛盾,他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达到各种矛盾间的均衡、调和。动中之静,对立中的统一,这是棋艺的境界,也是艺术的境界。体现围棋胜负之道以外的文化意味。
文师苏太守,书法王右军。儒雅人生,静水深流。人生也如对弈,不必计较结果,更要珍惜过程。享受当下,追求畅快适意。面对失望和困境,快乐是最好的解药,或手谈,或唱曲儿,或自嘲,或放空,释放工作与生活中的无常和压力。因为明心见性的人,开心释怀的人,才是最富裕、最自由的人。人生就是在编故事。虽然,棋不过仅仅是胜负之小道,但是在某些方面让我们彼此不“计较”,真的做不到!
(作者系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