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腰疼病”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z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组织都少不了中层,尤其是大型组织,中层往往对事业的成败有着重大影响。但是,中层的问题,似乎在各种研究中尚未得到必要的关注。
  从信息沟通的角度看,上层制定战略并进行重大决策,基层从事具体业务和实际操作,中层的基本要求是“承上启下”。然而,要做到承上启下谈何容易!现实中的中层,能做到承上启下的不多,形成中层阻隔的反而不少。曾经有一位高管谈起他们单位的情况,直接向笔者坦言:管理中最麻烦的是腰疼病。
  仅仅从利益格局看,组织中的上层、中层和基层,总会有或大或小的利益差别。如果上级的指令和下级的要求同中层的利益没有任何冲突,那么,中层是可以做到承上启下的。然而,这种理想状况几乎不存在。那么,一旦有了利益冲突,对于上层来说,逻辑上的要求是让中层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执行上级的指示;对于基层来说,逻辑上的要求是让中层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下面提供服务。然而这现实吗?中层能不能做到“无私奉献”?
  在组织的实际运作中,一旦有利益冲突,中层就会在心里打自己的算盘。对上级而言,中层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对抗上级而保证自己的利益孰轻孰重?如果对抗有可能遭到什么样的惩罚?这都是要精打细算的。当中层感到对抗比执行更有利于自身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抗上”现象。对下级而言,中层的算计照行不误,而且还多了压服下级的“势能”砝码,发生“欺下”的概率更大。而中层一旦由“承上启下”变为“抗上欺下”,组织的中梗阻、腰疼病就发生了。管理中的“椎间盘”就会因此而突出,行动就会不协调,严重者甚至会造成组织瘫痪。
  当然,组织不同于人体,如果中层已经百分之百的“抗上欺下”,上下都不会允许,各种措施就会针对中层而来,敲掉中层的饭碗也未尝不可。然而,常见的情况是“腰”虽然有病却并不十分严重,“抗上”虽有却不太多见,十有七八还能执行上层指示,或者是执行过程中讨价还价,打一点上下都能容忍的折扣。“欺下”出现的概率会因为中层的优势要更频繁一些,但如果做得不太过火,下层也会在无可奈何中接受下来。但无论如何,这样的组织尚能维持运转,却无法进入最佳状态。以人体为喻,腰疼者的生活能够自理,却不可能参加竞技运动,更不可能拿到金牌。
  值得重视的是,中层出于自身利益的算计,往往是在内心进行的,并不公示。当中层试图“抗上”时,总能拿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且会信誓旦旦强调自己以公司利益为重。当中层决定“欺下”时,也会义正辞严地教训下级,拿“大道理”堵死下级的嘴巴。所以,管理中判断某种行为的合理性,绝不能只看言论,而要关注行动的逻辑动机。
  减少并消除“腰疼病”的方法,应当以利益协调为切入点。凡是对中层自身利益视而不见的管理者,想当然地要求中层做出“牺牲”者,肯定无法奏效,甚至会加剧对抗,严重者还会导致欺骗。这正是管理中重视共同愿景、重视“目标总汇”的用意所在。这中间,既需要积极的追求“共赢”,也需要消极的妥协和让步。
  还要指出,利益差别只是造成“腰疼病”的原因之一。其他分歧也会产生同样的病症。比如价值观念上的差别,需求偏好上的差别等等。解决的办法无非是上下协调和组织“惯习”层面上的改进。当然,在“腰疼”已经十分严重的时候,动手术也是治疗方案之一。
其他文献
我认为,每一个伟大而又持久稳定的企业都是一件艺术品,这种说法也许会令人感到惊讶。当我们谈到艺术的时候,通常只会把艺术想象成一位创作者独创的作品,如一位画家、一位诗人或是一位雕塑家的作品。可是还有许多艺术品是合作完成的,这其中不乏一些最伟大的作品。  同样,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所依靠的都是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技能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正是通过人们的协同工作和积极进取,人类才登上了月球,战胜了瘟疫,创造了因特
期刊
德鲁克强调,除非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否则一切战略规划都只是良好的愿望。太多拥有伟大战略的明星企业终究陨落,战略架空,战略无法转变为生产力,成为许多企业领导者永远的痛。Andreas Birnik 和Richard Moat针对这一通病,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探讨了战略的“行动力”问题。   发展准确而又有行动力的战略是对一个管理团队的关键考验。然而我们经常听到经理人员这样的抱怨—花费了大量物力财力的分析
期刊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现在是,“失去蒙牛,中国将会怎样?”  消费者和(创业)企业家的看法可能相反。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发布“万言书”,“痛陈”“蒙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或许能得到诸如柳传志等人道义上的扶助,但是,这种“要挟”能博得“三聚氰胺”伤害过的消费者的同情吗?当他吁请他的企业家同学们拯救“民族品牌”“蒙牛”的时候,是否意识到正是自己亲手把“蒙牛”“骗得”的尊敬,筑基在沙滩之上?  从
期刊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管理的目的是促使人们完成工作任务,即用人办事。如何采取措施达到这一目的,是管理者面临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不同探讨,分别从明确任务、建立组织、协调关系、提供激励、加强控制等角度进行思考,产生了不同的管理学派;例如职能学派、决策学派、过程学派、角色学派等等。其中权变管理学派具有特殊地位。  权变管理的含义是说,为了促使人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要根据具体条件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因
期刊
野中郁次郎在描述知识创造过程的同时,指出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脆弱的过程”,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创造新知识与个人的信念和投入、特定的情境以及组织的氛围等密切相关。    创造知识的平台——场    在人类认知及行动方面,许多哲学家曾经讨论过“场”的意义。在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中,“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而把“场”的概念引入社会研究,以行为科学家卢因(Kurt Lewin)最为典型。卢因
期刊
相比较企业的各种硬件设施而言,企业文化在企业建设中一直处于“虚”的位置。对很多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不能“落地生根“是他们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大问题。事实上,如果想要企业文化由“虚”到“实”,执行是关键,也就是说:企业自觉按照自己所倡导的理念、准则、价值主张,认真执行,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并长期坚持下去,这样的企业文化就不是“虚”的了,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风气和氛围。    企业文化执行类型  列宁说过
期刊
野中郁次郎用了30多年的时间跟踪日本企业的变化,揭示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在野中之前和之后,也有不少学者聚焦日本,但是,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优良的生产技术,企业和顾客、供货商、政府部门之间的良好关系,终身雇用制度,重视年资等等“日式管理”的特色。而野中提出,日本企业的过人之处,本质是其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野中认为,一个企业比其他企业更为优秀的原因,在于它能“有组织地”充分调动蕴藏在员工内心深处的个人知
期刊
“到底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才是最有效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管理实践的管理者和从事管理研究的学者。不少企业试图通过釆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或喊出“以人为本”管理的口号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何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不同人有不同说法,甚至于有人把“以人为本”的管理当作筐,什么都可往里装。其实,读《企业的人性面》、《超Y理论》这两篇经典文章,对开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很有启发的。  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道
期刊
提及信息化,大家几乎会联想到ERP、MRP、MRP2、BOM等名词,而且新出名词还会层出不穷。但是,不论现在的ERP系统供应商叫的多么响亮,卖的多么贵,事实上,没有一套ERP系统能真正很好地将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所以有“ERP的成功率为零”的说法。以笔者多年研究来看,我认为:按现在的ERP理论对生产管理进行信息化,它的成功率只能为零,下面将解释其中的道理。  由于理论系统的不完善,ERP的生产管理
期刊
中国人组织原则的最大特色就是家,家族企业、家国、家天下这些概念正好说明了组织家的原则也是中国人组织其他组织的原则。  中国人的家不等同于西方的家的概念。中国的家族是以扩大的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父权力为主的社会职能单位。而西方的家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男女结合,为的是生育和养育,培育后代是所有家庭功能中最核心的一件事,所以变成小家庭制度,因为小家庭就足以支撑培育后代的责任。但是中国的家,小到一个家庭,
期刊